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方针再次成为热点。国家在推动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普及普惠上决心明显。然而,多年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已悄然成为教育“内卷”的起点。“幼小衔接”在政策和市场的助推下依旧火爆,无论幼儿园还是教培机构、学前班,各式各样的“培优教育”、“成长中心”主打英文、拼音、认字、数学思维等疯狂占领市场。“幼小衔接”到底隐藏着何种需求与焦虑?而真正的“幼小衔接”究竟接的是什么?
01鸡娃内卷起跑线,四五岁识字刷题赶超小学生
“当初面试这所小学,孩子笔试要考20以内加减乘除,会背20多首古诗,能写100个字”;
“入学考试要和外教能简单对话”;
“孩子五岁离开了幼儿园,上了外面的学前班,一口气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根本消化不了!”
几位北京“海淀妈妈”回想起孩子当年“幼升小”的经历,无奈感叹焦虑内卷模式从那时已经开启。
“不仅要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还要每天坚持做50道口算,3分钟以内完成……”“两岁半的娃《四五快读》读完8本;中班的孩子有1000多字的识字量;10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非常熟练……”
(资料图片)
据《三峡晚报》报道,在湖北宜昌城区一个486人的“准一年级家长交流群”,“抢跑”是家长们频繁交流的话题。此外,受访者覃先生提到,自己的女儿就读于城区一所幼儿园大班,今年年初,他给女儿报了练字、口才两个线下班,又在网上报了思维班。不仅如此,他还买了一部学习机,方便孩子做题、阅读。“几千元花了,也不知道到底对上小学有没有帮助,只觉得心里踏实些。”尽管“准小学生”的家长们深知幼儿园提倡“快乐教育”,小学推崇“零起点教学”,但“鸡娃”的脚步却不敢停下。
顶思调查发现,以上海某教育机构为例,其主打的幼儿数学辅导班,在网站上明确公布招生对象为幼儿园大班的“准小学生”,使用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自编教材。此外,还明确表示其课程特色为升学思维训练系统化辅导,承诺家长,经过20次课的学习,孩子基本可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以及图形、空间位置、时钟、人民币等数学知识。
在课程描述上,“幼小衔接”被定义为大班孩子的“升学起点”,处处在暗示家长孩子学业压力的下移,千军万马的赛场,再不入局为时已晚。因此,不少家长在“起跑线”的茫然和焦虑中,纷纷开始为孩子寻觅“起点”的助跑。
在北京幼教行业有着十余年从业经历的林园长回忆,早在15到20年前,“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就被强调。2007年左右,她工作的北京东二环、东三环便出现了众多专门的“幼小衔接”机构。那时候,许多家长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大班,而是直接去上校外的“幼小衔接”培训班。
林园长回忆,那时,根据相关规定,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市教委会定期暗访调查,2017年左右,不少机构渐渐被取缔。而近两年,由于“双减”政策落地,许多机构已经消失,但“灰色地带”依旧存在,甚至许多幼儿园的大班也在暗中开办“幼小衔接”、“学前班”。
顶思调查发现,如今各地市面上的“幼小衔接”课程仍然存在不少乱象,其中,收费、师资、教材等是行业突出的痛点。
首先,“幼小衔接”机构品牌众多,鱼龙混杂,存在“乱收费”现象,许多一线城市的价位从一月三四千到七八千不等;
其次,许多机构通常聘用从小学退休的老教师,其教学方式颇为严厉、教条,容易使孩子对小学产生恐惧;
而“幼小衔接”的教材则更为混乱,许多编写者并非专业出身,且机构所使用的自编教材,其质量也参差不齐。
02“幼小衔接”黄金期,幼儿园教培互抢生源
当“幼小衔接”沦为“内卷起点”和“鸡娃起跑线”时,家长的焦虑不言自明。当前,社会竞争加剧,众多80、90后家长们在“高考指挥棒”下长大,受应试思维影响,容易被“内卷”氛围裹挟。
目前许多机构为了规避“双减”政策,尝试依托幼儿园或兴趣班继续办学。据林园长回忆,她当年也在大班开设过此类课程,正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迫切需求。
一方面,许多家长对幼儿园大班的“躺平式”午休和游戏化活动并不认可,他们甚至明确要求幼儿园教授“拼音”、“识字”和“算术”课程。
另一方面,关于大班是“幼小衔接”的黄金期的说法广为流传,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极其容易“被”衔接,而幼儿园大班通常也是生源流失最严重的学段,如果园所不积极于“幼小衔接”,那么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兴趣班、培训班就会把家长“勾走”。
然而,某幼小衔接培训机构的张女士提到,家长会选择校外机构,也有其原因所在。
其一,与早些年的“野蛮生长”不同,目前不少专业人士开始深耕“幼小衔接”领域,其教材与课程也在不断迭代,特别是当新东方、学而思等大品牌“入局”之后,教材的科学性大大提升;而校外机构相较于幼儿园,更具有灵活性,并不拘泥于单一品牌,通常会引进多种课程,涉及戏剧、礼仪、音乐等等方面,在内容、教学法方面为家长提供更多选择。
