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鹰专栏】
【资料图】
“阅读”世界美好的教育
原创作者| 张云鹰
英国经历了政坛极具戏剧性的数月后,唐宁街10号迎来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印度裔首相、第一位印度教出身的首相、第一位非白人首相。今年仅42岁的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也是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随着他顺利入住“唐宁街10号”,有关印度教育的话题,毫无疑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苏纳克出生于英格兰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顿的一个印度裔移民中产家庭,祖辈从印度移民东非,上世纪60年代,父母亲移居英国。他显然接受的是纯英式的教育,曾就读于英国顶尖私校温彻斯特公学,之后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首相摇篮”牛津大学的PPE(哲学、政治和经济学)专业毕业。2006年,他又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这让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培训学习一个月的所察、所思、所感。
英国之所以能再次吸引我的远渡重洋,不仅仅是因为它曾是大不列颠强国称霸世界,更重要的是它每次都会让我怦然心动,剑桥的潺潺流水、牛津的文人雕塑、莎翁小镇的诵读、苏格兰的风情、巴斯罗马的历史以及大英博物馆、歌剧魅影……犹如与情人的会晤,感慨与她的情深不变。
2015年冬的最后一天,我有幸作为广东省组织的中小学校长 “国际视野下‘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深度跟岗学员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培训学习,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海外进行教育考察。尽管我数次出国,均是自费研学,这是唯一的一次因公游学。整整四周的时间,聆听英国顶级教授的报告、与中小学校长面对面的交流,更有益的是走进英国中小学,真正打开了了解英国学校基础教育的一扇窗,呼吸了教育新鲜的空气。
01
一个人荡秋千
在英国的日子,一直萦绕在我脑海的是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一棵冬天的枯树枝上,悬挂着一个旧了的橡胶轮胎,一个四五岁的金发小女孩脚踏着这个轮胎,双手攀抓着一根不粗的尼龙绳,满脸的稚气,笑望着天空,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荡来荡去……好不惬意!
而旁边的教室里,30来个同样大小的孩子,在两个老师的照看下,三五成群地专心致志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有的用泥塑在捏小人;有的在用五彩蜡笔画画;有的在搭自己的积木世界;有的戴着小塑料帽在玩沙盘;有的围着一个小兜兜在一边戏水一边模拟洗衣服;有的在用已经写好的数字卡片做数学游戏;有的在电脑前看动画片;还有的趴在地上拨动平板电脑听英语词汇;还有个小朋友躲在一个帐篷里喂养他可爱的小白兔……就像森林里的动物园,各种小动物根据自己的喜好愉快地生活着。
我好奇地问一个老师;“外面还有一个女孩一个人在荡秋千,没有人照看,你们不担心?不会有安全问题吗?”她笑而作答:“她一个人高兴怎样都没问题的,开心就好。”
这不就是我一直追求的“为了孩子心灵解放”的教育?“生命自由的开放式”教育吗?
花儿总是在无人知晓的时候自由绽放的。待我慢步走出教室,居然看到一个路过那个小女孩身旁的教师,还有意识地大力地推了她一把,使她在空中荡的更高了,留下了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与英国校长交流
这就是我走访的第一所小学Welbeck Primary School,这所虽然只有348名学生,却来自29个国家,有着29种语言(其中有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学生母语不是英语)的真正的国际学校。
那个荡秋千的小女孩就是学校学前班的孩子。Carol Norman卡罗诺曼校长在这所学校也当了25年的校长了,之前她还在加拿大和伦敦当了3年校长。她的每一条皱纹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宽宽胖胖的体型给人以踏实厚重的感觉,我不仅仅被她热情好客所感染,得以在校园里自由的翻阅、自由的穿梭,更是不由自主地赞叹——学校成功的因素一定取决于坐在“校长室”的那个人。
02
创意写作与绘画
茶歇期间,我漫步在两边挂满学生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作品的教室廊道上,无意间发现一张秋天落日的图画,欣赏之余,感觉图画下面的英语就是学生的习作,似乎像我倡导的“开放式作文教学”九种范式里其中的一种——“剪贴画作文”。
疑惑之时,我找来翻译小叶询问。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是一篇创意写作,老师要求围绕“秋天”的主题作画,写诗或者赋文,文中要求使用明喻、暗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看到的这幅画,是一个孩子为此配了一首诗,题目是“我是秋天”;大意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夏天都过去了,我取代了夏天的位置;我将用我的艺术风格,给秋天的天空填色,就像毕加索的画一样;光秃秃的树枝,每天都沾满了露水,我要求这些叶子落在地面,洒向人间。——我是秋天。”
我暗中窃喜,我的开放式作文教学与国际接轨了。
“阅读”是每个英国孩子的必修课,他们通过各学科强化母语学习、承担母语学习的任务。每堂课结束后,学生都会自觉拿出不同内容的读物,像是学科阅读,沉浸在厚厚的大部头的书籍中,而非我们大多小学生喜欢的“读图书”。
▲两个学生对我的“偷看”全然不顾
我有幸听了一堂美术课。它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课。它是让学生回忆曾经阅读的故事,并根据故事画出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有的孩子画了两个主人公相遇结婚的场面;有的学生画了阴冷雨天小孩奔跑的场景;有的学生画了茂密的森林里小鸟的欢唱……孩子们把文字故事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记得还有一个孩子对老师说:“我读了一篇写景的散文,能画一幅景物图吗?”
