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过度亲密,正在废掉孩子,尤其是男孩
不想把男孩养废,就别靠他太近,别对他太好。
【资料图】
适时放手、倾情守望,便是妈妈对男孩最好的爱。
作者 | 夏天
有一次,几个朋友聚会。
孩子们一见面就聚在一起玩游戏去了,唯独闺蜜的儿子明明一直坐在闺蜜身边。
让他去跟小伙伴们一起玩,别老缠着妈妈,他却说:“不行,我就要跟妈妈在一起,妈妈干嘛我干嘛。”
另一位朋友开玩笑地说:“明明,你都9岁了,怎么还是个妈宝?”
明明生气地扭过头去,不搭理我们。
闺蜜摸了摸明明的头,说道:
“我们明明就喜欢黏着妈妈,妈妈也喜欢黏着明明,谁叫我们感情好呢。”
看着闺蜜一脸“被需要”的满足感和骄傲感,我的心里隐隐有些担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
“男孩与生俱来就具有某种程度的‘恋母情结’。
3-6岁,男孩依恋母亲,是正常现象。
但6岁以后,男孩还表现出对母亲的过分依恋就要注意了,可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不成熟的个性。”
凡事过犹不及,母子之间的亲密,同样需要分寸和界限。
过度亲密,会给男孩的成长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毁了他的一辈子。
妈妈没有界限
男孩就会缺少敬畏和尊重
其实很早之前,闺蜜和明明之间的问题就已经暴露了出来。
有一次,我去闺蜜家做客。明明一进家门冲着闺蜜嚷嚷:
“王春花,我让你帮我买的新鞋你买了吗?”
闺蜜笑呵呵地迎上去说:
“哎呀,宝贝,妈妈忘了,明天,明天妈妈一定给你买回来。”
明明一听,立刻把手上的书扔在地上,狠狠踢了一脚凳子,对着闺蜜吼道:
“王春花,你就是个猪脑子,什么都记不住。”
我忍不住想要责备明明几句,怎么能这样不分场合地直呼亲妈的名字,闺蜜却拦住我说:
“没事儿,他就是小孩子脾气,过一会儿就好了。”
看着闺蜜对明明的迁就和溺爱,我想起了家里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近庙欺神。
住在庙跟前,对神都会少了敬畏感。
史蒂夫·比达尔夫也在《养育男孩》中写道:
“男孩体内的睾丸激素,会让男孩精力充沛,也会让男孩变得狂躁。他们需要明确的规则,需要知道谁负责管理他们。”
这就告诉我们:男孩需要敬畏感。
妈妈对男孩太过宽宥,男孩就会恃宠而骄、为所欲为,失去对妈妈的敬畏和尊重。
陕西宝鸡,一个看起来7、8岁大的小男孩,在大街上将自己的妈妈摁倒在地。
他一边用脚踢妈妈,一边对着妈妈大声吼叫。
看不过去的保安前去制止男孩,男孩不但不知错,还对着保安大声吼叫。
衡水一中学门口,一个穿着校服的高个子男孩和妈妈发生了争执。
男孩一只手拽着妈妈的胳膊,一只手狠狠地敲打妈妈的头。
妈妈拼命地躲闪、逃跑,男孩紧紧追着妈妈打,并用脚踢妈妈,妈妈好几次摔倒在地,十分狼狈。
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其他家长看不下去,纷纷指责男孩。
男孩边打妈妈,边对着路人破口大骂。
一位被骂的路人家长实在忍不了了,一把抓住男孩头发将他拽过来,逼他跪下向妈妈道歉,并怒斥他:
“你妈养你这么大,你打你妈,你混蛋。跟你妈说对不起,双手搀着你妈走。”
刚才嚣张无比的男孩在路人家长的怒斥下,竟然真的乖乖跟妈妈道歉,双手搀着妈妈离开。
两位妈妈面对孩子的挑衅和暴力,都选择了隐忍和宽容。
正是妈妈无原则的宽宥和忍耐,才造成了孩子今天的嚣张跋扈、目无尊长。
老话说得好:“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
妈妈的爱若没有界限,男孩的心里就没有敬畏和尊重。
教育专家王纪琼曾警示过父母:
在生活当中,当孩子对你不屑一顾的时候;
当孩子对你说话翻白眼的时候;
当孩子对你发飙的时候,不尊重你的时候……
你一定要注意,把当前的事情先忽略掉,以调整孩子的口气、态度为主,告诉孩子:
“请换一种口气跟我说话。”
毫无原则的包容和溺爱,换不来孩子的尊重。
只有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界限在哪儿,让孩子明白“妈妈爱你,但不会事事包容你”,孩子才能心有敬畏,言而有界,行有所止,才能学会尊重父母。
妈妈的过度控制
侵占了男孩的成长空间
一位网友曾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痛苦经历:
小的时候,妈妈总是偷看我的日记,翻我的书桌。
我跟同学出去玩,妈妈怕这怕那,非要跟着一起去。
对我说话,永远都是命令的语气,从不询问我的意见,也不跟我商量。
哪怕是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先吃饭还是先喝汤这样的小事,我都要听从她的意见。
美名其曰,都是为了我好。
如今的我,已经27岁了。选择恋爱对象由不得自己,出门依然会被问个底朝天。
就连去超市买菜回来,也必定会被妈妈问:“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如果我不回答,妈妈便会翻购物袋查小票价格。
查完之后,必定会责怪我说:
“这个那么贵,为什么要买啊?那个没什么用,真是浪费钱!”