其二,公立幼儿园通常不允许开办“幼小衔接”班,而不少民办幼儿园所提供的“幼小衔接”课程,会直接采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教材,相当于把小学课程下移,孩子有时会感到抵触;且幼儿园老师没有小学教学经验,不像机构能够灵活选择师资。
“其实,‘幼小衔接’课程不能完全用幼儿园的方法,也不能完全用小学的方法,知识中夹杂趣味性很重要。”张女士说到。
因此,家长的焦虑、部分校外机构开启超前培训推波助澜、一些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迎合家长共同助推了全社会对“幼小衔接”的“疯狂追逐”。
在此情况下,国家于去年年初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而在此之前,《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早已部署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此外,《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
事实上,很多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幼小衔接”不应一味强调知识上的准备,但当身边的朋友、邻居提到自家孩子“跟不上节奏”的负面案例时,还是会焦虑。公立小学并没有“幼小衔接”课程,以拼音为例,老师需要在一个月之内教完,确实有孩子存在理解和消化问题,家长也害怕孩子成为“反面教材”。
03身心、知识、习惯,“幼小衔接”到底接什么?
对于“幼小衔接”的真正内涵,业内有不同解读。从较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幼小衔接”涉及到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之间的衔接,是一个多场所、多主体的共同任务。
根据《幼儿教育杂志》,与学者的解读不同,公众大多将“幼小衔接”理解为帮助儿童顺利适应一年级的生活,包括小学的课程安排,行为规范,生活作息,通常认为有效的衔接方式就是灌输、规训。与之相适应,“幼小衔接”被视为是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事,大班毕业后的暑假更会被看作是“幼小衔接”的“黄金期”。
据博实乐碧桂花城幼儿园梁少容园长介绍,“幼小衔接”是从孩子入园到毕业的一个有逻辑的过程,并不是从大班才开始,因此,“黄金期”的说法并不科学。此外,“幼小衔接”包含的是孩子身心、生活、社会及学习四大方面的准备,并不是家长所执着的单一知识层面。
梁园长谈到,“幼小衔接”作为一个学前教育全学段的贯彻,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侧重。例如,小班需要更加注重生活习惯和一日流程,而大班则需要更关注学习上的链接。孩子在进入大班后,幼儿园将定期举办“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如参观小学等。幼儿园的师资队伍也需要多多与小学老师共同合作,教研,围绕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设计相应课程。
另外,比起幼儿园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小学更加强调纪律性,因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劳动能力等就尤为重要。“在STEM年代,更要注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而非机械记忆。”梁园长说到。
但梁园长同样坚持,对知识准备的谨慎并不代表着对知识的完全拒绝。幼儿园的许多课程其实已经在锻炼孩子的思维。以数学为例,十以内的分解、组合训练本身就暗含着数理逻辑,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思维,为小学学习做准备。
然而,尽管整个社会对“幼小衔接”愈发重视,也逐渐了解到其内涵的多重性,但不少家长的观念仍未转变。学习焦虑蔓延所带来的“人传人”式的“剧场效应”仍然明显。
事实上,对知识准备的过度关注容易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林园长补充到,提早学习一年级知识极易产生两种恶果,一是孩子由于缺乏新鲜感而出现厌学情绪;而是因早已熟练掌握而沾沾自喜,形成好高骛远的心态。
当然,针对一些智力迟缓的特殊儿童,则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接触融合教育式的“幼小衔接”,提前做一些知识训练和准备。但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幼小衔接”其实更需要家庭教育作支撑。“任何一个孩子的成才,家庭教育占75%的功劳,社会和学校仅仅是剩下的四分之一。”林园长说到。
结语
“幼小衔接”本是为了实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如今却成为了“鸡娃”“厮杀”的战场。不能输在起点,是家长们根深蒂固的执念。殊不知,教育“内卷”没有尽头,“在每一次比赛的起跑线之前,还存在更早的起跑线”。从入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到进小学的“适应危机”,孩子已是殊为不易,因此,广大家长更需自我调整,放平心态,帮助孩子从容迈入人生的下一阶段。
作者 | 敖竹梅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