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生态,究竟由什么构成?会带来什么结果?
直接的衡量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而其中最能引起学生和教师共鸣的指标,可能就是“幸福感”。
(相关资料图)
心理学家威廉·戴蒙通过访谈和调研发现,在12~22岁的年龄段中,只有20%的年轻人能够清晰表达出他们“想要去什么地方”“人生想要实现什么”,以及“为什么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而绝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发现生活的意义,“青春处在漂泊状态”,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
不仅学生,那些每日为了各种排名和检查精疲力竭的老师们,每每夜深人静、遥望星空时,也难免对辛苦付出的意义生出困惑和疑虑。
那么,怎样才能重建一个有机的、充满幸福感、意义感的教育生态?答案是——重建目标感。因为,“在一系列会带来幸福的性格特征列表中,目标感占据着显耀位置。”在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奋力追寻的目标,每个人都如同一只鸟,能够看见自己的山,并挥动翅膀,全力奔赴,而幸福,就藏在这场奔赴中。
让我们畅想一下,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的山,并全力奔赴,这意味着什么?
学生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好的教育生态,学生首先要有目标感,通过学校生活、学科学习、生涯教育、评价引导等,尽早“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的性格类型、潜能大小、优势劣势,从而确立目标方向,把今天的学业、明天的职业和事业、一生的志业在时间维度上融为一体。
锚定了目标后,学生便可以展开高度自主的学习,逐渐掌握真实的技能和可迁移应用的素养,为了目标一点一滴地添砖加瓦。有了目标和内动力,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和劳累,反而能经常体验到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那种幸福心流。
在这样的生态中,老师们也要围绕新的专业目标而进行深刻转型。老师们首先要理解,“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把营造平等、轻松、民主、高参与性的课堂氛围作为入门本领,打造学习共同体;同时,不仅能基于不同学生的认知系统特点而个别化地帮助学生,更懂得通过调动学生的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帮助学生。
这样的老师总是懂得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对课程内容展开逆向设计,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一个个项目挑战中不断抵达素养目标。
不过,这还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
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不仅仅有学生和教师;就如同一株植物,不仅仅有花和果实,还有径、枝、叶,以及埋在泥土里的庞大根系。
事实上,在一座“全生态”的教育之“山”上,不仅有学生的“山”,教师的“山”,更是一个由多个主体、多个系统构成的丰富图景。
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以“重建生态|你当像鸟看见你的山”为主题,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一座全生态的教育之“山”究竟长什么样?如何绘出这座山的生态全景图,以便让我们看见山、飞向山?
这当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资深教育传媒人沈祖芸在看见本届年会的内容之后,为组委会描绘了一张她心目中的“学校生态全景图”。
这张图的设计逻辑是:
1. 重构生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这是生态重构的终极使命。
2. 要实现此使命,就必须重建学生的目标系统,让学生既有方向,也有动力。为此,教育需要提供更多的目标感和意义感,并需要从治理体系和组织结构上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3. 重构生态的阻力和挑战,最可能来自于教师和教学两个方面,也是最需要总结、提炼出方法论的领域。
4. 但上述这些还不够,真正有机的教育生态,还需要价值观重塑——它以关系构建为前提,以战略和管理为基座,以空间和课程为抓手。
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共创、时问时新的命题,没有唯一的答案。
本届年会将从“时代、学校、管理、教师、学生、学习”这六大维度分别讨论,也期待您的参与,一起描绘出更生态、更有机的“教育山景图”。
微信同号:
17323487462(何老师)
17772444381(肖老师)
19122459494(曹老师)
17783144578(邓老师)
19923944023(杨老师)
即可进入年会现场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