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1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资料图)
本文来源:顶思
随着教育改革,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摆在什么位置?学校应该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这是李希贵一直关注并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当年担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期间,付诸改革实践的课题。
在他的理解中,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一切可能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事情,所有改革都应站在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
李希贵:曾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闻名。现为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长,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总校长。
*以下内容综合整理自李希贵的公开演讲,以第一人称呈现。
1.
办好学校
教师积极性是主导
办好学校最重要的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三个积极性:教师积极性处在主导地位,学生积极性才产生教育效益,干部的积极性涉及到一个学校内部的团结和文化。
有了这三个积极性,才能办好学校。作为教育管理者,最重视的是一切有可能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事情,处理一定要慎重。
十一学校有一个价值观,“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润滑关系以奠定教育的基础”。坚持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首先就是如何处理老师之间的关系,你把高三8个老师的高考成绩进行排队,张老师第一,王老师第二,江老师第三……能够形成和谐的同事关系吗?形成的肯定是竞争关系,甚至是不正当竞争关系。没有好的同事关系,能有好的学生关系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评价,我们主张评价团队,放弃对个体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互帮、互助、互信的团队,才可能在备课组中形成不让每一位老师掉队的文化。当然,对于那些缺乏敬业精神,始终在团队中不求上进、不思改变的教师,也应该通过给备课组自主组建团队的权力,通过解除聘任来解决。
教师激励是一门学问。我们一直主张把检查和评价分开,淡化和慎用评价。为什么要“淡化评价”?在任何组织里,评价都是一个高利害的武器。正式的评价应该是基于标准的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搞不好,在某些环节上不是很科学,评价的结果就会大打折扣。一位领导者切不可随意评价任何一位老师的工作,你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坐井观天,所以,评价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另一方面,评价还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激励教师,用不好会引起很多矛盾、问题,起到相反的作用,还不如不评。所以,在有些学校已经将评价覆盖到无孔不入的时候,我们开始淡化评价。
学校提出——淡化评价本身就是对老师的无形激励。这表现在:
其一,将“评价”引导为“诊断”。例如:学校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层面的调研,这项工作在过去叫“评教评学”,淡化评价后,我们改为“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意在告诉老师们,这项工作不是领导拿来说事的评价,而是以研究的态度,帮助老师查找自己的问题,是为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服务的。
其二,将检查与评价分开。有些事情可以检查,但不要评价。譬如,对一些青年老师来说,需要通过对他们备课情况的检查发现他们教学中的优点和问题,然后促进他们成长进步,但却不适合以此评价他们的工作,因为,对备课情况的评价是最容易引发诸如“弄虚作假”、“千人一面”等问题的。有些检查需要认真仔细,但评价却不要太计较。如对学生的常规检查,如果我们与老师“分分”计较,老师就必然与学生“分分”计较,既影响师生关系和班级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
教师的劳动
是一种“情绪劳动”
十一学校一直坚持的价值观,第一个叫“竭尽全力帮助老师,以方便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这句话的主语不是老师,是学校,是校长。我们把核心价值观称为“领导力影子”,职位越高,投射的影子就越长。在一所学校,校长就是领导,我们在一些事上能不能坚守,在一些问题上会不会不含糊,深刻地影响着老师和学生。
比如: 集体主义教育的“油门”在哪里?有人说是对团队贡献——其实这是“推轮子”,不是“油门”,集体主义教育的“油门”是集体对个人无微不至关心的教育。一个集体、一个领导对个体无微不至、小心呵护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集体主义精神,这个人就会对集体爱得死去活来。
教师专业发展的“油门”在哪里?大部分学校搞的是师徒结对、教研活动、听课评课、体会随笔、专家报告,而且还检查学习体会、心得笔记,这些都是一般驱动点。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驱动点是分享。在校园里搭建若干个平台,如举办沙龙,出版专辑、举办教育年会、教育产品交易会等,让大家把好货拿出来分享。
师德建设的关键驱动点在哪里?是成就感、被爱和安全感。一个人首先是被爱,才能有爱心。当老师珍惜各自的行业、岗位、事业时,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自豪感时,往往才会有爱心。
今天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定义教师劳动性质的时期。以往老师自居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如今随着学生家长平均学历的提高,还能用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来区分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吗?这已经不合时宜。我认为,今天教师的劳动性质,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劳动。
对教师这个行业,在当下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地管理好自己的情感,让这种情感适时地、恰当地发生在正确的对象上,以影响对方的成长。这样的情感管理、情绪劳动,我们是否有培训?我们的教科书、学科门类是否有这样的设计?可以说,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还任重道远。
而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当知道老师是情绪劳动性质,老师的态度、心态比知识更重要的时候,教育管理就发生了变化。比如,教育管理者要学会消化不良情绪能力。
有三句话很重要。一是今天的大事,明天就是小事;二是今年的大事,明年就是故事;三是今生的大事,来世就是传说。如此来思考,消化不良情绪的时候就会好多了。
3.
改革立足点
激发学生,激活教师
对于一个校长来说,将自我个性融入办学历程,是很难避免的一件事,但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件事。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你不能把这所学校当作你自己的学校,因为你的任期只是这所学校历史发展长河中短短的一段。 学校是一个生命体,从诞生,到成长,直至成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无论是谁都必须尊重她。
第二,你要知道, 作为校长,只有那些与学校办学目标以及学校所追求的教育本质相契合的个性、价值观,才是可以融合到学校发展过程里去的。
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现在十一学校的改革也没有任何口号。长期在学校工作,我们主要多了一些 对“人”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教育部召集我们编写《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有人提议把“以学生为本”写进去,但几经斟酌,最后还是中庸地改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足以说明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明晰自身培育“人”的价值,特别是缺少对每位学生成长的关注,对每位学生未来幸福人生的关注,任何理念、思想、技巧、方法、模式都毫无意义。
非常幸运的是,我小时候读了很多哲学著作,读到很多关于人的追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正是这些追问帮助了我,让我发现,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还是因为“人”的问题;之所以组成了一个社区,形成了一个国家,都是为了“人”的安全和幸福。因此,关注学校中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是我在办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记得有某个区域要进行教育综合改革,负责人问我有什么建议。我告诉他: “不要为了改革而改革,你所有的改革,如果离开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现在,很多学校和地区提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口号,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希望前提都是站在激发学生、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都是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