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搜狐教育盛典上发表了题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的主题演讲。
从世界范围内,疫情都对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产生了影响,回到家庭内部,家庭的影响又占据怎样的比重?以及,接下来该如何面对和帮助孩子?今天把陆林院长的这篇主题演讲分享给大家( 本文根据陆林演讲内容编辑整理,略有删改)。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儿童青少年普遍面临一些心理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资料图】
儿童青少年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学校的问题。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何影响?我们未来有哪些干预的措施与策略?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办法?
全球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它的发生率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大约有10%—20%的儿童青少年有精神心理问题,有些国家可能发病率低一点,百分之十几,有些国家的发病率高一点,是百分之二十多。 我们国家是处于中间的一个数字。全球大概有一半成人的精神心理疾病也是发生于14岁之前的儿童青少年期。儿童青少年期的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没有得到充分的诊断和治疗,到了成年期也同样存在,对我们的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我们很多孩子已经开始焦虑甚至抑郁。
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持久、反复的疫情,英国的NHS的报告显示,2020年英国5-16岁儿童有16%被诊断为精神障碍,较2017年的患病率大幅度增加,2017年只有10%的儿童被诊断为精神心理问题。
疫情期间的隔离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让儿童青少年出现焦虑、恐惧、失眠。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不宜一个人被隔离,一定要有父母陪伴。对儿童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或者其他的亲密亲人的陪伴,如果没有这些陪伴,自己单独隔离对儿童青少年的未来直至成年是有很大影响的。
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被隔离,也导致未来的社交障碍增加的风险。比如,因为隔离,垃圾食品摄入增加、体育活动减少、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这些对他将来的成年都是有影响的。还有一些儿童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营养不均衡,免疫力相对低下,再加上心理环境的压力增加,容易出现一些应激的情绪,这些对我们儿童青少年都会产生一些长期的影响。
有些儿童青少年在线上上学,线上上课时儿童青少年缺乏玩伴、没有体育锻炼、注意力不集中,跟其他同伴和老师互动减少,这样也导致心理问题明显增多。一些儿童长期在家上网课,回到学校出现适应障碍和精神创伤,我们在门诊也见到大量的儿童青少年,因为长期上网课最后不愿意去学校;有些孩子只要到学校上学那天就头痛、不舒服、失眠、发烧,如果不上学,这些症状就没有了。
在种种因素里面,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家庭里面的一些亲子关系,家庭的类型,比如隔代抚养,或者家里面的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的暴力,同辈之间的一些因素,家里面出现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对儿童青少年都会直接产生影响,在这里可能比社会、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更直接。
例如亲子关系,我们国家基本上到精神专科医院来看病的很多儿童青少年亲子关系不好,要不跟父母关系不好,要不跟其中的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系不好,特别是跟母亲的关系如果很差,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如果亲子关系良好,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是显著降低的,如果亲子关系有问题,导致物质滥用、进食行为、睡眠异常、肥胖的发生率都是增加的。
单亲和重组的家庭,儿童青少年容易出现社交障碍、学习障碍、抑郁和焦虑。如果是丧亲家庭,2年之内儿童青少年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明显要增加,要高4倍。由祖父母抚养的孩子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行为问题。留守的儿童有43.4%的孩子会出现抑郁、低自尊和校园欺凌的一些问题,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可以达到43.4%。
家庭教养的类型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在南美、非洲以及亚洲文化的家庭,一般强调服从的、专制的家庭,孩子服从父母,这些孩子他的情绪感受会受到压抑,他的精神心理问题可能会增加。欧美文化的家庭则强调孩子的独立、自主、平等,这些家庭因素可能是孩子儿童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的一些保护因素。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采取一些平等、协商的方式来教育我们儿童青少年,这样减少他的一些异常行为的发生。
家庭暴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是冲击性的,例如在中国的家庭暴力发生率可以达到29%-35%,受害者多半是女性。一个是儿童青少年直接受到暴力的侵害,比如挨打,还一个他目睹了父母之间的暴力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的暴力,这些孩子将来都可能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概率增加。另外,将来他的家庭发生暴力的问题也是增加的,所以这个已经引起了全球全社会的关注,减少家庭暴力不光是维持家庭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减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这种影响。
