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清华教授的学渣女儿,我才知道天才是如何被“鸡”废的
每个孩子都暗藏天赋,却往往被大人的无知所掩埋。
父母对待孩子兴趣和爱好的态度,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资料图片)
作者 | 土豆妈
这两天刷到一条视频,看完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龙平,中央电视台《劳动与就业》栏目专家,也曾是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
他家有三个孩子:
老大是个女孩,从小内向,但很有出息,现在做了律师。
老二是个男孩,正在读高二,也是老师们都赞不绝口的优秀学生,但性格却严重内向。
有次周末,龙平推掉工作想专门陪下儿子,结果两人在一起整整48小时,儿子说的话不超过8句,不是“嗯”就是“哦”,可谓是惜字如金。
好在,儿子自立能力很好,小学就开始住校,衣服被子全是自己叠。
而且班主任常常反馈,儿子很善良,帮了好多同学,所以龙平也一点不担心。
最让人心焦的是小女儿老三,11岁,目前已经五年级了。
老三性格上和哥哥姐姐完全不同,特别外向,甚至到了让人受不了的程度。
学习上更是一塌糊涂,跟哥哥姐姐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尤其是数学,严重拖后腿,常年班级倒数第一。
具体糟糕到什么程度呢?
二年级的心算,5分钟解20个题,孩子智商就算正常。她5分钟手脚并用,最多也只能解5个题。
龙平也忍不住调侃:“我的女儿要是落在你们家,那叫灭顶之灾!”
但就算遇到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学渣”孩子,龙平既没有自怨自艾,也不急着拔苗助长,反而是满脸骄傲:
我无比自豪。
我觉得她未来会比哥哥姐姐更有出息,我很有信心。
龙平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他知道:所谓的天才,在其他方面就是白痴。
他相信,自己的小女儿一定就是那个天才。
慢慢地,他发现了女儿身上很多的闪光点:
第一,女儿从小“忽悠人”的本事就特别强,是个“社牛”。
4岁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去放风筝,结果女儿就跑去忽悠正在除草浇水的师傅。
上去就夸:“叔叔,你辛苦了,你真棒!”
然后再问:“叔叔你告诉我这叫什么花?”
那个叔叔告诉她“这是月季”,女儿反手给人竖了个大拇指“你答对了!”
其实她压根不知道那是什么花,但她学了就知道用,转头跑回去接着忽悠她妈妈:“妈妈,我考考你,那些都是什么花?”
上幼儿园的时候,学校规定八点半就准时关门,但是每次女儿能“连哄带骗”忽悠保安把门打开。
每次要迟到了,女儿就翻箱倒柜找很多糖果、雪饼揣在口袋里,见到保安就亲热地喊:
“叔叔,我给你扒糖吃。
我知道我错了,你等了我这么久不容易,我下不为例,你吃个糖吧!”
第二,女儿从小就很喜欢画画,见到什么都画,而且越画越像。
家里墙上到处都是女儿的“作品”,有时候为了画画女儿连饭都可以不吃,相当痴迷。
除此之外,小女儿还特别自信,谁都打压不了她。
有一次,女儿回来说,升国旗的时候,学校里广播念了哥哥的名字,因为哥哥是优秀学生代表。
龙平就问女儿:“那你什么时候能去升国旗?”
