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教学案例工具包”系列
(资料图)
点灯人教育公微将持续更新
关注收藏不走丢
“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儿童是这世界上最美的星星,童年是人生最美的时光。那一张张小脸蛋上透着因阅读而熠熠生辉的绯红,那一双双小眼睛闪烁着因阅读而烁烁明亮的目光,在我眼前交织着,如星星般耀眼迷人。
我痴迷于这样的星光,甘愿做一个擦亮星星的人。用我手中的书做抹布,提着装满阅读热情的水桶,将日复一日的耕耘化作天梯,一步步来到儿童的面前,用书中的营养和阅读的思考擦去灰蒙蒙的尘埃,轻轻地,慢慢地,一点点地擦亮一颗颗星星 ,让星光温暖每一个心灵。我相信这是教育的天意,这是儿童阅读的呼唤,这是母语教师的情怀,这是一份份执着的追寻。
——张丹丹
”
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常说“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如何理解、吸收、传承?
中国著名艺术家蔡皋先生那些自然绮丽而充满力量的图画书,便很好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民俗之美、田园自然之美、中国民族精神中的坚韧与超越,它们朴素可爱、生机勃勃,无疑是非常值得带给我们的孩子的。
今天我们来看 福建省厦门市霞阳小学的 张丹丹老师如何为孩子讲述《花木兰》,如何借由这个古老故事的新文本,帮助孩子获得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
▲
蔡皋 / 编·绘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教学对象
六年级学生
二、文本欣赏
《木兰辞》因其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经典性,相继被改成动画、电影等,而它也作为一篇课文入选七年级的语文教材当中。基于此,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对这首诗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这首诗的深刻含义和主旨理解比较浅薄。
而蔡皋的图画书《花木兰》作为经典中国绘本,彰显了独特的中国原创图画书之美,独特的艺术风格,世代相传的故事内核,还能带孩子体验另一种诗意生活,非常适合六年级的学生深入阅读。
北朝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宋代被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并经久传唱。
图画书《花木兰》以《木兰辞》为主线,通过绘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让读者产生共鸣。在她看来,也许孩子无法完全理解战争,但他们会理解花木兰对父亲的那种朴素的情感,花木兰面对高官厚禄时能舍弃一切“把家还”更是一种超越,相信这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影响。
三、教学目标
● 通过教师讲述和情节梳理,理解花木兰的故事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细节,感受图画书的色彩和画面中异时同构的对比,体会作品中回归本心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读前交流:从“选择”讲起
1. 孩子们,上课之前张老师想和你们聊一聊一个有趣的话题—— 选择。咱们来看这样一道选择题:
假如你是一位士兵,因为有赫赫战功,所以皇帝准备奖赏你,你会选择哪一种奖赏?
A | 黄金百两 |
B |良田百亩 |
C |升官尚书郎 |
D |回归故里 |
2. 生交流
3. 老师听出来了,大家都选择升官发财。确实呀,如果可以选择,人人都想要金钱权利和地位,这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一些人,面对选择,不受钱权诱惑,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归本心,回归自然。
4.(出示图片)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5. 预设:
生1:我看到两行诗句: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生2:我看到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士,还有一群骑马奔跑的士兵,根据这两句诗,我猜测他们是要回他们自己的家乡。
6.在选择面前,这位名叫木兰的士兵,选择了刚才几乎没人选的那个选项:回归故里。而这选择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来自中国著名图画书画家蔡皋老师的《花木兰》。
二、读中交流:在诗画中梳理
(一)走近作者
1. 说起作者蔡皋,她如今是一位七十多岁的奶奶,她四十岁时从零从零开始自学绘画,她的作品选入日本教科书 。这位被称为“宝藏奶奶”的艺术家绘本里自然而然流露着民间传统文化的样貌。
2. 这本图画书就是蔡皋奶奶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创作,用原文诗句配图,以六年心血、大家手笔,鲜活重现花木兰的英勇与温柔。
3. 现在就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讲述这个故事。
(二)讲述故事
1. 师讲述故事。
2. 两处停留: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图画中你感受到来什么?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从图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从而感受木兰从军的艰辛)
3. 听完故事,同桌交流:木兰为何离家?离家前做了什么?离家后经历了什么?结果如何?
4. 小组合作:借助情结环来梳理故事内容。
(三)梳理内容
1. 请小组代表来展示梳理后的情节环。
2. 谁能借助情节环用自己的画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3. 归纳叙述主线:我们会发现,木兰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在家——离家——归家”这样的叙述方式展开叙述。
4. 而经历了“在家——离家——归家”的过程,木兰的内心前后有什么改变吗?
(预设:变坚强了,变更加勇敢,变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三、读后交流:用对比悟真我
(一)战前与战后的换装——回归本心
1. 作者又是如何通过画面来展现木兰内心的变化的呢?出示图画——
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画你发现哪些相似的地方和哪些不同之处?从这些不同的地方你又读出来一位怎样的木兰?
预设:
(1)果敢和温柔:前后两个背景几乎完全相同的画面,“木兰战前红妆换戎装的果敢与战后‘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的温柔形成一种很鲜明的对照。”
(2)生活的热爱:木兰归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几句,“一系列的举止里都有一种很动人的美”,“如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木兰对生活的热爱;
(3)梳妆前后变化:十年中握惯了刀剑的手,这时候回归它最自然的状态;静静的在窗前梳理云鬓,女儿家对平静美丽生活的天然喜爱,跃然纸上。一开一坐,一脱一着,一束一贴之间,写尽了木兰的朴素情怀。”
(4)三个蜡烛的灭与亮:出发前的蜡烛是白色,木兰也着一身白。回来后三只蜡烛燃起了光明的、温暖的、积极的、热烈的火焰。
3. 结合图画说一说:你觉得木兰喜欢哪一种状态的自己?从书中找依据来说一说理由。
4. 你喜欢这图画中木兰的样子吗?为什么?
预设:花木兰跳出了女性身份的束缚,回来后依然拥抱自己。“她喜欢自己做一个女孩”。喜欢自己做一个女孩,征战归来的花木兰,有了更近乎本真的自我认同。
5. 虽然是两个不同时间,一个是出征前在家,一个是出征后的归家,但是都是同一个地方,这样异时同构的创作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手法,我们继续来看看。
(二)回归与日常
1. 如果看得够仔细,我们还会发现木兰返乡后重归于日常,那一页里桃花红梨花白,农田环绕绿树掩映的房舍下,木兰重又坐回织布机前。出示图片——
2. 对比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开篇时木兰父母还不算太老,但篇末木兰父母老态龙钟,安稳的端坐堂上,堂下是经历了时间洗礼的木兰。篇首时故事才开始,场景离人近;篇末故事接近尾声,风景已远。
3. 为什么经历那么多,木兰还是选择回归家乡,回归日常?
(三)体会主题:回归本心
1. 重新回到一开始的“选择”这个话题,你现在对木兰的选择回归故乡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与感受?
2. 一个人如何回归自己的本心?如何做一个遵循自己内心的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
四、思考与延伸:家庭与成长
1. 这本书中除了木兰对自己本心的坚守,还有很多有趣的主题。例如图画书中很多关于木兰家庭的描绘:父亲与母亲的陪伴,兄弟姐妹的相伴支持等等,木兰为什么会选择回去家乡?除了木兰的自身成长,还有什么原因呢?
2. 如果木兰的家庭是冷漠疏远的,她还会回家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留给大家思考。
● 设计者
张丹丹:福建省厦门市霞阳小学语文教师,中级儿童阅读教师。
延伸阅读
加入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
成为专业的儿童阅读指导老师
▲ 点击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