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暨干部聘任仪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这是该校成立的首个学部。
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提升办学质量,推动学校加快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学部制改革成潮流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均在发力学部制建设。
所谓“学部制”,是指将各院系按照学科门类或学科群归类合并,在内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之间增加一级学术性组织或行政管理结构,学部是校院之间的一级学术管理组织,它能够协调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学科综合优势
早在1999年,北京大学成立4个学部学术委员会,成为国内第一所进行学部制改革的高校。之后,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高水平大学陆续试水学部制改革。
此前有媒体对高校学部制的建设情况进行统计,根据目前各高校官网信息显示,至少有44所“双一流”高校设置了学部。
学部制改革:局部or全局
从越来越多高校的学部制建设来看,改革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局部改组或全局范围改组。
高校进行学部制改革,不论是局部改组还是全局范围改组,均需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两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谓各有利弊。
正如《国内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现状与建议——基于23所“985工程”大学的考察》一文观点:局部改组稳妥,风险性较低,但改革周期较长,对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可能会产生一些干扰和影响;全局范围改组比较激进,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改革效率高,同时也能够保证顶层设计的系统性,统筹考虑学校各学科发展的整体性。
学部制模式:“虚”“实”or“虚实结合”
从多所高校学部制改革的具体操作模式来看,按照权力划分,相关研究大致将其归纳为3大类:“实体”“虚体”和“虚实结合”。
“实”与“虚”的区别主要是有无行政权力:实体型学部既具有学术权力,同时也具有行政权力;虚体型学部通常只具有学术权力,不具有行政权力;虚实结合型学部介于两者之间。
而需指出的是,当前高校学部制改革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在不同大学,甚至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部,其虚实模式可能都有所区别。
譬如华东师范大学最初推行学部制时,在优势学科领域就采取了多模式的学部制改革。该校根据地学领域一级学科较多的特点,成立了非实体的地球科学学部,下设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整合教育有关学科,成立了实体的教育学部,下设27个教学科研单位;整合学校商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公共管理系、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成立了实体的经济与管理学部。
为了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华东师范大学各学部获得自主权后,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
无论何种权力形式的学部制,其首要功能定位都在于促进高校的学术发展,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激发新生动力。
推行学部制改革,冲刺“双一流”
学部制改革不仅仅是“双一流”高校的特色行为,对于一些非“双一流”院校而言,推行学部制改革,已成为其冲击“双一流”的有力举措。
除此之外,探索、启动学部制改革的非“双一流”高校还有深圳大学、中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潍坊科技学院、山西大同大学,等等。
实施学部制改革,把握其中关键点
任何高校的学部制改革都不可能有可以完全效仿的模式与经验,各高校需依据自身学科设置及发展现状,实施相关改革。
发表在《高校教育管理》杂志上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思考”一文,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实施学部制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学部制已成为我国越来越多高校改革内部管理模式、促进学科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尝试,但由于其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相比国外高校起步比较晚,过程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困难。期待更多高校迎难而上,变革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西北大学网站、南昌大学网站、青岛科技大学网站、华东师范大学网站、安徽理工大学网站等
[2]澎湃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