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叫来家长一顿狂训,这位妈妈的一番话赢得无数掌声
当孩子犯错被批评,父母就是孩子的指路明灯。
【资料图】
家长温和冷静,坚定站在孩子的身边,他才能学会正视批评,面对错误和改正问题。
作者 | 麦芽妈
说到作为家长被老师训这件事,我深有感触。
儿子四年级,成绩一塌糊涂不说,还经常违反纪律,三天两头被请家长,每次我都被老师训得无地自容,只能反复道歉。
为此,我耳提面命地让他听老师的话,端正学习态度,却始终无济于事。
一个周末,同为小学生家长的朋友前来拜访,正撞见我为老师的话教训孩子:
“老师都说你乘法运算一窍不通,怎么还一点都不上心?就知道玩!”
“还说你值日不认真,好的不学学会偷懒了?”
说着,儿子不服气地瞪了我一眼:
“是是是,我什么都不是!行了吧!”
接着撂下手里的乐高,一下子跑回房间。
我一时气结,对着做客的朋友扶额崩溃,几乎想哭出来:
“孩子真是太不懂事了……”
朋友见状安慰了我,却也一句话点醒了我:
“你觉得他不懂事、叛逆,我作为外人看到的却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朋友说,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被老师批评,他心里也一定不好受。
在他最需要安慰支持的时候,我却选择了指责批评他,他会觉得委屈无法发泄,结果只能是叛逆、对抗。
朋友的话点醒了我,我尝试仔细观察孩子,结果发现: 他确实不是我以为的没心没肺、不懂事,更多的是失落。
被我说过之后,他关着房门其实是偷抹眼泪;
有一段日子,他连最喜欢的菜上桌都不愿意吃了;
接他放学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低着头不说话;
我以为他偷懒发呆想要教训他的时候,其实他是在为一道数学题绞尽脑汁而不得门道。
了解了儿子的无助之后,我内心的迷茫却更重了。
我在老师那边被训得没脾气,在孩子这边也说不得,那我到底该怎么办?
朋友又给我分享了一个故事。
家庭教育咨询师石芳逐老师曾分享过自己被孩子老师“训”的经历。
她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在学校门口临时被老师喊进班级,语气很不客气,她只能小心翼翼地跟从。
到了教室以后,老师先是气场全开让全班专心学习,然后重点“提点”她的儿子。
当着妈妈的面,老师指着孩子作业严厉地训斥:
“我告诉你啊,作业你明天再写成这样,旁边这个座位就给你妈留着,你妈就别上班了,过来陪读吧!”
观察到孩子因为害怕而战战兢兢的状态、面对盛怒的老师,她俯下身,对孩子平和地说:
“升升,全班这么多同学,老师今天专门把妈妈叫过来说关于你学习的这个事情,证明老师非常重视我们,所以我们要谢谢老师。”
然后她转身对老师鞠了一躬,说:
“老师,孩子是第一次进小学,我也是第一次当小学生的妈妈,对于写作业到底要怎么做,我真的也是没什么经验,所以我特别感谢你这次来给我这样的反馈。”
老师见她这样,气也消了,态度软了下来,就让她先离开,但是孩子被批评后的失落状态还是让她放心不下。
于是她又走回来蹲在教室门口偷偷喊儿子,对着他小声说:
“升升,妈妈爱你,你什么样妈妈都爱你,加油。”
看到儿子看着她点点头,她才终于安心离开。
这位妈妈说,通过这样的行为,她希望孩子能学到爱和平和,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完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甚至还有些惭愧。
同样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被老师训斥,我只会对着孩子发泄不满、责怪他,完全忽略孩子的情绪,也不会教孩子面对问题;
然而这位妈妈却能温和对待老师的责难,懂得及时安慰孩子、用行为影响和教导孩子,实在难能可贵。
而我也意识到,当孩子被老师或者他人批评时,他也许会感到失落、羞愧甚至是愤怒,作为父母家长,我们要做的绝对不是接着打击他,而是要——
感受在前,是非在后
成为孩子情绪的接纳者
在儿子被老师训这件事上,我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是消化自己的情绪不转嫁给孩子,二是感知和安抚孩子的情绪。
记得几年前,湖北一位初三男孩因为在教室和同学玩扑克牌被班主任请了家长,母亲来了之后一直不停训斥着孩子,还当众扇了孩子两个耳光。
结果母亲被劝离没多久,孩子就冲动之下从5楼一跃而下,正值花季的生命就这样凋零。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被批评,我们往往急于指导、纠正他的行为,从而被情绪带着走。
而这样血淋淋的事情却提醒我们,父母不仅应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应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在书里说:
“为消极情绪关上发泄的大门,是很多家长在童年时就学会的行为方式。”
当自己有了情绪或者面对孩子情绪时,如果我们只是忽视,只知道去压制孩子情绪引发的行为,结果只能是造成伤害。
心理学家贺岭峰也曾分享过他被请家长的经历。
老师对着他狠狠一顿批:
“你们家长是不是觉得生完孩子就没啥事了?教育孩子的事全推给我们学校老师啊?”
