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校长职业角色甚为特殊,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集双重身份于一体。有人说,校长先是管理者,后是教育者。我则以为,校长必须先为教育者,后为管理者。
【资料图】
校长第一身份是教师,永远的身份是教师,最美好的身份还是教师。其实,差不多的校长在做校长之前,不仅是教师,而且是名师,是优秀的教师。从身份来讲,校长应先为教育者。
校长的职责固然是管理当头,管理为先,但学校不同于行政机构或商业组织,学校有其独特的运转秩序和管理逻辑,校长也不同于行政官员或企业家,一味在那里指挥,发号施令,校长必须依凭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来实施管理。基于此,从管理的特殊性来讲,校长也应先为教育者。
校长以教育为第一价值,以课堂为第一舞台,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生情学情以及教育教学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赢得教育教学主动发言权,成为教育教学的真正实践者和行家里手,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及时做出正确的教育教学决策。而且在深入课堂,坚守教育一线的同时,与老师近距离的接触,能够彼此了解,适时沟通,同甘共苦,感同身受,增进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和情感,让干群关系变得温润而和谐,从而达到不管而管,无为更有为的效果。因而从管理的效度来说,校长更应先为教育者。
然而这些年来,个别由教师一路成长起来的校长,一旦做了校长之后,却不进课堂,也不上课了,他认为他的职责是把握方向,驾驭全局,处理事务,衔接上下,协调关系,做好管理,哪有心思和时间上课,而对于关注课堂,走进课堂,那也是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的事,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这个别的校长恰恰偏离了学校管理的“航线”。
众所周知,“教育”始终是学校的“主航道”和“中心线”,“课堂”永远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校长的管理工作必然与学校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所处的教学环境——课堂,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恰恰学校中最大的事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事,也差不多发生在课堂里。校长关注教育教学,走进课堂上课、坚持听课评课,才知道当下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说在点子上,赢得老师们的认可与敬重。
一个校长若是长期远离课堂,甚至“脱离”课堂,既会失去自己多年积淀的专业属性,又会盲人摸象,失去课堂领导力和对教育教学的有效指导,还会与一线教学工作、与老师产生无法逾越的“鸿沟“与“隔膜”。
对于校长,也的确行政事务杂,工作头绪多,面对发展的压力也大,再加之尤其是最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一些部门对于学校下达的非教学任务以及考核、检查、评比增多,干扰和折腾也增加,校长为应付这些,已力不从心,难以支撑,校长还要按普遍教师的标准量和要求“上课”,这既是不现实的,也肯定是有困难的,而且是不尽情理的。但是校长完全可以对课堂充满向往,对课堂倾注情感,并尽最大可能上一点课,我以为至少每周坚持上一两节示范课。
再退一步,有的校长对于上课难以抽身,但至少应该坚持走进课堂,坚持经常性的听课、评课。我认为,校长的听课评课,一方面时间上有保障。校长上课刚性强,到时必须去,否则就要调课,而听课可以根据工作情况,灵活安排时间;另一方面,对学校整体工作推动作用大。校长上课,只是让所教班学生受益,校长听课评课,要面对所有教师,这样有可能对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有促进作用。同时校长听评课与教师听评课高度不同。教师听评课,一般局限于本学科,而校长听评课,着眼于所有学科,关注的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普遍性和整体性问题,往往能够高屋建瓴,见解独到。
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他是什么课都能教”,苏霍姆林斯基每天都会把他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观察写下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你会发现很多篇目都是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对学生需求的思考。不仅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每天还坚持听课,手把手指导年轻教师上课。
前不久,我到华南师范大学做报告,见到广州华联私立大学教授侯德富,在聊天时,他说他现在还上四个班的课,我吃惊地问他,一个年满92岁,又作为拥有一万大学生的董事长、校长,还哪有时间和精力上课?侯校长反问我,我不上课,怎么了解学生,怎么了解一线教育教学?
校长坚持先为教育者,后为管理者,少点管理者的“官僚气”,多走进教育教学一线、课堂接“地气”,方能回归教育本原,重拾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