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异史氏曰】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与我讨论“追求理解的教学”的话题。我的建议是,小学生的概念理解跟中学生、大学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们更多的需要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辨别、分析、理解概念。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将课本知识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起来,唤醒他们过往的生活经验(我的理解这就是真实的情境),同时更要在具体的学习进程中根据的情境(我理解为生成性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辨别理解概念。我是主张慎用情景预设的,预设的情境看起来是生动的,但从小学生的认知思考有可能是强加的、生硬的。
《学习与教学》第九章《学会批判思维》中说:“年幼儿童的探究过程通常侧重于简单的描述分类与测量,随着学生进入小学,他们将更有能力从事诸如确定因果关系分类任务,乐于从另外的视角看待事物,并在作出决定之前考虑其他可能性。”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儿童达到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之前,不具备科学探究的必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有研究表明,可以教会幼年儿童进行有目的探究和推理。但是,“面向年幼儿童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教学与年长儿童有着的不同。由于从发展水平上看,直接教授方式不一定适合年幼学生,因而儿童哲学项目采用榜样示范方式向儿童演示需要做什么。”我以为有意识地关联就是很好的示范,就是一种特定的情境。“就策略教学而言,使用支架和示范对小学一年级这样的年幼儿童学习反思解释和精致的思考,书面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旦儿童看到并听见批判性思维的例子,他们就能更好的模仿其所接触过的那种思维。儿童哲学采用以文本为榜样的方法,其中叙事法——无论是小说短篇小说或是连环画——都可以呈现一个虚构的共同体,这与学生自身在自己的学习共同体中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类似。”我以为这对帮助儿童辨别、分类、归纳是有积极的影响的。而所谓伴随学习进程的情境,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也是可以获得启发的:“在叙述中儿童通过互相模仿,最终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行为,他们在自己的探究共同体内会进行富有思想的讨论学习哲学被认为是培养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想手段,尽管哲学常常被视为一种个人追求,但儿童哲学项目旨在不仅鼓励儿童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而且也教他们如何与他人一起思考。”请注意这里的“互相模仿”“讨论学习”“一起思考”这些词语,或许就可以理解“生成性情境”了。
赫伯特·西蒙说:“可以有许多方法对学习情景进行分类。一种分类法是看学习者在学习中做什么,看他们学习时的活跃程度如何;另一种分类法是看周围环境提供了什么信息,环境的丰富程度如何。”我以为前者就是教学过程中人际了交流构成的情境,而后者则可能包含了前者,但更多的可能就是教师事先预设的一些情境以及根据教学过程的演进随机生成的有助于推动前者沿着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轨道发展的氛围和相应教学策略。
《学习与教学》的作者强调,“在缺乏知识的情形下,批判性思维技能是无法开展的,也不应考虑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仅仅了解一些事实和概念,也不足以进行批判性思维。人们必须能够以某种有效且有价值的方式来使用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时需有事可依。反过来讲,如果个体缺乏自己欲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那么在分析和评估阶段就不大可能有多少收获。”所以,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必须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