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资料图)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
为2022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做开幕演讲
各位老师好!欢迎大家参与论坛的研讨。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 “新课标背景下,母语教育的变与不变”,主要分享的是一些理念方面的内容。
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有哪些变化呢?我简单地做了一些归纳。
首先,我们要知道它为什么变?
新课标中提到,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国际国内形势、科技的发展、青少年成长环境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新课标中还提到培养目标。如今,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这个民族正在走向复兴,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培养有理想有本领,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因为这些因素,我们的课标做了相应的改变。其实,这种改变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我把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列出来——
1. 核心素养
不仅是语文,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每一个学科应该培养的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层面的核心素养。
2. 语文学习任务群
大家都在谈语文学习任务群,简单梳理一下,不难发现,这些学习任务群,其实大家一直也在做。课标做了系统的总结、梳理和提升。
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到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再到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比如说,实用性阅读非常重要,语文老师对这个部分其实是不太熟悉的,也是比较忽视的。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改变了过去课程标准更多关注保底的状况。国家这么大,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课程标准更多关注保底要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显得很不够。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家看到语文学习任务群,就可以感受到新课标其实是一个发展型的标准,发展的层面是很高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实践空间都非常大。
还有就是,新课标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突出了低幼衔接,增强了指导性,包括设置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等等,在此不多赘述。
不变
我今天重点跟大家分享的是新课标背景下,母语教育的不变。
为什么我要重点讲这个问题呢?因为对任何时代来说,母语教育的不变是根本的,变是因为不变,有不变才有变,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周易》中所说的不易、变易。
作为母语教师,过去、现在、未来都要去做的不变的事情,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五点——
1
以儿童为本位
儿童是独立的生命阶段,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我这段时间在重读《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九版),美国经典的心理学教材之一。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很不足的,需要大量的教育心理的研究,不是基于实验室小白鼠的研究,也不是基于医学和病理学的研究,而是基于大量的真实的儿童的成长和实践。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学前基本生活口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并提高核心素养,养成健全的人格。
什么叫以儿童为本位?
1. 让母语学习成为有意义的精神和学习活动,而不是无意义的工具性的训练
从2001年版课标发布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21年。国家的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在具体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看拼音写词语、抄写好词好句、改错别字、阅读训练、改病句、背诵默写……这样的学习方式仍然大量存在。
很多老师说,因为是这么考的。但是,现在的考评方式已经改变,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科理念,却还没有改变。
从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语文教育的雏形已经出现,这需要更多的老师去实践。我相信,能来论坛学习的老师,你们是老师中愿意学习,乐于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人。你们可以肩负起这些使命。
在我看来,语文应该这样学:大量阅读+适当练习,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在阅读中听和说、思辨、审美、创造、解决问题、童言写童心,再加上必要的写作指导……
2. 根据6-12岁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语言发展,提供适切的阅读和母语学习内容
关于这个问题,亲近母语的体系和本届论坛都有详细讲述,我就不再展开。
3. 采用从儿童出发的教学方式
首先是学的方式,建议老师们写教案的时候,先写孩子们怎么学,再写你怎么教。
在我看来,孩子们学的方式就是他在不同的阶段,对于不同的文本做不同的阅读。基于个体阅读,我们再做群体阅读,让他们去讲故事、讨论、分享、演讲、辩论、研学、写作,进行文化体验,去做自然笔记,去做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策划。
在这个基础上,老师予以范读,进行提问,组织读书会,适当讲解,然后协助孩子们去策划和设计活动。
为什么孩子们很喜欢做儿童阅读的老师,喜欢做点灯人的老师,因为他们会给孩子们讲故事,在故事聆听中孩子们收获了很多,因为这些老师有着和孩子们聊天的心态,因为这些老师的教学方式符合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和语言发展。
2
以阅读为核心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最重要的言语实践。阅读力就是学习力。阅读是自我教育的路径。
大家不要以为默写词语、抄写好词好句就是作业,我们是要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听、说、读、写,进行综合性学习。
新课标中,把“综合性学习”几个字去掉了,变成了探究和梳理,我觉得用“梳理”一词可能还不是最恰当的,但这个思想是对的。
