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340字,阅读约需8分钟
随着各省高考陆陆续续出分、报志愿,高考又被拉回了大众视野。
(资料图)
说到报志愿,我想起了不少往事。
我上大学那时,高分的同学都喜欢报金融管理和法律;
前几年互联网红利期,都说程序员工资高,大家又蜂拥去报计算机相关专业;
现在呢,师范、医学这种直接对标体制内的专业又开始有走红趋势,连带着人们对帅哥的审美都催生出了“厅局风穿搭”分享。
但是,无论潮流如何变化,我身边依然有不少朋友,能够坚定选择自己兴趣和特长所在,而这些朋友,现在无一例外都是各自行业内的新秀翘楚。
搞科研的,已早早申请到“优青”“杰青”;做学术的,发过顶级期刊出过学术专著;进企业的,带百十人团队……不一一赘述。
有意思的是,他们一开始往往并不是最聪明最优秀看起来前景最光明的那一撮人。
唯一的共性,大约就是他们都在自己选定的领域持续耕耘了十年以上,熬过了行业的低谷期,积蓄了足够的能量。
龟兔赛跑,获胜的并不是天赋更强的兔子。
道理谁都懂,可是现在信息高度发达,面对新鲜的潮流、赚钱的玩意,不动心不动摇的毕竟只是少数人。
尤其孩子们,是最容易被潮流影响的群体。
新华网2018年的调查中,当年还在读书的“95后”最向往职业是主播网红。
时代在发展,职业选择当然会变化,这无可厚非。
但,孩子们的职业向往,到底是真的出于热爱和特长,还是被网络上片面的信息所影响,要打一个问号。
做为家长,告诉孩子要做什么别做什么,不如帮他培养分辨机遇和诱惑的底层思维能力。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一定要具备的底层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辩证思维。
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辩证思维这个词,始见于高中政治课,学名曰“唯物主义辩证法”。它不解决任何具体的问题,但它揭示了世界最本质的规律。了解它,就如同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能轻松打通路径。
(虽然开篇好像在讲高考)但这篇文章是写给小学、甚至是学前家长的。像“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么牛逼的东西,堪称是培养思维的终极大杀器,却直到高中孩子才能接触到,真的是太可惜了。
第一个问题:
辩证思维是什么?
通俗理解,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导我们的思考。
二百年前马克思手持辩证法利器,横扫全球,总结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规律。
至于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是降维打击。
辩证法体系首先由黑格尔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将之提炼总结。恩格斯曾总结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
否定之否定;
质变量变;
不细讲了,又不是哲学课。我们往后看例子。
第二个问题:
拥有好的辩证思维能力有什么用?
虽然我们也不一定非得拯救世界,但,辩证思维是给孩子的智慧利器,拥有了它,很多复杂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们先来举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今年的高考作文不简单,相信各位家长都有关注。尤其是全国甲卷和新高考一卷的作文题,在网上一片叫苦叫难声。
但,如果我们有意识的运用辩证思维,那么写出一篇好议论文,轻而易举。
先看新高考一卷(适用地区:适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福建)
这道题相对简单,材料中就用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从对立统一的角度:
本手、妙手、俗手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各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
(2)质量互变的角度:
本手的不断积累,深刻理解才能产生妙手。这正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基本规律。
(3)否定之否定的角度:
俗手是貌似合理,却是在全局看受损的下法。生活中亦是如此,在某个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下正确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未必总是对的。这启示着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树立全局观念。
再看个难的,全国甲卷(适用地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
这道题困难之处在于不知道啥说好。换言之,找不到论点。
如果只看题目,确实找不到入手之处。
“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创设,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什么艺术效果?这是个文艺美学问题,相信我,没几个学生知道。
怎么办呢?我们来套用辩证法的基本理论:
(1)从对立统一的角度:
分析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独创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三者各有千秋,共同为创作的目的服务。
(2)质量互变的角度:
“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独创”这三者之间具有次第性,从完全的“拿来主义”,必然要经过一个不断积累,化为己用的过程,才能达到自出机杼的境界。推而广之,做事情都需要经过踏踏实实的积累,才能不断突破界限。
(3)否定之否定的角度:
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历曲折上升的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想得到理想的结果,往往需要经历“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独创”这三者不断交织彼此否定。仅看匾额提名一例,从“翼然”到“沁芳”,就是否定之否定的结果。
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从题干中提炼关键信息,然后从辩证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里可能就有人要发问了:辩证思维这么神奇,是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分析论证?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大部分简单题目一眼就能找到切入点。反而是那种越难的、越无法入手的题目,越能体现辩证思维的神奇效果。
用辩证思维学习,就是认识到各个知识点之间并非孤立,看到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建立各个学科知识体系。
除了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可以用辩证法来思考。
我个人非常喜欢讲刑法的罗翔老师。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他经常会提到一句话:“不要做一元论的刺猬,而要做多元论的狐狸。”其实这句话中就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
孩子的生活中其实没那么多真的意义上的“对”和“错”,他也遇不到童话故事中的标准“好人”和“坏人”。
对错、善恶这些概念,依然是对立统一的:
一个经常批评打击孩子的老师,同样也是对孩子寄予较高期待的老师;
努力了一段时间没有效果就想放弃,多想想辩证法,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飞跃;
考试成绩起起伏伏,记得事物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必然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很重要,那么现在孩子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如何?似乎没有权威机构调研过。
但是不久前一位小学社会课老师就“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威尔史密斯打人事件”的课堂案例,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课堂案例:
part1:
老师陈述了打人事件,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脱口秀主持人克里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拿威尔·史密斯老婆的光头开玩笑,引起了威尔不爽,威尔上台扇了克里斯一耳光。”
第一次:举手表态是否支持威尔史密斯的举动。大约是4成的学生支持。
part2:
老师播放事件的整个视频,学生们知道主持人被掌掴是因为调侃了史密斯太太因病掉发的事,史密斯无法容忍别人这样嘲讽自己的太太。
第二次举手:有9成的学生支持他的行为。
part3:
老师问道:”嘲讽当然是言语暴力,但打人却是更严重的暴力,即便被取笑,我们不是应该在暴力外寻求其他解决方式吗?史密斯没有给对方解释道歉的机会,直接诉诸暴力,是否恰当?”