我想:英国著名儿童文学《柳林风声》就是基于这样的想象而完成的。这不就是我们“开放式教学”要求的学科之间的开放吗?!这不就是我们今天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科融合吗?!
03
点亮的是“心灯”
英国的小学课程除了英语、数学,最重要的莫过于“科学”课了。因而不少城市都有大规模的科技博物馆,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么,对基督教保持信仰、“给每个孩子提供平等机会”并已通过国家标准局评定的“卓越”教会小学是如何对待科学课的?我有目的地进行了观摩。
准确地说这是一堂四年级的“物理”课,没有铃声,没有起立喊“老师好”。只见教师将大把的导电电线、电源、电键、电池、正负发光器等教具放在地上,孩子们兴奋地随意地拿上一条、两条或者三条接线柱,三五成群地开始自由拨弄。我观察着身边的两个小男孩小心地用鳄鱼夹开始接电源线,可是怎么弄,小灯泡也亮不起来。只听旁边响起欢快的呐喊声,原来有个三人小组,已将小灯泡点亮了。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老师说,大家可以去观摩学习。可是我发现,居然没有人离开自己的位置,有的仍然在地上不停地摆弄;有的用金属继续接头,还让风鸣器发出了声音。老师也不停地穿梭在各小组,有时坐在桌子上,有时席地而坐。学生一旦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灯泡发出亮光,不但孩子们跳起来,老师也会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儿。
坐在我旁边的两个小男孩一直在用一条电线接四个灯泡,遗憾的是一直未亮。我试图帮帮他俩也不行,就说:“请老师过来指导指导?”小男孩摇头说:“我们还要继续尝试不同的方法。”我不忍心,示意老师过来瞧瞧。老师轻描淡写地瞄了一眼,并不直接对那两个孩子说,而是面向其他孩子自言自语地说;“有的孩子急于求成,一下连接四个灯泡,电量有限,可能承受不了啰。”我注意到,其中一个男孩似乎恍然大悟,跑去又拿来一条电线,不一会儿,两组灯泡亮了,两个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整堂课,教室里的确吵吵闹闹,但每个孩子都在不停地动手操作,实践着不同的方法,直至他们手中的每个灯泡发亮。
▲我跟英国学生一起接灯泡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小时快到了,大家完全不知疲倦,无视旁人的存在,完全沉浸在探究之中,意犹未尽,似乎科学无处不在。最后,老师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手中的电源线都摆在地上,关上教室的灯,让每一组的灯都串连起来。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顿时,整个教室被点亮了。
其实,点亮的不仅仅是教室,而是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还有我的眼睛。这就是我一直追求倡导的学风“学起于悦,活而有序”的课堂。
课后,我主动跟Nicola Beattre 尼古拉贝蒂老师交流,告诉她;“我很喜欢这种课的感觉,您还没有教,学生已经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成功了。您一定很有成就感。”她幽默地答道;“不,我是数学教师。”哦,这才是真正的全科教师,这也是真正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的核心素养。
不同的国家体制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教育。应该说,中英教育界各自不同的培养人才的模式都符合各自的国情。英国重在培养创造性和实践性人才,培养合作意识,因此,注重学生的小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中国目前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在培养考试的机器,为“加工业”服务,人才的竞争还停留在知识与学历上,因此,重在知识的传授与梳理。诸如这样的课,教师必是先讲原理,教其程序,再讲安全注意事项,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性自然而然就被无情地泯灭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小得以重视。
作为开放式教育的提出者、研究者和践行者,我的开放,希望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敞开胸怀与国际对话,积极开展对内交流。没有这样的全方位开放举措,开放式教育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开放。古代圣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亦恭谨履行——不过,我阅读的不仅仅是书籍,而是“阅读”像英国这样的教育,或者说世界美好的教育。人生犹如展开的长卷,旅行是生命的又一次延续,行得越远,对人生的领悟就越深刻,对自己所坚守的开放式教育也就越来越自信。
作者张云鹰简介:
广东省首批正高级教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开放式教育”创始人,全国校长领航班培训实践导师,广东省督学专家,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深圳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任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等三所学校校长。
曾荣获“全国优秀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深圳市首批名校长”“深圳市教书育人模范”“深圳市八大教育名家”“深圳市十佳优秀校长”“全国写作教学十大名师”“广东省督学专家”等荣誉称号,研究主持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探索性研究”荣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
出版《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张云鹰与开放式教育》《开放式配方课程》《开放式阅读教学》《开放式作文教学》《开放式活动课程》《通往卓越》《故事里的作文起步》等15部专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管理》《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应邀到全国34个省市及部分东南亚地区讲学500余场,自成一派的“开放式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全国广有影响。
延伸阅读:
张云鹰20年历任深圳三所学校校长,她只做这一件事
张云鹰:冷言暖世——教育自传《通往卓越》后记
张云鹰:只为一次炽烈的绽放
张云鹰:探索用五年时间完成小学六年的教学任务
张云鹰|构建学校美学格局:让师生享受生命的美好
张云鹰:煤油灯下的教育岁月
张云鹰:今生有幸与养父相遇——我和父亲的那些旧事
张云鹰:那个年代,我们不用“双减”
张云鹰|一个60后的芳华时代:没有饥饿和困苦的记忆,有多特别而珍贵?
张云鹰:我在《易经》里找到了办学的灵魂,没有人是天生的优秀教师!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