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一个孩子,只要拥有了自驱力,就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生长。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内心埋藏的自驱力量呢?下文作者参考了国外“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学术研究,试图从中找到那些培养孩子自驱力的,简单、易上手的方式和方法。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om看世界 (ID: xyzmom)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丨川妈李铮 编丨Lulu
多年的学习研究经历,使得人们的某些观念和思维范式已经惯例化,甚至潜移默化地侵入生活。
当企业管理遇到问题时,理性决策范式指导我们先分析问题、发现原因,再找解决方案。类似地,面对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时,我也会习惯性地先分析原因,再找解决办法。
本身,这套思路没有问题。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当孩子没按时写完作业时,我们不可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打骂他。因为“没写完作业”背后,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贪玩不想写、磨蹭写不完、作业太多、家里发生突发事件等等。
不弄清楚原因,简单粗暴地根据孩子“没写完作业”的行为,就打骂他,是无效甚至会弄巧成拙的。
这也是行为主义学派被批评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就拿 孩子学习不主动、不自律这件事来说,很可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
如果原因都找不到,那我们该怎么做,难道就此放弃?
最近,有一本书,帮我打开了思路。这本书就是 《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它里面介绍了一种非常有效又简单的心理疗法——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下文中我会将其称为焦点解决法),不仅能帮大家解决心理问题,也适用于普通家庭,可以帮助孩子改善问题行为。
它不再死磕产生问题的原因,也不纠结现在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因为这样不但没用,还容易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
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举个例子,有的父母总会数落、抱怨孩子的种种不是。
越说越上头,似乎孩子已经无可救药,听到这些时孩子要么垂头丧气,要么左耳进右耳出。
这时的数落没有任何用处,一切都还在原地踏步。
但如果我们转换思路,不纠结孩子的种种不是,而是着眼于“ 希望孩子做出什么改变”时,问题似乎不再那么绝望,而是有了转机。
我们会努力寻找可以做出改变的事情,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局。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大家聊聊焦点解决法中那些有趣又有用的核心理念,以及一些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
向前看,才能创造奇迹
不被过去困住
我认为, 焦点解决法提出的最颠覆之前思维方式的观点是: 事出并非定有因。
许多问题发生的因果关系其实很难确定,甚至有不少问题都是互动下的产物,原来的因演变成后来的果,后来的果又变成因,不断循环下去。
比如,有的孩子情绪很容易失控,动不动就发脾气、崩溃、大哭,如果找理由的话,能罗列出十万八千条,而且很有可能是孩子发脾气,大人训斥,孩子发更大的脾气,大人再训斥,循环往复。
再比如,有的孩子胆小怕事,是因为小时候尝试新事物失败或受到过惊吓,留下了阴影,不敢再接触新事物。当他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硬着头皮上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失败,这会导致他今后更胆小 …
这些原因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那怎么才能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引导呢?
我们来看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问题导向思维方式:
最近什么事情让你非常困扰?
这个问题最开始发生的时间?
你觉得是什么造成的?
什么时候你觉得这个问题最严重?
焦点解决思维方式:
做什么可以让你觉得好受一些?
什么时候这个烦恼不会出现?
当你做了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不严重了?
成功避开问题的时候,你是怎么做到的?
相信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中的差异,当我们分别思考这两种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和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就是调转一个方向,用探究此时此刻可以做些什么的问句,去取代探讨过去原因的问句。
不要再问 “你为什么发脾气”,而是要问 “你是想表达自己很难过,想让自己心里更舒服一些对吗?”,进而寻找用什么方法可以不发脾气,就让心情变好。
也不要再问 “你怎么这么怂”,而是要问 “你希望自己能做好,做对,一下子成功对不对?”,进而探讨怎样一步步地把事情做好。
问题也有好的一面。
焦点解决法认为: 一个问题的存在,不见得它只代表弱点或非常不好的事,有时也存在正向、积极的功能。对任何问题保持积极的期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给大家看一张非常经典的图,不知道大家从这幅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选择将视线聚焦于黑色部分,看到的是恶魔;聚焦于白色部分,看到的则是天使。
其实每一个问题,都像这张图一样,有天使与恶魔两个面,只是很多时候看起来只有不好的一面。
就拿最最常见的失败来说,不论是成绩考砸了还是事情没做好,就一定毫无益处吗?
