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作者| 黄金红(郑州市惠济区教研室)、王洪顺(郑州陈中实验学校)
(资料图片)
2001版义教课标、2011版义教课标均没有“学业质量标准”这一模块,也就是缺少质量评价标准。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会出现不兼容、不匹配,教学与考试评价也会出现脱节,造成因命题人不同,同一内容试题难度不同的现象。
命题超标已成为常态,倒逼老师为了让所教班级学生考个好成绩,拼命加大试题训练难度,同时市场上学科习题、试卷、资料盛行,以解题、刷题为主学科培训繁荣,这样人为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另外,每年中招考试,省教研室要公布学科考试范围、题型、样卷的考试大纲,于是就出现了考纲凌驾于课标之上的怪相,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练什么,不考不学、不练,课标形同摆设。总之,教学与评价出现了割裂,呈现两张皮,教学评很难做到一致性。
令人欣喜的是,刚公布2022版新课标显著特点有:
1.提出了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目标,从只有内容标准到又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结构化编排更利于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深度实施,倡导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等。
2.仅从学科课标新增加学业质量标准来看,它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就构成一个完整链条,课程内容决定学什么,课程实施引导怎么学,课程目标决定学到什么程度,而学业质量标准提供怎么评、怎么考。这样就有效解决了教学评一致性问题。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
2022版新课标对学业质量标准是这样描述的:它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过程、结果、考试命题依据。
可见,学业质量标准是命题设计、教学设计的依据、标尺、指挥棒。学业质量标准是连接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的桥梁。
也就是说, 新课标不但规定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同时还明确指出了考什么、怎么考,这样教学评三者之间就融为一体,师生依据课标教与学,依据学业质量练与考,学业质量标准已成为命题是否超纲准绳,教学评就实现一体化、一致性;素养立意、以标命题新导向将成为命题新常态。
教学评一体化迭代升级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不是本次课标才提出来的,它是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厘定与更容。
我认为双基时代,讲知识点,学知识点、练知识点,以知识点是否记清楚为统揽教学评三个环节,是 教学评一体化的1.0版。其核心是以课时为单位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旨在夯实所谓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双基为中心的教学评一体化。它最终结果扭曲为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成为了知识点的线性训练。
三维目标时代,目标统领是 教学评一体化2.0版,出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是核心。通俗地说:整个教学设计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你准备带学生到哪里去,即制定、出示学习目标;你怎样带学生到哪里去,即学习路径、方法、策略;学生到底到哪里去了没有,即教学效果检测目标达成。
2.0版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以单元为单位设计教学评一体化,但目标确定缺少质量标准,认为因素痕迹过重。虽然强调过程目标,仅仅是知识目标更全面,不过仍然是属于知识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缺少对素养的关注。
核心素养时代,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准绳落实学科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评一体化进化后的3.0版。
内涵之一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评价三者之间相互统一,并且均指向大概念统领的核心素养习得。
内涵之二指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任务设计)与教学测评作为整体,三者具有一致性、匹配性。通俗来说: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即大概念,教学内容要落实大概念形成、运用、迁移,教学测评要以质量标准为纲来评价大概念所体现的核心素养习得,三者要互相照应、匹配。它指向学生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达成。
3.0版教学评一体化是以学业质量为标准,以大概念、大观念、大任务统领下的大单元为结构单位设计的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演变:知识点一一知识单元一一学习单元;单篇教学一一单元整合教学一一素养本位大概念(大单元)教学。
可见,它的本质是以素养为纲,构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为形式的教学内容结构单元。
以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为主线,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统筹考虑,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学科思维模式和探究模式,凸显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经历完整学习单元,形成结构化整体性的核心素养。一句话,是从知识为本走向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
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教学评一体化迭代升级,从传统双基时代的突出知识点掌握的教学评一体化、三维目标时代强调全面知识理解的教学评一体化走向以学习质量标准来落实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设计核心理念
我认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新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从碎片化课时设计走向大概念统整的、系统化的学习单位教学设计;
新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从单一学程设计,走向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的学习系统整体设计——目标设计、情景任务设计、规则设计 、工具设计,尤其是关注目标达成设计;
新教学评一体化重视问题化系统构建,重视学习脚手架、学习策略多元分层设计,即关注知识在情境中的意义化——将知识放还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引发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将情境中的知识抽象为学科中心的关键概念和能力,在新情境中去检验;