女儿没心没肺地答:“我们家有一个代表就够了。”
在他心里,小女儿特别好,因为她又善良又自信,不焦虑不攀比,成绩这么差,但洗澡都是哼着歌的。
这样的孩子,未来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看到这里,特别佩服他作为父母的智慧和格局。
他的家教故事,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所说的: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坏了。
那些本该闪闪发光的优秀孩子,不过是被父母用错误的教育,一步步给“鸡”废了。
把孩子当成流水线产品,用分数磨灭了热情一位心理学老师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内卷之下的孩子,就如同超市里那些堆成小山的西红柿。
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大小均匀,却卖不上价格,吃起来也无滋无味,失去了西红柿原始的甘香清甜。
为了能更快成熟、色泽更亮丽、个头更饱满,它们一开始就被打了各种催熟剂、膨大剂。
这就好似很多的孩子,奔着“好成绩、考第一”的标准不停地奔跑,各种补习班、请私教,最后一个个变成了“标准化产物”。
这样的孩子,哪怕一开始有过人之处,最后也只会沦为毫不起眼的平庸之辈。
他们可能得到了分数,却丢失了童真;考进了名校,却没有了自我和热情。
而龙平家的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学习都是数一数二,唯独小女儿成绩平平。
但他没有用望子成龙的期待去压迫小女儿,也没有用世俗的标准去定义她。
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所说的:
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法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法去教育50个孩子。
他的儿子不爱上学,对学校和老师心生厌恶,所以他让儿子辍学,亲自教导。
而他的女儿天生爱上学,喜欢考试,学习上瘾,所以他尊重女儿,按部就班。
陶行知也曾说,培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人,区别于不同的情况给予浇水、施肥和培养教育。
死盯短板,无视长板,用无知扼杀了天赋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没学过画画,自己喜欢在家瞎琢磨。
她在草稿本上随手记录着前排同学的背影,画的惟妙惟肖,惊艳了很多人。
但是妈妈的反应却让人窒息:
“要是把这个心思能花一点到学习上就好了。”
其实孩子生来暗藏天赋,只是有的孩子被信任、被肯定,继而出类拔萃;而有的孩子被打压、被扼杀,最后泯然众人。
所以龙平没有一味鸡娃,坚决没给女儿补数学,而是给她补画画。
因为数学本来就是孩子的短板,再补也好不到哪儿去。
世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看不见优点的父母。
如果你总是以爬树的能力来衡量一条鱼的本事,那他注定一辈子就只能是个蠢材。
把放任自流当成“静待花开”,错失了教育良机龙平曾经非常坦然地说:
“我知道,以我女儿的成绩注定考不上大学,所以就不和你们竞争了,把上大学的机会留给其他孩子。”
但如果你以为,他这是彻底摆烂,那就大错特错了。
知道女儿学习不行,他早早开始为女儿谋划其他出路。
在找到了女儿的优势后,他替女儿规划了几条发展方向:要么学艺术,要么去演讲。
他知道,中国未来的发展什么都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唯有个性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就像作家刘娜所说的:
“吐槽归吐槽、认命归认命、苦恼归苦恼,但在看清事实、放平心态、接受现状后,还要有知识、有方法、有定力、有思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刘欢夫妇就曾在采访中,表示后悔没有让女儿学习音乐。
他女儿小时候也是个很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很喜欢摆弄一些乐器。但是因为年龄小,不懂事,所以没能坚持。
刘欢说,有天赋的孩子,还是需要父母去推一把的。
孩子的潜力,需要父母耐心去挖掘,也需要用心去呵护;
孩子的热爱,要有一定规则的指引,也要有良好习惯的制约。
若把不负责任当成静待花开,把放任自流当成接纳平凡,孩子内心的种子,永远都没有机会去绽放。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有人问上帝:“世界上那么多孩子,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却寥寥无几?”
上帝说:“因为很多孩子头上的犄角都被剪掉了。”
这人又问:“什么是犄角啊?”
上帝说:“犄角就是孩子的特质,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护得闪闪发亮,而有些孩子的犄角却被修剪得平平整整,这就是父母与父母的区别。”
你的孩子之所以成不了“别人家的孩子”,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大人的问题。
就像中国现代漫画大师丰子恺在画中警示父母的:
千万别用统一的模板去“捏造”孩子。
简单粗暴的打骂、逼迫人人都会,但是如何花心思、想办法,将小小的火种点燃,给孩子搭桥铺路,陪孩子过关斩将,让他发光发热。
这考验着父母教育的智慧,也决定着孩子未来截然不同的人生。
点个 【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