前斯坦福大学新生院长 朱莉·莱斯科特·海姆斯曾经建议,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困难就是我们的成长方式,她称之为“正常化斗争”。
当父母把失败看作学习机会,而不是需要回避的难堪时,孩子们更有可能主动迎接挑战。
比如当孩子在数学上遇到困难时,不说“也许数学不是你的长项”,而应该说“ 你觉得数学难,说明你的大脑在努力吸收知识,在成长”。
再比如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有时甚至故意把事情搞砸,报复父母…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一定隐藏着重要的信息: 孩子有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渴望被尊重、被认可。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孩子如何用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自我。
如果我们能多看到孩子的正向力量,而不是盯着他们的缺陷;多强调他们成功的经验,而不是复述失败;多发掘孩子的可能性,而不是圈定他们的局限性,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容易了起来。
孩子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其实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孩子才是最应该被重视的专家。
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情况,以及该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应该更多强调孩子自身的资源,尊重孩子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发”孩子运用自己的能力改变现状,而不是“制造”改变。
无论孩子想的办法好还是不好,都 要先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式。
甚至可以根据孩子提出来的方法列出一个清单,总结这个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让孩子自己做比较、做决策。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 “优先唤醒自身资源意识”(优势觉悟)。
比如我家二宝有时晚上不肯睡觉,每次都需要哄很久。我前前后后试了很多方法都没用。
后来我直接和二宝说:“你每天睡觉太晚,对身体不好。你要妈妈怎么做,才愿意早点睡觉呢?”
二宝想了想说:“妈妈,让哥哥陪我吧。”
有几次,大宝很快把妹妹哄睡着了,让我们惊讶不小。
其实,孩子思考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和焦点解决法的假设是非常相似的。
很少有孩子想知道造成问题的原因, 而是在不断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
雪球效应,小改变有大价值。
很多时候一个孩子身上会同时存在好几个问题,甚至某一个问题还特别复杂。
如果我们试图一次性解决太多问题,就会手忙脚乱,还会因为做了大的变动,增添新的困扰。
这时就需要我们从简单易行的地方开始行动,从小的改变开始,事情会进展得更顺利,更容易成功。
比如,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争取一个月内考好一次单元小测”,远比“几年后考上好高中”的目标更加实际。前者可以立即行动,而后者让你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准备,而不急于开始。
关键是,前者的成功经验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让孩子有信心和力量去处理更困难的问题,从而彻底发生改变。
也能减轻孩子对于“改变”这件事本身的不安和抗拒。
比如想让孩子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直接说要在某时间段读多少本书是不现实的,尤其对本身不喜欢阅读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好比和一个肥胖的人说,你要是想减肥应该每天最少跑步 10 公里,减少摄入一半的食物,很容易把人一下子吓退。
正确的做法是: 先从孩子最感兴趣的短小的材料入手(比如报刊、杂志,甚至是他喜欢的玩具的说明书),让孩子先习惯阅读文字,再阅读短篇文章、书本。
这种从小事改变的力量,就如“水滴石穿”一样,最终会实现大的飞跃。
找到例外,解决方法就在其中
焦点解决法的创始人之一 Insoo 女士,将“阴阳太极鱼形图”中白的部分设定为“ 问题不发生时的情况”,把黑的部分设定为“ 问题发生时的情况”。
一般我们想让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惯常的做法是从黑的部分入手,努力思考该怎样尽量减少黑的部分。而焦点解决法则是从白的部分入手,想的是怎么努力扩大白的部分。
因为“整个系统是固定平衡的,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黑的部分自然就减少一些,所以一旦白的部分扩大,整个系统的改变也就发生了”。
所以 白色的部分再少,再怎么是“偶然”、“例外”,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并努力寻找出孩子的“高光时刻”。