新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从常态教学方案设计走向突出大概念深度理解的翻转逆向教学设计,即传统的是先确定目标、再确定学习内容、最后设置达标检测的正向设计,现在倡导的是先确定学习目标、再确定检测目标、达成判断指标依据、最后依据欲达成这些指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
新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嵌入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任务式评价,评价贯穿教学活动、任务始终。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特别强调不能把教学“过程与方法”当成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不能过度关注合作探究学习公共流程,忽视学科学习个性化程序,突出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的学科实践活动。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新教学评一体化倡导从追求单一化理解走向全局性理解,为未来而学,为掌握大概念而学;为“事实——概念——主题——原理、规律——理论”的理解而学,为迁移而学;为“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的思维横型层次升级而学。
简单说,为提升学科知识、能力而学,进化为为掌握和迁移学科大概念、学科思维的“素养”而学。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参考样本
1.设计目的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3.0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生事物,故需要专题系统研究。而3.0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案例与解读是理解与借鉴甚至举一反三运用它的有效载体,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靶子,便于同行解剖、研读,利于教学模式迭代、进阶。
2.单元学程案设计模板
单元学程案 | |
单元课题、主题 | 主讲人 |
目标解读与达成评价 | 1.总目标与级段目标的关系 2.年级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 3.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4.单元主题、大概念、核心问题,知道、理解、能够做什么 5.目标达成评价 |
教材解读 | 1.册与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关系 3.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关系(附单元思维导图、素养达成因子细目表) 4.活动任务之间的关系 |
学情分析 | 1.学生知识能力、经验、思维起点与新授内容逻辑起点之间关系 2.前理解(从哪里开始)、触发点(如何开始)、困难处(会遭遇什么障碍)、关键点(如何突破障碍)和发展区(学到哪里去) |
学程设计 | 1.创设情境,设置系列挑战活动任务 2.解构旧概念,建构新概念 3.迁移运用概念 4.嵌入式评价系列设计 5.学后反思形成素养 |
教学策略 | 1.老教师的建议 2.往年学情参照 3.课标中的教学提示、教学建议 4.学业质量相关要求 |
课时划分 | |
单元试卷设计与研讨 | 组卷/出卷/选卷 |
【单元学程案使用解读】
该量表重点突出六大部分:
(1)目标解读:构建学科总目标——级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六级目标链条;理清总目标与级段目标关系,学期目标与单元目标关系,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关系;重点做好单元目标、细化、分解。
(2)教材解读:在研读教材基础上,重点梳理三大关系:册与册知识点、概念之间关系,知道前面学了什么,这一部分为后面什么服务的,即搞清知识来龙去脉,做到上挂下联。课时与课时之间关系,明确教材编写体例及设计意图。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关系,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要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及素养建构多维因子细目标。
(3)学情分析:可采取问卷、访谈方法重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经验、思维、心理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以学定教。
(4)教学设计:本部分共分三部分,一是对本单元教材结构进行详细梳理。二是目标达成设计。尤其注意对新题型搜集与研讨。三是关注本单元大概念形成及渗透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
(5)教学策略:着重让去年教过本单元的有经验老师给出教学建议。从去年单元测试卷及试卷分析中得出的今年教学要提前预防问题及需要拓展补充内容。消化落实课标、教参上的相关教学提示、教学建议。
(6)课时划分:协商本单元新授、习题、复习、检测、机动课时数。
(7)单元试卷设计与研讨:建议不用市场上的公用试卷,通过改题、创题进行符合学业质量标准的个性化试卷命制。
3.学习设计案设计模板
学习设计案 | ||
教学内容 | 课时 | 课型 |
备课教师 | 备课时间 | |
学养目标 | 检测评价指标 | |
核心问题学习建议 (重难点) | ||
主干问题及问题化系统 | ||
教学程设计 | 课堂流程模式的 选择与设计 | 学习结构 |
练习形式 | ||
分组形式 | ||
情境链创设 | ||
问题化系统生成与解读 | ||
学习探究 | 自主探究 与嵌入式评价 | 探究任务一(初级探究) 主题: 【相对应目标】 学习任务、流程设计: 预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过程性评价: 例子与练习备份: |
合作探究与嵌入式评价 | 探究任务二(中级探究) 主题: 【相对应目标】 学习任务、流程设计: 预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过程性评价: 例子与练习备份: | |
展示反馈 | 探究任务三(高级探究) 主题: 【相对应目标】 学习任务、流程设计: 预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生成的新研究问题(课后探究): 例子与练习备份: | |
学习的内化(学生自主课堂整理) | ||
学习的迁移(课堂效果检测) | ||
备份模块的设计 | ||
板书设计 | ||
课外作业设计 | ||
学后反思 |
【学习设计案使用解读】
(1)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再变描述性学习目标为问题探究式目标;从重目标设计到重目标达成。
(2)关注主干问题设计及问题化系统构建。课堂上要减少过多的碎片化的”瘦“问题,把问题整合或设计系统化、主干的"胖问题,要告诉学生问题之间是何关系,如因果、递进、并列等,还要告诉学生问题解决顺序及解决方法,同时还要用核心大概念提炼贯穿,即构建大概念问题化系统。要重视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多维探究,在探究中运用双基、巩固双基,即运用双基去解决问题。
(3)备份活动任务。当学生对大概念掌握较好时,备份活动任务就可跳过去;若发现学生对大概念掌握理解不到位时,立马启用备份。选什么题,同类题做几道,讲题进度完全由学情决定。
(4)变顺着教师思路走的固定学习案为顺着学生思路走的动态预设生成案。教案要重点备学生回应问题各种预设应对预案。正确答案是什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解决可能出现错误有哪些?相应应对提示、引导策略是什么?若回答正确,对这个问题要追问什么、拓展什么?
