5年前,欧美国家进行了一项“什么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第一位因素”的教育实验。实验研究时间跨度很长,参与国家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是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众多因素之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设施设备的更新,不是小班额化,也不是教育信息化,而是“人”的因素,即教师的素质及其专业化发展程度。
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一般会经历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再到优秀教师,进而成长为卓越教师。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其间,教师难免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会遭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障碍,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进而形成教师的职业倦怠。
每一个生命体的老化过程是自然规律,是不可违抗的;从专业发展看,一个人的“衰”化过程更多的应该是自为之事,因为它是可防的。为此,校长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应关注他们专业成长的“防衰缓老”,帮助他们解决专业发展的“天花板”问题。
从整体看,应满足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的“优势需要”。对于新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机制,侧重岗前轮训、上好公开课等,实现“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达标”的成长目标;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发挥名师工作室、导师团的浸润作用,实现导师助力和自身带徒发展的“双轮驱动”效能;对于优秀教师,可以依托大学资源的“高研班”破解他们在教学中的核心难点问题;对于卓越教师,则需进一步采取灵活机制,为他们著书立说、指导地区教师以及在国内、国际高端平台的发展提供契机。
从个体看,应精准定位,开辟好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曲线”。教师专业发展与企业发展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第一曲线”是由于教师开始工作后的几年中随着教学经验增加,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但随着时间推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专业发展几近停滞,出现了我们所说的“高原现象”。在第一条曲线下降时,要及时找出第二条成长曲线,专业即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生命价值也会大大提升。
教师需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明确的专业发展定位和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孟德斯鸠坦言:“任何别人的建议或意见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教师只有主动行动起来,学会适应环境,才能实现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的跨越。
从团队看,应实施“教师协同学习共同体”发展策略。“教师协同学习共同体”是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围绕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以协同原则为指导,整合学习中各种要素进行深度学习的组织系统。例如,徐州教育通过“学讲计划”联盟校或“学讲计划”专家团队,建立相互交流、融合共生、互通共赢的教育研修和实践共同体。
这种基于特定项目、以研究为驱动力、从政策与制度层面探索课程校本化改革与实施的研修实践活动,可以推动参与学校加快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升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