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教育体系的更新,大家逐渐意识到“灌输”式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从科学的角度,理性关注孩子智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训练。可是说了这么久的大脑开发教育,你真的理解什么是大脑开发吗?
(资料图片)
01
什么是“大脑开发”?
大脑开发是指引导和发挥残存的大脑皮质的可能性。自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获得诺贝尔奖,人们开始热衷于把大脑一分为二来讨论,但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左右脑,是由大约几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进行连接的。大脑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左脑和右脑必然在不断地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孩子大脑的开发,不应该过度地区分左右脑,而应该更多关注时机。
人的平均脑量有1400克,刚出生的婴儿脑重约380克,到2岁时增加到1120克。而到7岁时,达到1280克,相当于成人的90%,说明人脑的重量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增加的。
而且,人类在早期成长的阶段,大脑的神经元突触数目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加。3岁时是突触的爆发性增加时期,并在6岁时达到顶峰,其后不断减少直至16岁,16-80岁基本没有变化。
大脑被充分刺激到的孩子,脑神经连接网络数,比一个在缺少刺激因素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脑神经连接网络数会多出25%。
所以,如果在3-16岁是孩子培养脑力的最佳时期,对大脑科学系统的刺激&训练,孩子的智力发展会比同龄人领先一步。成长,除了找对合适的时间,还需要做合适的事情。
02
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具
然而近几年,开发孩子大脑潜能的方法,却逐渐变得妖魔化。其实,辅助大脑发育的方法并非有多神奇,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注入“趣味”、“爱好”、“游戏”的元素就可以。
“孩子有一生的时间需要学习,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于一时一刻,但是情绪处理不当,会使孩子厌恶上学,甚至产生负向人格。”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洪兰教授告诉我们,寓教于乐,是改变大脑最快的方式。
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主动地学习才有用,被动学习没有用。孩子想学,玩着学效果最佳。根据科学家对地震后幸存者大脑调查,结果显示:经历过负面情绪、情景刺激下的人们,在25天内,就会产生焦虑、忧郁或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症状。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负面情绪就会放大。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的妈妈曾表示,马友友从不会因为提琴拉得不好挨打,因为她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会对拉琴产生恐惧。
那孩子如何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呢?答案是,寓教于乐的方式!
对于“寓教于乐”,教育家洪兰教授表示:游戏不是学习的敌人,它是学习的伙伴,游戏是大脑成长的营养剂。这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游戏式学习综合全面的培养,能够多维度启发孩子的思维,在实践中培养创造力,在互动中与伙伴协同学习,这才是成长的最佳环境。
那有没有一门学科,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游戏中学习的乐趣,又能充分调动大脑的活性呢?
03
在国外,90%的家长选择通过编程训练孩子大脑
调查研究表明,在素质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90%的家长都会选择少儿编程,作为孩子思维启蒙的方式。
2014年,英国强制5-12岁孩子接受编程教育; 2015年,美国投了40亿美元,总统奥巴马出面大力推广; 邻国日本也计划2020年以后,编程将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孩子即是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浙江、南京、山东等地,已陆续把编程列到学生日常课程和招生上。2019年3月14日,教育部官宣: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课程,推广编程教育。
不管是高考加分项的调整,还是国家逐步取消奥数,鼓励培养孩子综合能力。都无一不在显示,学习少儿编程已成为大趋势。
时代在变化,看看网络上的各路大佬,奥巴马、扎克伯格、李彦宏...都在号召让孩子学编程。那些只让孩子埋头苦读,不让孩子抬头看看世界的家长,或许正在影响孩子的未来。
04
开发大脑,编程是孩子启蒙最好的钥匙
然而,在多数人的印象里,编程的门槛很高,枯燥又难学。许多家长送孩子学编程,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孩子一提到编程就抵触,甚至厌烦。其实,这和教学方式不无关系。
现行的许多编程课,都是针对成年人设计:复杂的语法、枯燥的代码,成年人都很难坚持,更别提孩子了。这就需要因材施教,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
相比传统的编程课&网课,少儿编程更符合孩子动手、好奇的天性。用孩子最喜爱的图形化教学,既有寓教于乐,又能开动脑筋。把电子编程积木块拼搭在一起,比玩游戏还有趣,即便是零基础,也能轻松上手。
让宝贝抽点时间学习少儿编程,收获的或许不是高分,不是名校,但一定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影响一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