阅读的形式、方式、类型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阅读形式有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有诵读、朗读、默读等;阅读的内容类型有语文阅读、文学阅读、人文阅读、科学阅读等;文体类型又分为虚构文本和非虚构文本两大类。
以阅读为核心,必须要做好诵读,仅仅读教材是不够的。所以,亲近母语一直在强调:每一天的学习,要从诵读开始,孩子每天早晨到校应该先诵读。你相信《日有所诵》,你就去用《日有所诵》,你也可以用其他的诵读文本。为什么《日有所诵》成为这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选择,因为它自身的力量。
以阅读为核心,只需做好这四件事——
充分的听读和亲子阅读:儿童在一年级以前,甚至包括一二年级,让孩子大量地去听读,进行亲子阅读。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孩子身边,作为孩子教育学意义上的父母,老师可以大声读给孩子听。
大量的诵读加朗读:有很多非常好的文本,特别值得朗读,让孩子去诵读,去大声朗读,培养他的语感,积累他的语言。
还有就是要尽早让孩子开始持续的默读,带领孩子进行阅读讨论和探究。
这是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和书香校园实施目标——
亲近母语的很多老师,都能在六年时间里带领自己班级的学生完成500万字的高品质阅读,自主阅读1000万字。
我们要把阅读纳入课程,要鼓励孩子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这是很重要的事。
3
以文学教育为基础
儿童天生就是故事的热爱者,喜欢节奏和韵律,可以说儿童和文学是天然亲近的,尤其是儿童文学,是儿童学习语言、发展内在精神最为适宜的材料。
优质的文学教育可以点亮他们内在沉睡的一切,提供儿童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光照和营养。你跟孩子讲很多的道理,不如让孩子在文学中去感受,去思辨。
恩格斯曾说,他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所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这样。
我没有时间去展开学理部分的讲解,但是,我想让大家说一下文学教育的文本和内容,我们的素材是充分的。
教材中有大量的儿童文学和文学教育选文。我们不要把它们只当成语文教学的材料。把它们纯粹作为语言材料和把它们作为文学的阅读,教法是不一样的。
亲近母语总课题组的老师们,参与论坛学习的老师们,我特别期待和你们一起去研究怎么教好教材中的那些文学文本。
儿童诵读、图画书阅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这是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的四大课程。本质上,我们都是在强调——在文学教育中实现人的培养。
文学教育不仅是让孩子学阅读,学听说写作,更重要的是在文学教育中培养他的想象力,想象力太重要了。
我们让孩子们读泰戈尔的诗歌,读《沙与沫》,读很多的文学文本,其实是在对孩子们进行想象力和审美力的培养,也是在做思维的培养,情感的培养和精神的培养。
在文学教育中,孩子和他人在共鸣,在文学阅读中,他的共情能力会让他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受到美好人性的渲染。
如何以文学教育去培养孩子的情感?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科研的议题。今天的孩子们,太缺乏与他人共情的能力了,让孩子去感受真善美很重要。
4
以语用为路径
小学阶段,儿童的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学前基本生活口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育自身的情感、思维、认知水平和人文素养。
充分的言语实践,就是在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
更丰富的母语实践,就是培养孩子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让他更好地用语言参与社会生活,在参与中,发展出一定的思辨力和行动力,具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城市里做相关的文化研学,让孩子去乡下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活过的地方,这对孩子是非常有意义的。
5
以育人为旨归
母语教育始终不变的是要以育人为旨归。提高孩子的核心素养,提高孩子面向未来必备的核心素养。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孩子们是必将生活在未来的,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能以我们的视野和我们的想象去限制他们的未来。
在母语教育中,在文学教育中,在阅读中,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感性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人,成为有血有肉的人。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我们有情感,我们有热爱,我们有憎恶,我们有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同时,在母语教育中,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理性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让他们不盲从,要让他们能够理性坚韧地看待今天,并永怀热忱地面向未来。
我们要培育孩子健全的人格,他们有耐力,有勇气,他们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热爱,对他者文化有尊重。
我觉得,我们要培养一个有血有肉、人格健全、有根基、视野开阔的人。
以儿童为本位,以阅读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基础,以语用为路径,以育人为旨归。这是亲近母语的核心理念。
就像在亲近母语的专题片里,我表述的那样:这么多年来,亲近母语果然就扛起了梯子,从儿童阅读走向母语教育,走向更完整的人的教育。
如果我们要找教育的第一性原理的话,我们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培养完整完善的人,这是我们的目标。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不管是在二十年前,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在未来,每个时代的母语教育,都是对这个时代的回应。
我们是一个小小的个体,我们生活在小家庭中,我们生活在这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里,我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我们的中华文化悠久而绵长,生生不息,从未中断。
我们是人类,我们是大自然里的一个物种,我们是地球上的一份子,我们有着久远的过去,我们面对着纷繁复杂而又艰难的现在,但是,我想,只要有你们这样的点灯人在,有对美好人性有坚定信念的人在,我们的孩子,就一定可以在母语教育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安顿,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期待和老师们一起探索,一起用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带领我们自己和孩子们找到生命的圆满,走向光明的未来。
谢谢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