第三次举手:支持者又降至了4成。
part4:
老师和学生说起史密斯的过往,他小时候常看到母亲被父亲打得浑身是血,从此他发誓要守护自己的家人。
他的老婆因病掉发,曾经封闭自己,好不容易才在女儿的鼓励下走出来。虽然主持人可能是无心,也可能是蓄意嘲讽,但史密斯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家人。
第四次举手:支持者又飙高到了8成。
part5:
老师继续告诉大家,这是奥斯卡94届以来第一次发生暴力事件,有上亿人目睹。主持人如果提出上诉,史密斯会面临6个月的牢狱之灾及至少10万美金的赔偿。
结果:支持者变为了5成。
part6:
老师“我已经让你们进行了5次表态,不管是反对威尔的掌掴行为,还是支持威尔的掌掴行为,在5次表态中,从来都没有改变过立场的人请举手。”
第六次举手的人,连1/4都不到。
课堂案例很长,但我印象深刻,甚至很久后还能复述每一部分的设计。
但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多么像网络上的吃瓜群众,在剧情的反转中不断改变自己的立场。
全面考虑,明辨是非,坚定立场,从来都是少数人才拥有的能力。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致力于让孩子全面发展,获得更幸福的人生,可能思辨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
我们不妨用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理论,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培养方式。
学前和小学低年级时期(2-7岁左右)
上了幼儿园中班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一些“小手段”,有意识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了。
a:简单但有效的方法,就是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
我们可以在阅读、看动画片时,让孩子试者扮演某个书中角色,体会TA 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帮助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试着一分为二看待问题,为日后良好的共情力和同理心做铺垫。
b:减少非黑即白的判断性结论
如:讲故事时尽量避免说“某某是坏人、某某是好人”这样定性的判断。
可以具体地说什么行为导致什么后果,潜移默化渗透“对立统一”的底层思维,避免绝对化、一元论,让孩子成长在更全面、更具包容性的氛围里。
7-12岁左右
观察自然与社会,注重因果联系;多了解历史、故事,在更广大的背景下看事件。
很多孩子上了小学后逐渐喜欢看历史、传记方面的书籍。(我某一届初一学生一半以上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在这些故事中,不乏充满辩证思维的故事。
《吕氏春秋》中讲过一个“子贡赎人”的故事。鲁国有条政策,如果有人把流落他乡当奴隶的鲁国人赎回国,政府就会给予奖励。子贡很有钱,他赎了人却拒绝了国家的奖励。本以为是做了好事,却遭到了老师孔子的一通责备。孔子说:“你的行为看似好心,但却提高了做好事的门槛。以后如果有人要求奖励,也许就会被周围人批评不如子贡高尚。这样,本来想要做好的人也许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视而不见了。”
历史中,类似的事情很多。我们学会把事情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渐渐的,就能让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全面。
其实我们讲的“延迟满足”也是类似的观点,只不过孩子们还无法理解到这么抽象,不妨先从了解历史人和故事入手。
中学以后
这一阶段的孩子,在思维能力上,与成人差异不大了,所欠缺的仅仅是经验而已。家长可以就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孩子平等讨论。时刻记得把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作为一个底层支撑。
结
语
我们的底层思考能力,往往映射在我们的生活中。唯物主义辩证法并不是舶来品,中华传统文化其实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辩证思想,太极、《周易》都是最典型的例子。一个眼界更开阔、心态更平和的孩子,进而也就更容易拥有幸福的生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这里汇聚了传说中的海淀、西城、顺义妈妈,因为工作与地域的关系,我们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妈妈的育儿新认知和京城新生活。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