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静心琳听”老师的文章《一代中师生:芳华渐老,繁华依旧》
原题:一代中师生:芳华渐老,繁华依旧
作者:静心琳听
(资料图)
1998年春,我正读初三。
班主任多次找我谈心,问我有没有打算报考中师。
他说:“你每天做那么多试卷,挑战那么多难题,报考重点高中的话,早已经绰绰有余。”
我左思右想,思前想后,这是我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我万分纠结。
因为祖辈都是农民,父亲一直希望我能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在那个还是人力农耕的时代,我也深深感觉到务农的艰辛不易。我明白,我无论是选择高中还是选择中师,他都会全力支持我。
“上大学”一直是我从小的梦想,我这么努力读书就是想经历一次高考,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想到家中父母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勉强给我们姐弟三个交上学费,父母才四十岁已经累弯了腰……
提及父母和弟弟,我的心里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于是,我咬牙做出了决定:决定报考中等师范学校。中师学制三年,三年后便可以就业,既能减轻家中经济负担,又能得到一份“正式工作”。
1998年秋,我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师生。
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背着行囊来开封第一师范学校报到,进入学校的那一刻我有很多失落,我明白,我再也无缘高考,我的梦想从此永远成了梦想。
这份失落感让我多愁善感了很久,我辜负了班主任的信任,拒绝了老师的重托,在班级里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混了一段日子,我不知道从哪里才能找到信心、找到自我。
中师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看着儒雅的“文选”老师苍劲有力的板书、望着漂亮的美术老师每天不同颜色的红唇、听着缠绵凄切的《梁祝》从音乐老师的指尖缓缓流出,我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校园,我爱上舞蹈课、爱上了朗诵、爱上了写作。
我努力让自己的作文变成校报上的铅字,我努力把舞蹈基本功练得更好,我努力让每一份美术作业都得“优+”,我努力讲好普通话、写好三笔字……我终于找到了自我。
中师三年,我们在这个校园里写下了十六岁的花季宣言,我们在校园的花坛里撒下了十七岁的雨季浪漫,我们在校园的文化长廊里许下了十八岁的美好心愿……
一张毕业照里,全体师生同框,我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笑脸,我们在2001年6月宣读了毕业誓言!
收拾好离校的行李,我忧伤地站在宿舍楼前,拉起同学的手,我们走在校园,想再抬头看一眼图书馆,看一看阶梯教室的威严。想再闻一闻餐厅里的饭菜香,听一下舞蹈教室里的节奏长短。想再抚摸一下教室里的桌凳,再留恋一下文化长廊里的温馨。
和恩师说再见,和同学道珍重,那个初夏,我们各奔西东。
2001年初秋,我揣着一本教师资格证走进了一所家乡小学,正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初上讲台的那份不安和激动,望着班级里几十名学生稚嫩的笑脸,我深感到肩上的这份责任: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和学生在一起,我的人际关系简单到只有家人和同事。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我一边自学一边教学,通过自学,我先后拿到了大专学历和本科文凭,我的学生也一届又一届上了中学、上了大学、走向了社会。
从教二十余年,我教过语文、数学,也教过美术、科学,我得到过认可也受到过质疑,我拥有过荣誉也有过委屈。
曾经在职称晋级里屡屡受挫,曾经在工资调档时历经坎坷,但无论多委屈多失落,走进班级,孩子们的笑脸总能治愈我。
“乡村教师”是多少中师生们的职业标签,我们不想说无悔于这个选择,我们只觉得我们对得起这个选择。
当年的那一纸“报考志愿”,让我们放弃了心底的梦想,选择了三尺讲台,在这个遍地高学历的时代,隐藏在我们心底的遗憾也常常涌上心头……假如,如果,如果我们当年去读高中,如果我们去参加高考,会不会是某些名校、某些985、211……
一代中师生们丢了梦、含着泪、笑着上讲台讲课,时光荏苒,岁月匆忙,当年无缘高考的遗憾已经在细碎的教学生活里越来越沉默……
中师生是一个时代,是一个群体,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小学师资匮乏,为了补充基层教育的师资力量,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号召成绩优秀的初中生报考师范,三至五年的学制,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中小学任教。
风雨几十载,从锦瑟少年到两鬓斑白,从亭亭少女到皓首苍颜,一代中师生的芳华渐逝……
在这个满大街高学历的社会,中师生们揣着一本发黄的中等师范的原始学历,坚守在基层教育,他们没有耀眼的名利,没有闪亮的光环,呕心沥血,默默无闻,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教育重任。
一支粉笔书写人生,他们用满心的教育真诚守护着初为人师时的誓言!
两袖清风淡泊名利,他们用一腔教育热情撑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脊梁!
三尺讲台绽放芳华,他们用一身教育情怀在乡村一方土地上润物无声!
关于作者:静心琳听,女,毕业于开封第一师范学校。一个痴迷于讲台的农民女儿,一个在文字里独舞的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