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早申放榜环节,不过今年放榜的时间,比往年12月中旬发榜要来得早一些。此次放榜,由 加州理工学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学两个重量级名校领跑, 同时还出现早申人数暴增、申请越来越卷的新特点。那么今年的早申为何如此火爆?想要逃离被迫内卷,早申者们还可以做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留学全知道 (ID: EduKnow)
文丨Travis 编丨May
每年申请季,美国名校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学子们在此“对弈”。
学生人数的暴增,也使得各大名校收到的申请份数出现上涨。
像耶鲁大学今年早申阶段就收到了7777份申请,成为申请人数史上第二高的年份,可以预想场面将会十分激烈。
但要说起 全世界最难进的学校,或许藤校们还要稍稍靠边站。
坐落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 杜兰大学在2021-2022年的RD轮中总共收到14000多份申请,最终只录取了106人,以 0.7%的录取率让一众名校汗颜。
RD轮低录取的惨状下,是学校在 早申请阶段就锁定了2249名学生,几近完成招生计划。
早申阶段多录取的情况近年来并不罕见:
布朗大学今年2546名新生里,就有896名提前录取生;
2023届哈佛学生中,更是有54.8%在EA阶段就被录取,通过RD常规申请录取的同学仅占28%。
与“早申天堂”相对,常规轮被迫沦为充满一众学子血与泪的“地狱”,高分低就、无效搏杀...比比皆是。
本意是让学生提前圆梦的的早申请,怎么就变成这幅样子了呢?
早申请火爆背后
海外名校的“录取生意经”
早申请这个项目由藤校和MIT在40多年前联合发起,至今有超过450所美国大学参与其中,也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的申请项目:
ED(Early Decision)提分前批次绑定录取 :具有约束性,只能申请一所学校,一旦被录取就必须入学。有些学校会有ED1和ED2。后者相当于ED轮中的第二次机会。 EA(Early Action)提前批次非绑定录取: 不具备绑定性,可以同时申请一所学校的ED,多所学校的EA,以及多所学校的RD。 EA里又存在REA(限制性提前行动,不允许同时申请ED)和SCEA(单一选择早期行动,不允许申请其他学校的EA、ED,但可以申请RD) RD(Regular Decision)常规申请: 与ED不同,RD不具备约束性,学生可同时申请多所学校,录取之后也可自行决定去与不去。申请多所学校,录取之后也可自行决定去与不去。
顶尖名校们有多偏爱早申请?
在2020年之前,全美只有3%的新生在早申请阶段被录取,但近几年这个数字一直在攀升。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仅2015年,就有37所学校的提前批学生涌入校园,这个群体的比例是当年新生人数的 40%。
开头提及的 杜兰大学在2016年ED轮录取了 26%的新生,到2020年,这个数字提高到 50%。
波士顿大学的ED学生数在2015-2020间 翻了一番;身处西雅图的 华盛顿大学ED学生数则是 增长了66%。
素有“小常春藤”之称的 贝茨学院更是ED的狂热簇拥,其在2020年录取的提前批学生甚至 占据当年新生总数的80%。
“ED增加录取-变相减少RD名额-传递积极信号-更多学生加入ED轮-再次增加早申请热度”,海外名校这些年为什么越来越热衷于早申请这门“生意经”?
1. 锁定优质生源,巩固与提升自身地位
新冠疫情这几年打乱了所有人的安排,许多美国本土学生暂缓上学计划,转而求职工作;海外学生也因为难以出国留学,选择在本国上大学。总体人数的减少让顶尖学生更显稀缺。
美国大学向来存在争夺生源的竞争, 比起自由选择的常规申请,具有约束性质的ED成为他们锁定心仪学生的录取利器。
以同为藤校的布朗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如果学生在RD轮同时被这两所大学录取,选择去哈佛的学生比例相信会大于布朗大学。但通过押宝ED(被学校录取后就必须入学),布朗大学就能抓住那些会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巩固与提升自身地位。
对文理学院来说ED的角色更是举足轻重。因为学校本身招生人数就少,就更注重提前收割尖子生,所以学生在ED轮申请更占优势。
除此之外,ED还能帮助学校稳定当年的入学率,防止在RD阶段出现大规模“弃Offer”现象,怎么算都不亏。
2. 了解生源素质,确保校园多样性
在早申阶段抢够了核心精英生源后,大学就能根据这批学生的能力制定后续常规轮录取计划,确保学校在各个领域都有后备力量。
比如核心生源中科研生偏多,那在RD轮就多招体育好的、会乐器的;本土学生偏多,就多招外国学生、少数族裔...