但是回家后,他没有责怪孩子,而是说:
“老师说你最近一段时间的考试,卷面更整洁了,说明你学习态度端正多了,希望你以后做题多审题,多验算,就能提高成绩了!”
他说:
“老师的情绪是她的问题,我的情绪是我的问题,这些都和我女儿没什么关系。”
所以他要做的是消化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转嫁给孩子,这是父母的使命。
态度在前,管教在后
做不卑不亢的家长
都说言传不如身教,所谓家长,就是父母需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正如朋友分享的这个故事,当孩子不好好做作业,连带着自己被老师当众训斥,这位妈妈首先想到的不是管教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
每个人都难免遇到被打击的场景,孩子被老师批评,就是很好的教会孩子理智面对他人评判的时候。
《爸爸去哪儿》有一期节目里,夏天和大竣受托守护冰淇淋和糖果,在爸爸们得知他们偷吃之后,两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林永健一看见大竣就怒气冲冲地批评,而夏克立则耐心向夏天解释这样是不诚实、是错误的。
结果大俊一直在赌气,夏天则很快承认了错误并接受了“罚站”。
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错误是可以改正的”,那么他们要么不愿意承认错误,要么对失败感到害怕、羞愧而无法自拔。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说:
因为孩子犯了错而勃然大怒,或者因为孩子被批评狠了就对抗老师,都不能让孩子学到面对批评和错误的正确方式。
想让孩子学会正视问题,父母首先要学会不卑不亢,冷静面对。
鼓励在前,批评在后
做站在孩子身边的父母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
当孩子被批评时,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反复提点,而是鼓励。
董宇辉当老师的时候,每回开家长会,面对成绩差的孩子的家长,他不会指责为难,而是疯狂夸赞他们和孩子:
“你孩子最近学习很认真哦!回答对了一道题,还记笔记呢!”
他知道,这么做,家长们就能开心地回家,他们就能把善意、信任、鼓励和陪伴给自己的孩子。
而我们应当明白,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像董宇辉一样照顾每个孩子的心思,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这更应当是父母的职责。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中,田中茂树提起他家里有一个大原则:不告诉孩子老师打电话来的事情,学校的事情绝不混进家里。
这样,孩子和父母都能在家安心休息,避免无意义的压力。
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可能过于绝对,但是其出发点就是为孩子减少压力,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温暖,从而更有力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听过一句话, 好父母总是站在孩子一边儿的。
复旦教授沈奕斐就曾说,父母与老师的不同在于,首先要给到孩子的是 “情感支持”。
如果老师对孩子的表现解释得比较悲观,父母要做的是站在爸爸妈妈的立场上,跟孩子重新诠释老师的评价。
比如,当老师说孩子做的不好,她会这样对孩子说:
“老师说你努力还没有达到她的目标,因为她觉得你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老师看到了你的潜力。”
在孩子还没有办法面对风雨的时候,父母就是为他们撑起蓝天的人,如此,孩子才能在未来拥有抵抗狂风暴雨的能力。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
“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孩子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父母没能及时给予帮助,反而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击溃孩子。
后来开家长会,我不再为老师的批评训斥恼怒焦虑,而是真诚地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
我还会告诉孩子:
“老师批评是因为对你有期望,妈妈也相信你,如果你需要帮助,妈妈也会一直在你身边。”
后来,孩子对学习不再那么抗拒,和老师关系缓和之后,调皮捣蛋的事情也不再犯了。
孩子成长的路途荆棘密布,难免磕磕绊绊,他们会害怕、会受伤,好在有爸爸妈妈帮他们照料好伤口,才终于长出坚硬的甲胄,一往无前。
点个 “赞吧”,愿你我都能做站在孩子身边的父母,温和且坚定,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予他鼓励、支持和面对一切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