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学校逐渐降温,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逆势走高。不少国际教育集团开始开拓职教业务。办一所国际学校和开一所职业学校相距甚远,二者的命运却又有太多惊人的相似。二者能否成为最强CP?国际学校能否借力职业教育风口再次起飞?
为什么把国际学校和职业学校进行比较?
一来是因为生源。国际学校和职业学校中都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是由于中高考失利无法进入普高、本科体系而选择这两类学校的。口碑好的国际学校和职业学校中这样的学生少一些,弱势的国际学校和职业学校中这样的学生多一些。而学生会选择国际学校还是职业学校,除了学生学术水平外,也跟学生的家境和父母的期望密不可分。
(相关资料图)
二来是因为政策。近几年,国际学校受到政策管控愈加严格,而与此同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却越来越强。这样的导向就使得有一部分原先做国际学校的集团开始转型办职业学校,或增加一个职教班。尤其像在最近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职校学生发挥格外出色,获得多项冠军,持续领跑奖牌榜,为国争了光,就更使得职业教育受到重视。
既有政策引导,又有C端和B端的市场需求,职业学校是不是就能大放异彩?
01本土品牌能否拓荒?
国际学校的品牌少部分是自创的,更多的喜欢引进外国,尤其是英美名校的品牌。过去常有音译过来、带有国际、双语等字眼的校名,现在不少已根据要求做了整改。而职业学校的品牌往往比较朴实,大部分是自创的,比较常见的是,由城市+专业+职业技术等标识出是职业院校的后缀构成。
另外还有一部分职业院校的品牌也是引进的。比如新开的职业院校,或想要向家长展示出其优于他校实力的职业院校,可能会去引进优质大学分支品牌,或者职业院校中的知名品牌。同时也从这些品牌的母公司获得不少课程、师资、特色项目、托管、资金、行内企业等等的帮助,使得自己的职业院校品质更为优良。
此外,最近很热门的,国内职业学校与外国职业学校一起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样就会在原本的校名、或下属的某个学院名称后再增加外国学校的名字,来构成新的品牌。
其实,职业院校引进别家品牌的情况,与国际学校曾经很流行的引进公办名校或英美名校的品牌接近。但职业教育有政策支持,且它们正处在逐步受到社会重视、欣欣向荣的阶段,所以特别需要强大的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加持,这对于吸引家长和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02高地、洼地,选择不同
选择什么样的品牌、开哪类学校,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这所学校所处的“土壤”。很多人觉得,一个地区教育底子好的话,开哪类学校都会好。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但不多。上海、江苏的大城市大概可以算得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都比较强的城市。这些城市重“公”也重“民”,重“文”也重“商”,重“传统”也重“外来”,所以各类教育都能均衡发展。
但同样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广东就“偏科”比较厉害。2021年GDI智库发布的专科院校竞争力排名中,前100名院校有16所位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一;在民办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前100院校有15所在广东,也居全国第一。然而广东的国际学校实力差距悬殊,最近还频频爆雷,基础教育又落后于国内众多省份,学生经历了“地狱”般的学习模式后,成绩还不尽如人意……更不用说,那些经济远不如广东的地区,公办意识更强的地区,国际教育就更难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倒反而可能各有各的精彩。
在中国刚刚完成脱贫攻坚,贫富差距仍然较大的今天,基础教育是“小镇做题家”们走出小镇的希望,而职业教育则是帮助那些靠做题上不去的孩子们,通过另一项技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哪里都需要会技术的人才,都需要质优价廉的职业学校。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广东、江苏,其经济分别是全国前二,所以职业教育能帮助城市发展,而城市发展也给职业学校提供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相辅相成,良性循环。
但不是这个城市需要职业学校,各种专业的职业学校就都能活下来。职业教育不同于国际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分门别类太多。不同的专业都得分别找到政策支持、符合该地城市特色才能开得起来。这点我们在下文“课程与专业”中一并论述。