大宝班上有个同学上课时总是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但只有在科学课上从不捣乱。
班主任了解到,科学课老师经常在课上提问这个孩子,还会在孩子身边认真指导他如何做实验。
孩子就认为其他老师都很嫌弃自己,只有科学老师很尊重和认可自己,问的问题也比较简单,都能答对。
于是班主任和其他老师沟通后,所有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提问这个孩子一些简单的问题,很快这个大宝这个同学上课再也不捣乱了。
其实,说得简单些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有用就多做,没用就停止。
二宝有时不好好吃饭,在饭桌上坐不住,我发现如果我给她少盛一些,她就能快些吃完不乱跑,有时候还会主动再要一些,这个方法就是有效的。
但如果我吼她“你怎么吃个饭这么费劲,坐好了,不吃完不许乱动,不好好吃饭的是坏孩子!”,她根本不为之所动,照样在那儿晃来晃去地不好好吃饭,我就知道这是无效的,再也不吼了。
我们可以把这些极少发生的“偶然”、“例外”看作是“奇迹”的种子,同样需要我们精心浇灌,这样才能结出美好的果实。
优势在精细的称赞中形成
除了颠覆思维的理念,焦点解决法也提出了一些实操性很强的使用技巧,其中有两个我觉得特别赞的方法: 评量询问和 振奋性鼓舞。
评量询问(scaling questions)
评量询问是指利用数值的评量(如:0 - 10 ),把最想达成的正向目标定为 10 分,然后确定当下做到了几分,想要进步 1 分需要做些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 当下状态、 未来预期状态以及 改变的程度。
举个例子,针对写作业磨蹭这一件事,让孩子 自己以 1 到 10 分来评价,并且 自己制定每个分数的具体状态:
10 分是 非常理想的完美状态:如,写作业的时候很顺畅、轻松、专心,很快就能完成作业;
1 分是 完全相反的状况:如,总是写写停停,写一会就烦了,总是卡壳,遇到不会的题目,即使写到深夜不睡觉也完不成。
再让孩子评定现在自己在几分的位置,并且思考——
怎样维持在现在这个分数,不会让分数变淂更低?
若再涨 1 分时,你会跟现在有什么不同?这个方法几乎可以应用在任何事情上,可以很好地引导孩子主动审视、思考。
振奋性鼓舞(cheerleading)
振奋性鼓舞是说我们可以用一种兴奋、喜悦的声调和表情,表达出对孩子的支持与鼓励。赋予孩子能量,强化孩子继续积极行动的动力。
说白了,就是夸孩子,但是这个夸也有门道,可不是瞎夸。
这种夸必须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欣赏,是有感而发的。
如果我们跟演戏似的尬夸,就算用词再华丽也没用。毕竟娃也不傻,反而可能会心生反感,加重不良情绪。
振奋性鼓舞可以是:
当孩子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时,我们可以说:“这个想法真有创意!你能想到这个办法,说明你很用心!你这么用心,一定可以克服困难!”
当孩子并不服输,愿意再次努力时,我们可以说:“你真是太不容易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的,你很棒!”
当孩子说起自己以前的成功经历时,我们可以说:“你看,你有成功解决的时候!这真的太棒了!”
当孩子有所进步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的进步真的很大!有人这么说过你吗?是谁先发现了你的进步?他怎么说的?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只夸赞事件本身就好了,不要增加额外的目的,像 “你很努力,但如果你能……就更好了”这样的称赞,就让人很不舒服。
有一个很好用的振奋性鼓舞的公式:
名字 + 具体的好行为 + 家长的感受和肯定 + 启发式反思 / 鼓励
比如:大宝,你今天很快就独立完成了作业,妈妈好开心,你太棒了!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自主性越来越强了!
二宝,你今天自己吃饭吃得很好,妈妈真高兴,你真厉害!你是怎么吃得这么棒的?
有一次我辅导大宝学习一个课堂上没教过的数学概念,这个内容确实有点难,大宝学着学着就有不耐烦了。
然后我突然想起,以前大宝玩逻辑狗,总是做得很好,就对他说:“你看之前玩逻辑狗,你就做得非常好,尤其是遇到不会的题,你也坚持思考,不放弃,真的非常棒。这次的题,其实没有逻辑狗复杂,你一定可以的。”
大宝逃避的感觉减轻了很多,虽说积极性也不没有一下子变得很高,但还是愿意继续学习概念了。
评量询问和振奋性鼓舞可以结合着使用,每当孩子提高了分数等级时,都可以及时使用合理的称赞、鼓励,来激发孩子持续进步的动力。
其实,生活中的一点点不同、一点点进步,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开始,因为,一小步永远胜过原地踏步。
大家以后可以试着把焦点解决法用起来,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资料:
[1]《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四川大学出版社,作者(美)茵素·金·柏格、特蕾西·史丹纳.
[2]《焦点解决短程治疗:100 个关键点与技巧》,化学工业出版社,作者(英)哈维·拉特纳、埃文·乔治、克里斯·艾夫森.
[3]《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作者(美)彼得·德·钟、茵素·金·柏格.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