我时常觉得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不敢对未来抱任何希望。
记得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说过:
“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意识上觉得一切为了孩子好,实际做的却是确保孩子处在废物状态乖乖受控。”
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也曾在《积极心理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表明: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孩子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妈妈处处担忧,事事遥控,孩子不会变得更好,反而会变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巨婴”,担不起任何责任的“废物”。
就像那个刚毕业去找工作的大学生,面试时HR问他:“以后上班了,加班能不能接受?”
他愣了一下,竟然对HR说:“我要打个电话,问问妈妈。”
结果,他毫无意外地被淘汰。
还有那个开车撞飞外卖小哥的30多岁男子。
出事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报警解决问题,而是靠在妈妈怀里大哭:
“让警察别抓我,我不是故意的。”
妈妈面面俱到,儿子处处依靠。
妈妈强如“狼”,儿子弱如“羊”。
妈妈的过分亲密和过度保护,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封闭了孩子独立的路,侵占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杨澜说,一个妈妈最大的成功,是让孩子成功地离开自己。
妈妈只有学会克服自己的控制欲,尊重男孩成长的规律,学会放手,给男孩独立做事和自主选择的机会,男孩才能学会自我管理,走向独立,活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养出一个有出息的男孩
需要妈妈三次退出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
栽树时,两棵树不能靠得太近。太近了枝叶相挨,盘根错节,上夺阳光,下争水肥。最后,两棵树谁也生长不好。
其实,养育男孩,亦是如此。
我们的男孩总有一天要担起一个家,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披荆斩棘,过度的亲密和保护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伤了我们自己,也会害了孩子。
想要养出一个有出息的男孩,妈妈一定要有分寸、有界限,学会得体地退出。
退出家务,让男孩学会自立和承担秦海璐曾在综艺《为爱下厨》中,分享过自己的育儿经。
但凡是儿子自己能干的事,她都坚持让儿子自己做。
所以,秦海璐的儿子4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己洗袜子、洗轻薄的小衣服。
老话常说:“不自理,难自立。”
自理自立是每一个男孩都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
只知怜惜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会滋养孩子的惰性,让孩子变成一个懒惰自私的“巨婴”。
教育专家卢勤说:
“如果你要做大伞,让孩子做小鸡,孩子永远是小鸡。
如果换个位置,你做小鸡让孩子做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男孩是要用的,越用越灵。”
宠大的男孩是“废物”,用大的男孩是“人物”。
妈妈懒一点,男孩就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妈妈舍得用孩子,男孩就多一份自理自立的底气。
退出保护,允许男孩去经历、去吃苦同事对儿子的教育方式,让我非常惊艳。
她儿子被班里几个调皮的同学押着,去跟隔壁班同学吵架,结果被人踢了好几脚。
儿子很难过,感觉自己既被踢了,又被利用了,央求同事帮他转学。
同事没有答应他,也没有冲到学校替儿子出头,而是告诉儿子:
“碰到困难,就想办法逃避,这是软弱,能否想办法解决。”
后来,同事儿子仔细回想了这次经历,发现同学之所以拉他当“靶子”,是因为他从来不懂拒绝。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答应过同学的无理要求。
还有一次,同事儿子跟同学去郊游,把食物忘在了家里。
同事没有提醒儿子,而是看着儿子饥肠辘辘地回到家。
从此儿子吸取了教训:“以后出门,一定要列好清单,并检查一下东西有没有带齐。”
同事经常说,与其一辈子替儿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儿子直面人生中的风雨。
想想确实如此,如果妈妈像“割草机”一样帮孩子扫平成长中的一切障碍,表面上是保护了孩子,替孩子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让孩子失去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
一个不曾经历风雨的男孩,抵抗不了风雨。
一个没有经历过挫折、失败和挣扎的男孩,永远无法真正长大。
该锻炼男孩的时候,别保护;该让男孩吃苦的时候,别拦着。
只有放手让男孩去经历,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才能扛起责任和担当。
退出选择,给男孩自主的权利一个抑郁症男孩曾在网上讲过自己的故事。
他成绩名列前茅,擅长钢琴,阅读量惊人,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他却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自己做主过。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永远都在满足妈妈的期待。
他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没有自己的喜恶、感觉、情绪、一直被选择、被安排,直到积压成疾。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一个孩子,从小被外界的声音推着走,他们无法做到真实,就只能绝望地放弃自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
他们需要父母的放手来成全自己的独立,也需要父母的尊重来滋养自己的内心。
只有把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去尝试,孩子才不会因内心的痛苦挣扎而走向极端。
《养育男孩》中说:
“男孩不会在一夜之间长大。他们的成长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过程,没有捷径。”
妈妈的过度亲密,正在废掉男孩。
想要养出一个温暖、孝顺的男孩,就一定要让男孩学会尊重和付出。
想要养出一个有主见、有魄力的男孩,就一定要让男孩自己去选择、经历和成长。
妈妈不纵容、不越界,亲子关系才能融洽,男孩才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点个 “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