03技能+升学,两条腿走路
跟职业学校的课程相比,国际学校的课程显得简单许多。虽然后者涵盖的年龄段很广,涵盖的国家很多,“IB、英、美、加课程”都是主流。但不论引进哪国的课程,基本都是该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或许各国教学内容有增减,教学方式有差异,但总体上相对职教课程来说,还是比较统一的。另外,除课程来源国本土外,全球某一年龄段选择这个国际课程的学生学习内容、考试内容都按照同一个大纲来,比较规范。即使不同国家的大学录取要求有些差异,但还是共性更多。
然而,职业院校的课程则五花八门,中职、高职学段都要为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做好准备,开设技能型专业课程。中职还要额外准备走职教高考继续升学的课程。更重要的是,每个专业背后都涉及一个大产业。比如,有的城市生产、出口家具比较多,那么该地的职业学校就会更多地开设与家具相关的专业。而有的城市正致力发展新能源,那么当地的职业学校也必定要为该行业培育大量的技术人才。所以不像IB、英国、美国等国际课程在能开得起国际学校的城市都可以找到,职业学校会开哪些专业和课程与当地的产业特色密不可分。
更何况,办职业院校还要产教融合,要校企合作,才能给学生更好的实践经验。但企业角色和地位怎么设置,每个专业也都不同。
有的专业是生产类的,需要学会操作大型机器,常常会有工厂参与校企合作。其中有些工厂愿意与学校合作是为了招到合适的人才,从实习学生中挑选,或者直接“订单班”委托学校按企业所需进行定制化培养。但也有些校企合作则是因为学校缺乏相关设备供学生操作练习、考证,所以把这部分实操课外包给了相关工厂。然而,这样的校企合作,对工厂而言,可能盈利点就不太多,尤其在跟公办职业院校合作时。因为公办院校很难分学费给工厂,也不允许工厂向学生收学费,于是工厂不得不主要通过卖设备、教材等方式获利。对于不少工厂来说,如果没有其他好处,就显得不太有吸引力。
而有的专业是服务类的,那与它合作的企业就无法靠卖器材设备获利,比较常见的是作为劳务派遣,把学生介绍给国内外各相关企业,从学生和企业两端收取费用。对于外国紧缺的某些专业来说,体量较大的劳务派遣也可以带来一定收入。
另外还有两种方式能吸引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中来。一是根据相应政策,向国家申请补助,获得收益。二是该企业申请成为一个官方职业证书的考点,尤其是就业必须具备的证书。那就不愁有源源不断的考生来参加了,然后再通过培训费、考务费实现盈利。
04学生缺自信,职业教育陷困境
虽然国际教育中也分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国际学校的学生,但这两类学生的家境都还不错,因此他们和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别。国际学校的学生整体心理状态可能要好于职业学校。家长对孩子所抱的期望也更高,更希望学校将孩子培养成留学精英,给家族挣回面子。
于是,国际学校在管理上,往往会按外国大学的升学要求来办。如果是英系,可能学校在学业成绩上抓得更严;如果是美系,大部分学校会安排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让他们看起来全面发展,而且还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意识和领导力。
可惜的是,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期以来受到的认可比较少,所以内在比较自卑。采用国际学校的管理可能就不太合适了。曾有位职业院校的校长说过,他的学生中有将近四分之一从来没有得过表扬,无论在家里还是以前的学校,都是被批评和“冷处理”的对象。所以培养学生健康自尊自信的心理可能是职业院校在管理上最大的难点之一,也是与国际学校、普通基础教育学校的不同点之一。
对于从小缺爱缺表扬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感,没有这些就没有办法提高学生学业和技能水平,甚至连最基本的课堂管理都难以维系。而这些恰恰是难以数据化衡量的,就需要教师另外设计一整套方案,让学生在日常教学生活、校内活动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被关注、被欣赏、被肯定和被爱。要把这样的学生管理好,肯定要付出更多的心力,采用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管理方法才行。
结语
开一所职业学校和开一所国际学校在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办学项目上,模式较为类似,但在适合开办的城市、学校的管理方向上有较大差异。而最不同的地方,在于课程。国际课程的“甲方”是外国大学,而职业课程的“甲方”是企业。大学的录取要求有分数高低、活动多少等“量”的差别,而不同产业、行业之间则可能会是“质”的差别。这也就造成了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更为复杂,不得不与多个迥异的企业合作,同时也必须为它们分别找到不同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才能长久。
作者 | ABB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