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双新”背景下,高考平均增值约3000名,一本增值强劲,冲刺985、211;中考满分科科都有,高分成批出现。是什么让这些变化在一所新优质校悄然发生?
实现教育减负增效,只有和课堂死磕,才算真正进入深水区。
死磕课堂教学,每学期听课上千节,打造幸福课堂,追求真学发生,让孩子们一天8节课,学有所得,幸福高效。
(资料图)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幸福成长的根本保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质检员”,地大附中校长杨宝华自上任以来明确提出 “认真办一所学校,办一所认真的学校”的理念,“要让认真成为地大附中干部、教师、学生的一种标准、习惯和品质。”
地大附中对待课堂是认真的。近两年,杨宝华校长带领干部教师认真扎根课堂教学,一学期近千节的开放课堂,几百节的市区校研究课,几十名专家多次走进课堂,让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更成为海淀高增值学校之一。
学生对待课堂也是认真的。“上课时同学们一丝不苟,仿佛呼吸的节奏都要跟老师同频。我们都有希望进入市级示范高中,进入六小强。”认真付出的初三学生任心怡对于未来充满希望。
在老师眼里,每一名学生都是尚未开发的“宝藏”。而在学生看来,“老师们用自身的专业能力,用认真的态度去激发每个人最大的潜力”,地大附中称得上是一所认真教学的“宝藏学校”。
01
地大附中的“年夜饭”有多香?
在最近结束的地大附中“月度研究课”活动上,李文华献课《品意蕴 悟主题——杜甫咏物诗<病柏>赏析》。这节高三复习课立足于“学生没有真正‘扎’到诗句中去读懂诗句”的学情,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逐步引导学生审清题意、领悟主题以及规范答题。
在李文华老师精心设计与有效引导下,学生们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提升了思维能力和知识内化能力,真实学习、深度学习持续发生。
“我们能决定的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对待教育的态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升,课堂就要把‘认真’二字做到极致。”李文华说。
“这节课是地大附中‘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真实写照。”杨宝华校长点评道。
地大附中校长杨宝华评课
这样一节公开课,看起来简单,其实要拿出来相当不容易。加工玉器,切完了还要磋,琢完了还要磨,一堂好课的形成亦是如此。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成的“月度研究课”,其打磨的精细程度,不亚于厨师精心烹制而成的年夜饭。
“‘月度研究课’是学校的品牌公开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开设之初,杨宝华校长就要求每一节课都要“立足课标、用好教材、设计学生的学”。
“月度公开课一个月一次,我们都想听听精心打磨的课是怎么上的。盼着听课,就跟盼着过节一样。” 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物理学科带头人王小明老师笑言,“老师们听课、品课,常常就品出了年夜饭的味道。”
李文华老师课堂
02
一节好课的“今生”和“前世”
如果把最后的课堂呈现称之为一节课的“今生”,那么它之前的样子就是“前世”。
李文华老师的“月度研究课”一气呵成,谁又能想到磨课经历了一波三折?
4次试讲,3次说课,多次研讨,办公室、校园、食堂都变成了教研室。
起初,语文教研组集体开展课例研究后决定以香菱的咏物诗导入,完成高考古诗词专题复习。但李文华在备课时发现搜集到的针对性素材太少,试讲时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经过学情调研与反复讨论,教研组果断更换选题。以2022年北京卷诗歌鉴赏《病柏》导入,从学生应对诗歌鉴赏类题目时容易忽略诗歌整体意向的问题入手,围绕北京高考真题设计“学”,促进“真学”发生。
随后,李文华二次备课,教研组集体打磨学习任务和教学设计,然后就是第一轮听评课。再之后就是反思提炼修改教案,授课教师复备,教研组复研,第二轮听评课检验课堂效果。第三轮听评课从校外请来专家把关,进一步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这节课上得挺“赶”的,要考虑给学生留白。
板书设计再细致想想。
语速要放慢。
重点还是不太突出。
……
针对专家和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李文华和语文组再次探讨板书设计,逐一调整教学细节。如此一轮轮打磨下来,总要经过三四轮才能最终定稿。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每一节“月度研究课”,都围绕学生的真问题设计“学”,出来一节课就深深地扎根一节课,精准契合地大附中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的。
03
校长亲自把关“家常饭”质量
在“双减”与“双新”的大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每月一次的公开课活动,地大附中初高中全年级、全学科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坚持以公开课为载体,全面促进教学相长。
地大附中的老师们把“月度研究课”比作“年夜饭”,把常态化的推门课比作“家常饭”。刚开始开展日常听评课时,有些老师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她们或是认为教学压力有些大,或是担心反复磨课影响教学进度。
杨宝华校长了解情况后,和老师们一起针对教学设计开展说课、研课、磨课。校长亲自挂帅督导,老师们渐渐扛起压力,静下心来,开始积极参与课堂改革。
除了常态化听评课,遴选精品课,杨宝华校长借助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的专家优势,每学期邀请几十名特级及骨干教师,助力学校精耕课堂教学。在名师的引领下,地大附中走上课堂质量有效提升的快车道。
如今,老师们更加在乎学生和其他老师对自己课堂的评价,更加重视专家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意见。对于他们来说,有人听课已成家常便饭,学生的反馈和专家老师的意见,对自己都是一种积累和赋能。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李文华坦言,学校开展常态化推门课的这两年,是自己加速成长的两年。凭借“集体磨课、试讲演练、精彩展示、集体评议”的教研模式,地大附中的老师们于琢磨中精进,于引领中成长。
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
杨宝华校长当初期望的“链式反应”,就这样出现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同样在悄悄改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师们惊讶地发现,下课后教室里不再叽喳喧闹,有的学生低着头奋笔疾书,有的三两凑在一起讨论问题。
高考成绩出来后,杨宝华校长暗暗松了一口气。毕业生一本上线率成倍增长,2022年毕业生大多数实现“增值”成长,部分毕业生出口比入口前进约8000名,教育增值力着实突出。 练出好身体、学出好成绩、成就好未来在地大附中正在悄然发生。
2020年,杨宝华校长提出“教师门要打开教室,互相听课,每学期听课突破1000节”时,老师们眼神里流露的惊讶和不信还历历在目。而如今,“您再给我提提意见”、“今天你听谁的课了”已经是老师们的口头语。
课堂交流推开了教室的门,打通了教师间的壁垒,架起了教师沟通的桥梁,学校幸福课堂建设正在蓄势待发,阔步前行。
END
作者 | 京教君
内容来源|地大附中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京城教育圈”视频号——
“京城教育圈”
政策解析,升学指南,发现价值,分享新知
关注更多教育信息,欢迎大家扫码加入圈友群: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