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说明】
本文为 绍兴文理学院 郭香老师的《学习科学》课程学习心得,
介绍了郭老师在学习“知识可视化”原理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将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讲解,
转变为“关系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后,
教学效果提升立竿见影的教学经历。
————————————————————
我在讲《心理平衡与健康》这一章节时,
关于“ 情绪认知ABC理论”,
我会直接在PPT中给出如下内容: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学生很难理解,也不明白三者间的相关关系。
学了王珏老师课后,我按照“关系可视化原理”,
把上述文字改成“关键词+形状”的形式,
在PPT中呈现出下图,
这个以前学生几乎听不下去的知识点,
居然飞快地就理解了!!
————————————————————
【王珏老师点评】
郭老师的这一案例,
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理解的一大特性:
语言文字是“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而碎片化,是极端不利于理解的
学生或许能够处理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但随着词汇、语句的不断累加,
这段话中的关键要素、以及其间关系就会呈 几何级、甚至指数级增长,
远超人的 认知负荷,
学生无法做到边听或边看语句,边自动提取关系、构建关系
——大脑会因此而down机
由于 “关系是知识的本质”、“不理解关系,就是不理解知识”
这就会造成“ 越听越糊涂”的现象!
当郭香老师采用了“关系可视化”的方法,
把关键词明确提取出来,
并用形状(如箭头等)来表达关系,
此时,“关系”就得到突显。
(以上观点详见《 【原创论文】“知识可视化”的解析与应用 ——基于脑科学的视角 》)
这就极大地降低学生对“关系理解”和“碎片整合”的认知负荷,
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效地开展信息加工
(包括在关系图表帮助下,对知识之间“关系”的加工)
教学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
更多关于“知识可视化原理”、“认知负荷理论”等高效教学原理与方法,欢迎学习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有详尽讲解!
付费课程 : 49元 ,无任何时间限制、作业要求,随时可学、终身有效!课程地址(网易云课堂):
电脑或手机浏览器打开:
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1006384085&share=1&shareId=1928341
扫码进入课程:
————————————————————
本公众号(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