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下关小学火了,脱口秀演员童漠男经历了7次转学最终留在了北下关,那里的“快乐教育”给他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父母放下了焦虑。
“双减”的目的是让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让家长不再卷入教育焦虑。放下焦虑的过程可能会很曲折,或许也会出现新的焦虑。但 不要局限在当下的困境、迷茫中,把孩子的教育看做是一场马拉松,用开阔的眼光去看待教育和孩子成长,更要对未来更有信心。
01
【资料图】
最近,北京的一所不知名小学北下关小学在《脱口秀大会5》火了。
脱口秀演员童漠男因为“注意力缺陷”,小学阶段经历了7次转学,之所以经历了7次转学,这和他的父母想要鸡娃的心态分不开。
童漠男的父母认为在好的环境中,孩子的注意力缺陷自然能好转,于是把他转到一个又一个好学校。但身在好学校,童漠男成绩却跟不上,和同学也没有共同语言,他依然格格不入,同桌看的是《傲慢与偏见》,班长读的是《资治通鉴》,而他还在沉迷于机器猫无法自拔。
这一折腾就是两年多,三年级的时候,终于有一天,童漠男的父母决定不再焦虑,决定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给他一个快乐童年,童漠男就这么命运般地来到了北下关小学。
北下关的生活有多快乐?据说 下午三点就放学,没有补习班,常常有孩子忘了拿书包回家……北下关的快乐可不止这些,童漠男的校友现身说法——
童漠男在北下关度过了相当松弛的小学生活: 同学之间比较聊得来,交到了一生挚友,学习没那么吃力,获得了认同感与自信,就连注意力缺陷也慢慢好起来了。
多年后,他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英语系,硕士毕业于佛罗里达大学,现在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脱口秀演员并被大众所熟知。
很多人都在讨论——那个时候 北京的家长不是挺能鸡娃的吗?童漠男的父母怎么就放下了?是绝望了吗?
用童漠男的段子来解释那就是—— 如果你对一个人足够“绝望”,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包容了。
绝望?童漠男的父母真的绝望了吗?换位思考了一下,他的父母做出这个决定背后,一定是有失望的情绪在的,但绝望真的谈不上,或者, 与其说他的父母绝望了,不如说他们开悟了,真正看到了眼前这个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明白了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一个快乐的童年比名校、成绩、排名重要的多。这才是童漠男父母放下焦虑背后的真正原因。
这样的“放弃”造就了今天的童漠男,但真正做到与教育焦虑和解,却用了两年多,从一年级折腾到三年级,从忽视孩子的真正需求到看到孩子、理解孩子再到尊重孩子。
02
童漠男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放下焦虑后的意外收获。今天的“双减”政策是想通过减轻孩子们的学业负担来缓解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但需要关注的是,双减后家长群体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焦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重庆师范大学赵石屏教授就曾经对这个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家长们出现新的焦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是担心孩子未来的社会分层和收入差距问题。 这是导致很多家长焦虑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担心如果孩子学习不好,未来在社会竞争和阶层划分中就会处于不利位置;
二是担心“双减”后,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孩子的升学竞争力;
三是担心其他孩子抢跑,自家孩子被淘汰性分化;
四是担心经济负担比以前更重。 因为课外集中补习取消了,只能采用费用更高的一对一辅导方式。
虽然,家长们的新焦虑不无道理,但如果双减后家长们依然用旧眼光看待教育,那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家长和孩子都无法真正双减。赵石屏教授认为,“双减”从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上为家长减轻负担和焦虑创造了条件,但家长还需要从突破认知提升能力等内在方面努力,才能从根源上缓解自身的教育焦虑。
应该如何做呢?其实家长们做好陪伴者、督促者和守护者的角色就好了,就像北下关给童漠男的成长提供了自由松弛的成长环境,家长们也可以尝试给孩子创造一个类似于北下关的教育氛围。
03
督促学习,养成自律
什么样的孩子最省心?一定是自律的孩子。
自律的孩子,不需要家长和老师过多提醒,玩手机打游戏不用想方设法地堵,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
一个孩子有多优秀,看他自律的程度就知道了。但有句话说得好: 父母管教是基础,孩子自觉自律是目的。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性,任何一个自律的孩子,那一定是父母严格管教和正确督导的结果。
家长不能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孩子学会自觉,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家长不督促,那孩子以后会更加不自觉,更加为所欲为。
当孩子不想学习、懒散放纵时,用恰当的方式“逼”他一把。少有天生爱学习、自律的孩子,都靠父母的狠心和坚持。
培养习惯,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勤记笔记,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自觉阅读课外书。
生活习惯
每晚准备好第二天要用到的教材、学习用品等。
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少吃零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每天保持适当的身体锻炼,注意个人卫生。
重视陪伴,用心沟通
陪伴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没有陪伴,父母就不可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更不用说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不是呼唤各位家长抓紧每一分钟陪伴孩子,而是抓紧陪孩子的每一分钟,做到高质量陪伴。陪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和孩子沟通。
亲子共读
我们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用父母的力量影响孩子,感染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户外活动
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使其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相互配合,支持老师
“双减”政策落地,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它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会形成合力。在与老师并肩前行的长路上,请家长做到:
相信老师的专业精神
老师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性,不能以偏概全,以个别问题代表整个教师群体。请信任老师,不在孩子的面前议论老师,更不要以想当然的态度揣测老师。当你为孩子挨老师批评而心疼时,请你想一想老师的动机和初心。
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联动老师,参与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多听听老师的意见,学会尊重老师。在孩子所存在的问题上,只有双方保持一种愉快而积极的沟通方式,才能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成长的可能、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师之窗、知心教师,部分内容京城教育圈整理补充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京城教育圈”视频号——
“京城教育圈”
政策解析,升学指南,发现价值,分享新知
关注更多教育信息,欢迎大家扫码加入圈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