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 分钟
“办学校”的校长可能狠抓教学质量和特色发展,力争年底在教育局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而“做教育”的校长除了常规的思想动员和任务分解,更多的是如何把创建活动变成一次扎实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对于校长来说,是“办学校”还是“做教育”,存在着明显区别。
(资料图片)
1
思维方式
前者是管理思维,后者是教育思维。
前者以目标为导向,追求效率,校长倚重科层管理,聚焦管理主要职能,一切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后者则以目的为导向,追求其中的内在价值。
在“做教育”的校长看来,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他们把价值理念作为指引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干”“学校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在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才去考虑“我们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
举例来说,有学校想办一份校报,但由于人手不足而陷入管理困境。校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发动有写作兴趣的学生成立报刊编辑社团,并请语文教师做指导。除学习相关课程,该社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编辑出版校报。
可见,这位校长很好地运用了教育思维,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解决了学校的管理难题。
2
做事动机
前者大多是为了“所能得到的奖赏去做”,后者则是因为教育是美好的事情而去做。对前者来说,只需要做教育局考核的事情,不考核的不做。结果,校长容易变得被动和依赖。
对于后者来说,他们的动机是从内部获得的,是因为责任、义务、承诺而去做。
相较而言,第一种动机是外在的、功利的,第二种动机是内在的、道德的,并具有更持久的动力。
对校长而言,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激励了他们?什么东西鼓舞着他们?除了自利因素,应该还有其他一些深层的原因,如道德、情感以及社会契约等。
正如有校长所说:“我感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去干某件事的天分。我确信这就是我的强项:我能够教育儿童,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让他们学会学习,喜欢学习,让他们欣赏学校。这是美妙的。”
3
领导范式
前者为利益交易而共事,校长与教师各取所需,目标各异;后者注重道德领导力,通过授权、分享、合作,将学校从一个组织转化为一个共同体。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校长肩负着道德使命,只有道德领导才能触及学校改善的核心。简单讲,道德领导的实质是校长个人道德和组织道德的融合。
正如美国当代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教授所强调的,“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正直,还在于它开掘了对于人们重要的以及能激励人们的东西”。要言之,道德领导倡导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之下实现自我管理。
校长的道德领导力凸显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和善意,一个好校长反复思考的应该是“对学生及教师最有利的事”,学校任何决策应始终遵循“对学生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一旦面对矛盾冲突和两难选择时,校长的做事底线是“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诚然,“办学校”是当下大多数校长的状态,但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校长将从“办学校”走向“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