这样既强化了学校的整体实力,还能获得良好声誉,在各类榜单中挤进前列。
3. 降低经济援助支出
根据U.S. News报道,美国大学对国际学生提供的经济援助平均金额约为20,867美元每年。
而在顶尖名校,这个数额更加巨大。
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学校在2020-2021学年为287位国际学生提供了 人均70,807美元的援助,总额折合 人民币约为1.42亿元。
因为经济援助通常要在RD轮才能进行申请,所以 选择了ED申请也就意味着学生自愿放弃获得补助的机会。这对家境富裕的孩子来说不算什么。但不少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因此放弃早申,进入常规录取池。
增加ED录取人数,减少自己在RD轮的大额援助支出,早申请的学生们还能足额交够学费,相信很少能有学校不对这笔巨款心动。
Common App今年早申资料:61%的早申申请者来自高收入家庭
(收入最高的20%的邮政编码所代表的地区)
既能掐尖锁定学霸、又能确保校园多样性,确保在各个领域出彩,还能减本增效,也难怪早申请成为一众海外名校的“录取生意经”。
“天选之子”们
卷在早申季
既然名校在早申请阶段赚的盆满钵满,那他们是否有对学生大开方便之门呢?
答案是没有,不仅没开方便之门,近几年的早申季甚至更卷了。
这两天加州理工、卡耐基梅隆等大学纷纷放榜,虽然官方暂未公布具体录取数据,但我们接触到的多个信源均表示 今年的早申结果并不乐观。
背后的原因目前不得而知,但早申季学生越来越卷,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首先就是卷排名。
每年的早申请阶段都能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一方面Top50的学生选择冲击Top30,Top30的学生一看这哪行,卷起来选择冲Top20,都希望“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另一方面,也有学霸们想在ED轮一击即中,选择向下申请只为求稳。
前者很容易“不知天高地厚”,盲目冲击顶尖名校,后者又会过于保守,最终高材生错配。但两种行为都在搅动着申请池,让录取变得无比激荡。
当然,不管是哪种选择, 卷标化成绩都是尖子生们的必选项。
虽然自疫情以来不少学校采取了标化可选政策(test-optional),但只要这项成绩没被废除,依旧是申请者们的热门项目。
这一点在数据上表现明显:
以2021-2022年为例,当年 仅4%的学校要求标化成绩(疫情前是55%的学校), 却有51%的学生都在申请中递交了自己的标化成绩。
总的来看,在标化可选政策政策实施的这3年,选择提交成绩的学生数也一直在50%左右徘徊。比起弱势群体, 普通甚至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加热衷于提交自己的标化成绩。
卷标化的背后是一项大家达成的共识:学校没说不要,那提交了总比没提交要好,高分总比低分要好,交了就是稳赢。
随着今年MIT和普渡等名校逐渐恢复对标化成绩的提交要求,可以预见的是,曾经的 “标化红海”又要回归了。
更加难以避免的,是申请者们在个人履历上的卷。
我们曾在“早申黑天鹅”这篇文章中介绍过。 顶尖美本申请的难度会逐年提高。因为每一届学生都是按照学长学姐的标准来准备自己的申请,所以每届学生都会更强一些,造成“水涨船高”。
但同时,每年大家在选择学校时,也同样会瞄准前辈。ED申请的特殊性又导致每个学生只能选一所学校,平均下来,所有人选校都会在自身情况下高估一些,体现在结果上,ED录取就会很卷。
举个例子,学姐A录取了宾大,一些学妹学弟们了解到她的申请材料,于是都会以此为目标并往上“加料”,有的进入公益组织,有的参加商赛,有的自己创业做项目...
一番努力下,学弟学妹们的可能都达到了学姐的水平,于是都开始申请宾大。但是大家的能力整体上升,录取难度也就随之提高,申请者们可能全都会被拒绝,除非他们的能力显著超过了学姐的水平。
而那位“成功人士”又会成为下一届申请者们的标杆,以此来卷自己履历,周而复始。
逃离早申录取内卷,
我们可以做什么?
在大家都卷排名、卷标化、卷履历的日子里,自家孩子怎么做才能增加录取成功率呢?
我们曾咨询过相关人士,他们给到的建议是: 一定要摸清楚与自家娃同类型的孩子都做了哪些事。
很多孩子申请名校,实际上就是在和身边这群人做竞争,了解了他们的动向,孩子申请也就成功了一半。
比如他们都在卷商赛,那这门比赛对名校的含金量就会变低,不如早早让自家孩子转到另一个项目上学习;比如同类孩子都对南加大感兴趣,那我们可以看看埃默里或者莱斯等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 通过Common Data Set上各个学校的历年录取数据,提前计算自己在ED轮的申请优势。
比如这份芝加哥大学2021-2022申请季的录取文档里,就清楚地记录了 招生官对学术成绩、课外活动、申请文书、实习经历等不同因素的评分权重。
最后我们也想说,和朋友圈全民拿Offer的情况不同,能在ED阶段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的学生本身就非常的少。而通过RD“逆袭”,从而被排名前三十大学录取的学生,不在少数。
ED没了,还有ED2录取、Defer转正、RD录取、Waiting List转正... 只要及时转换心态,调整申请策略,每条道路都能通向“罗马”。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