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卫东专栏】
【资料图】
我的孩子观
原创作者|茅卫东
本文为茅卫东老师原创,首发茅卫东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教育自由谈-ID:maowd121”,校长传媒获得茅卫东老师授权发布
对于孩子,我有一些基本的判断:
1、孩子是孩子,不是傻子。
成年人跟孩子说话时,不用刻意模仿孩子说话,适当放慢语速,说短句不说长句,说日常用语不要说专业词汇、不讲成人话题,即可。
孩子对父母和家人、对友善之人有天然的鉴别力,成年人不必用学孩子说话的方式去跟孩子套近乎。
你那么爱学孩子说话,咋就不再学学孩子走路呢,那样你们岂不是更像是“同路人”——不用那么费劲,只要你对孩子友善,孩子很快会信任你。
有的成年人貌似特别喜欢孩子,走在路上看到婴儿车里的孩子长得可爱都会忍不住抱起来晃个不停、亲个没完。这种人根本不懂得孩子也需要得到尊重,不能这样欺负孩子年纪小。
2、无知是孩子天然的状态。
换句话说,无知是所有成年人初到人世时的共同状态。成年人笑话孩子的无知,属于典型的长成青蛙就忘了自己曾经是蝌蚪。
因为无知,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孩子具有天然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但太多的成年人往往以安全为由——其实是自己懒,阻止孩子的探索真实的世界。
3、孩子天然爱学习。
因为无知,所以好奇;因为好奇,所以探索——婴幼儿不但啃自己的脚丫子,任何能塞进嘴里的东西他们都毫不犹豫地会去试一试。
成年人确实应该有安全意识,但不能因此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
可惜啊,很多成年人在千方百计阻止孩子探索真实的世界的同时,又对让孩子在所谓“知识的海洋遨游”特别有兴趣。
孩子还在喜欢踩水坑、淋雨、堆雪人、玩泥巴……甚至喜欢在地上滚来滚去的年龄,成年人就要求孩子坐端正、小手放背后,然后“鹅鹅鹅”。
终有一天,孩子不但厌烦了这种所谓的“学习”,还感统失调了、自闭了、抑郁了……成年人又着急了,一方面矫正、治疗,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上进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凡对孩子有一点点了解和尊重,也不至于如此。
4、孩子不是父母和老师手中的道具。
我曾说过,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懂孩子是教师的专业。
可惜,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貌似为了孩子,其实根本不懂孩子。孩子在他们眼里只是工具,是道具。
谁会在乎一件工具的喜怒哀乐,谁会愿意了解一个道具的性格特点,于是孩子或者就成了现代版的“仲永”,或者成了高举U型锁的年轻人,也或者成为“要让四方来贺”的爱国者。
5、孩子不需要独当一面。
孩子是需要被呵护的,不应该被呵斥。孩子是需要成年人为其遮风挡雨的,不应该被拉出来独当一面。
6、孩子的成长是会被阻断的
在咨询中,曾经有几个妈妈对我说:我孩子如何如何,茅老师,你说我应该怎么办?
我说,就先从改变称呼开始吧,儿子已经三十好几了,你还一口一个“我孩子”就不合适了。
在孩子上学之前,只要他不反感,父母怎么叫都没关系。上学了,跟别人说起自己的孩子,最好说“我儿子”“我女儿”,跟孩子就直呼其名,偶尔叫一声“宝贝”当然也没关系。
很多人喜欢说“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貌似很温馨,实则没脑子。有这样充满爱心的父母,孩子被毁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三十好几的大男人了,大学早毕业了,除了不想上班不会挣钱什么都想要,啃了父母还啃兄弟姐妹,一家人还不忍心拒绝他。
这还能怎么办?既然已经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那就踏踏实实养着吧。自作自受,别抱怨。不定哪天老天爷开眼,这“孩子”也会醒来。
【茅卫东专栏】
我不跟你孩子聊
原创作者|茅卫东
本文为茅卫东老师原创,首发茅卫东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教育自由谈-ID:maowd121”,校长传媒获得茅卫东老师授权发布
罗永浩有一个段子,说他欠债六个亿后,有一次住院,一堆债主朋友发短信问他:“在吗?”“还在吗?”
他说,自己现在得挣快钱还上债,要不然三十年后以后,他也得一个个问那些债主朋友:“在吗?”“还在吗?”
前几天,有位妈妈在我公众号和视频号上反复问我:“在吗?”“在吗?”
我几乎每篇文章后面都写着自己的微信号maowd1,加我微信直接交流多好。
再说,有什么事,说出来就是了,网络社交平台的留言功能不是让人不停地问“在吗”“在吗”的。
后来总算加了微信,一位初二男孩的妈妈,要咨询点事儿。
她说,孩子对自己很有要求,但执行力不够;她这个妈妈有点强势,管的有点多,一直以来跟孩子因为睡眠问题和游戏问题跟争执不断!
今年开学初,孩子成绩下落后,信心大挫。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充满了无力感。
那天晚上孩子和父亲吵架,凌晨才睡,第二天没去上学。第三天因为作业没做完又不肯去,后来上学就变成了“明日复明日”。
孩子跟妈妈说自己压力很大,觉得自己要完了,期中期末肯定考不好了,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像病号,身体很不舒服。
这位妈妈说:茅老师,你能不能和我儿子沟通一下,解开他心中这个结?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结是母亲打上的,不是孩子自己打的。孩子还初二,不能替母亲受过。
我一直强调,初三及初三以上的孩子可以由父母帮着约咨询,初二及初二以下的孩子必须是父母先和我交流。
孩子身体出了问题,父母把孩子带到医院交给医生就可以了。未成年的孩子心理出现问题,首先需要咨询是父母。
能理解这一点的家长不多,但说自己“有点强势”的母亲不少。
但凡说自己“有点强势”的妈妈其实个个都是孩子的梦魇,她们自己不会承认这一点,因为她们觉得自己只是“有点强势”而已。
妈妈惹了祸,孩子去吃药,她们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逼孩子是责任,让孩子吃药是关心,自己多有爱心啊——
我回复她说,我不跟你儿子沟通,要咨询就你们家长跟我约时间。如果你不理解、不接受,就不要再说什么。
我这话说得很不客气,因为说来说去真的说烦了——
这样的话几乎天天说,收效甚微
这次也一样,那位妈妈说:我在想,孩子跟你聊会不会更好?
你看,办法她是没有办法了,但想法依然是很固执滴。
孩子啊,你自求多福吧,茅爷爷是帮不了你了。
有困扰?
找东哥(maowd1)咨询就对了
延伸阅读:
茅卫东:鹤壁某中学办的就是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茅卫东:你不能用孩子的鲜血来保养自己那套虚伪的文明外衣
茅卫东:“妈妈,你当初为什么不逼我?”
茅卫东:小心希望害死人!
茅卫东:从此不再说教师
茅卫东:警惕以建设之名自我麻醉——与朱永新老师唱个反调
茅卫东:宣传这样的学霸,羡慕这样的学霸,非蠢即坏
茅卫东:当下,明白“我是谁”比知道“怎么办”更为重要
茅卫东:“来,听老师再讲一遍”,或许这不是耐心,而是愚蠢
茅卫东:所有不自信的人都生活在过去——我三年前对职校生的讲话
茅卫东:老师需要“静养”,而不是被折腾
茅卫东:厌学的孩子迷游戏,焦虑的家长爱混群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