(5)关注学生认识规律,特别重视目标、学习流程、评价任务一致性。一思流程设计是只关注知识结构还是转化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二思流程设计与目标照应吗?存在不存在目标中有但流程设计无体现现象?存在不存在流程设计有但不能体现目标内容?三思评价任务即练习设计与目标照应吗?能指出每个题是评价哪个目标吗?要细化、思考问题层级与合作学习策略有效匹配,不低配也不高配。要重视新的学习工具、思维工具植入。总之,核心是转结构,实现学教评匹配性、一致性。
(6)素养导养教学尤其要重视借助反思积淀素养这个关键环节落实。变课堂小结、课堂整理为学后反思,侧重点在借助深度体验反思感悟、达成单元大概念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该环节也强调整理、反思,但重心落在关联、转化上。关联强调本节知识与已学过知识借助同化、顺应、构建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结构化,同时也强调自我关联,即从元认知层面进行自我反思、正向反馈。转化是升华,把认知变成情感,倡导让学生品悟本节课可远迁移的核心观念、观点是什么?解构、改变、可升级大观念有哪些?可解决哪些真实情境下的问题。
4.注意事项
该模板是本人个性化理解产物,一定有所教学段、学情、教情等地域、环境的烙印;该模板有它的优势,必定也有它的副作用,并不适用所有教师、年级。
同时该模板流程、环节可以增删、甚至顺序也可以调整,只要符合设计理念、符合实际学情完全可以创新,甚至重新建构,因此特意提醒该模板只可借鉴,尽量不要生搬硬套、机械化模仿。学理念、用理念、创出自己更好案例才是正途。
总之,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的完整链条。3.0版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对传统教学评一体化迭代升级产物,是对教学评一体化内涵外延的重新界定与建构。
案例模板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重在学习目标达成意识,强化学科实践,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重在对一线教师教学设计有所启迪、感悟!
来源|星教师
延伸阅读:
顾明远:提高教育质量,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北师大这份历时7年的教育质量报告,用数据揭示了影响学业成绩的9大要素!
王红顺:学为中心课堂是新课标理念落地的有效抓手
王红顺:新学期,老师应知应会的“课堂教学常规48条”
王红顺:新学期班主任工作十件常规工作(班主任主要职责)
王红顺:一线教师读懂课标、理解课标,不妨试试这条学习路线图!
王红顺:深刻领会新课标这8个理念变化内涵、细节,是理解课标、运用课标一条绿色通道!
新课标预备知识清单与新课标学习的4点具体建议(建议收藏)
王红顺:六个维度测试一下你的教育观念0ut了没有?
王红顺:推荐给一线教师的八种科学、高效的期末复习策略,你不妨试试
王红顺:新教师课堂教学习惯的22条负面清单
王红顺:一节示范课是怎么打磨出来的?
王红顺: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务实高效的十种创新形式
王红顺:双减背景下,提高教与学效率的九个黄金点子
王红顺:新学期,教学管理“减负提质”的6条微创意
王红顺:双减背景下,2022中小学课改向何处去?
《人民日报》列出9个家庭教育观念,你认可吗?
钱理群:中国教育病症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问题
张志勇:“双减” 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今年才开始流行的几个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