如何预防和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这里面我们要重点从家庭、学校、社区,多个方面入手来改善目前的情况,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家庭要让孩子在家里有归属感,积极参与到家庭活动。学校要让儿童青少年融入学校的生活,希望他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正面的强化。回到社区,他能有休闲、交流、沟通、交往的这样的一些机会,减少社区的隔离,这样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都是有帮助的。
家长是守护我们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和老师一样。所以我们家长教育孩子需要从自身做起,我们经常见到家长说这个孩子沉迷于游戏、抖音、手机,不好好休息,但是家长一回家也是不停地刷抖音、刷手机、刷视频。所以我们建议,回家以后家长不要老看手机,把手机装起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个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我们建议, 父母也要带头做体育锻炼,每天或者每周有五次以上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特别孩子小的时候要带孩子到户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另外,家长遇事不要着急,要调节好自身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要尝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比如向孩子讲解疫情,告诉孩子戴口罩,病毒是怎么回事,怎么样科学对待。家长要观察孩子的一些饮食、睡眠、休息,关注孩子的精神心理的状况,不要过度地担忧,也不要视而不见。
有些家长,孩子有些问题就过度地担忧;还有些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我们经常见到家长来到医院,医生认为孩子问题很严重,需要吃药改善他的抑郁和焦虑,家长说这个药吃了几天就不让孩子吃了,说这个药有毒性,有长期副作用,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有些父母把孩子带来了,说在学校里跟别的同伴吵过一次,就认为孩子有问题了,然后把孩子带来,说孩子精神有问题,我们医生看来觉得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对孩子的观察要科学、要实事求是,要听从正规医院的受过训练的医生的一些建议和忠告。
简单地来说,如果孩子每天能够正常吃饭,正常睡觉,正常休息,就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这个孩子不愿意起床了、不愿意上学了、不愿意跟人交往,那可能就有问题,需要干预,心理的、行为的,甚至药物的。所以一定要跟专业的医生来交流,不要自作主张。现在社会上心理治疗师有很多是经过正规训练的,遵守伦理规范的,可以信任;也有一些不靠谱的,我们家长科学地去了解,找到合适的专业人员来帮助自己的孩子。
要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在疫情之下或者世界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多成年人也会有些问题,也有情绪的问题,但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影响到孩子, 要尊重孩子的自我的意识,科学地处理和对待。我们成人要去直面一些问题,化危机,要理解孩子,要跟学校老师合作。
有一个观点认为,并非疫情来了亲子之间才有这些矛盾,只不过是在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平时隐藏的问题得到了激化。我们经常见到本来亲子之间就有问题,因为疫情,孩子和父母都不能上班,不能上学,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相处时间长了,那矛盾都爆发了,所以这样亲子问题就显得突出了,其实平时可能就有一些问题。
我们见到有些大学生,学校已经让回家了,但还是流浪在外,说宁可在外面流浪也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面对父母,这就是对大学生来说,他是成人了,他可以这样做。但是对初中生、高中生来说,他没有别的地方去,他只好回家,接受父母的这些负性的情绪。我们希望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要把自己一切的希望、压力都跟孩子的成长捆绑起来,这样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学校也要做好疫情后心理危机的教育,例如除了预防新冠肺炎疫情以外,我们的教师、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要科学对待大学生、高中生的一些精神心理的问题。我国规定每4000个学生要配备一个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但是我们现在很多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人员数量虽然上去,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应该加强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我们要专业地接受一些帮助,我们不能说自己的治疗最有效,别人的治疗都无效,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每一种治疗方法,只要对儿童青少年有帮助,都可能有它科学的方面,但是我们不能说只有我这个方法有效,别人的方法都不好,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精神心理疾病问题到目前还不清楚,药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这些方法可能对儿童青少年都有帮助。
学校在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强调有心理健康的教育、课堂的教学、实践的活动等,心理问题的应对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体系,相关教师应该具备这些知识。另外,应该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综合治疗等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搜狐教育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京城教育圈”视频号——
“京城教育圈”
政策解析,升学指南,发现价值,分享新知
关注更多教育信息,欢迎大家扫码加入圈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