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偷偷在儿子身上装了摄像头,却看到令我悔不当初的一幕
孩子的问题背后,很多都是父母的认知错误。
(资料图)
当你把自己变成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教育其实会变得很简单。
作者 | 番茄妈
前几天,看到一则视频:
河北有位妈妈,她家孩子每次一去超市就各种哭、发脾气、总是吵着闹着要抱抱。
为了弄清原因,她某天突发奇想,在儿子身上装了一个小摄像头。
结果,她通过视频记录发现,孩子的视角和大人的视角完全不同——
在儿子的视角来看,超市里面人声鼎沸,那些大人描述的美味零食,他一个也看不见。
相反,他满眼都是高高的货架,大人来来往往的腿和屁股。
妈妈这才体验到了儿子逛超市的孤独。
也明白了,孩子之所以发脾气、想要抱抱,其实是在跟大人求助:他也想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呀。
看完视频,我不由得陷入深思。
很多时候,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觉得是孩子的错。
可是,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视角,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绝不是任性妄为,而是情非得已。
以下几个孩子身上经常出现的问题,你真的读懂了吗?
孩子发脾气
其实是在发出求助信号
绘本《生气的亚瑟》里,作者用夸张的形式描述了小男孩亚瑟生气的整个过程。
有一天晚上亚瑟想看美国西部牛仔片,不肯睡觉。
妈妈说:“不行,太晚了,你得去睡觉。”
亚瑟威胁妈妈说:“我要生气了。”妈妈却忙着收拾厨房,随口说道:“那就生气吧。”
结果,亚瑟心里的怒火倾泻而出。
他的怒气幻化成乌云,爆发成闪电和惊雷,把房间内的一切打得七零八落;
变成狂风,掀翻屋顶,吹走广告牌、路灯,把整条街都变得满目疮痍;
甚至转为了台风,把整个城市都扫进大海里。
所有人都在他耳边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够了、够了……”
但是,没有人理解他愤怒的背后,被人忽视的痛苦。
最后,亚瑟只能独自在宇宙爆炸遗留的碎片上思考:“为什么没有人关心他为什么生气?”
其实,孩子发脾气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气势汹汹,但他们的内心往往比谁都脆弱、恐惧。
就像亚瑟,妈妈粗暴的拒绝和冷漠的话语让他觉得没人爱自己、理解自己,内心就陷入了极度恐慌。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曾说过:
“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所以,孩子发脾气,并不是无理取闹,故意跟父母作对。
其实,它更像是一种求助信号,表明自己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理解、关注和重视。
当我们收到信号时,不妨放下手里的工作,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然后认真聆听他的感受和需求。
记得有一期《妈妈是超人3》中,嗯哼一个人坐在地上玩玩具。
他不小心踩到一个很尖的小钉子,立即嚎啕大哭,并愤怒地将钉子扔向远方。
此时,霍思燕没有先入为主的埋怨他“你怎么那么不小心”,而是先检查了嗯哼的脚,确认不是很严重后,温柔地把儿子搂在怀里安慰道:“太尖了,踩上肯定会疼的。”
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没一会儿,嗯哼的情绪就稳定了很多,也不再哭闹了。
每个孩子都有发脾气的时刻,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接纳他们的情绪。
接下来再积极地找寻背后的原因,努力解决。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陪伴、探索,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只有父母找到了孩子发脾气的“因”,才能及时回应孩子内心的需求,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绪,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孩子爱磨蹭
其实是大脑发育不完整
朋友经常跟我吐槽自己的女儿:
每天干什么都要催,催完起床催洗漱、催完洗漱催吃饭;
让她收拾自己的玩具,一个小时了,东西还在原地。
让她赶紧把被子叠了,结果一回头又在逗猫。
多少父母,被孩子的磨蹭气到崩溃不已,甚至控制不住地对孩子大吼大叫。
《超级育儿师》中,就曾出现过这样一幕:
每天还没下班,妈妈就一遍遍打电话催儿子灏灏写作业。
然而,等妈妈回家一检查,却发现灏灏什么都没做,妈妈一下子就爆发了:
“为啥一个字都没写?”
“打了多少电话,催了多少次!”
“是不是想气死我?”
这样的“母子大战”,几乎每隔几天就会爆发一次。
一开始,面对妈妈的催促吼叫,灏灏一手捂住耳朵,一手拿出本子开始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到后来,他会恶狠狠地瞪着妈妈,一个字也不肯写。
但孩子真的是故意磨蹭吗?
据脑科学家的研究,孩子拖拉磨蹭,其实跟大脑发育有关。
孩子大脑的前部区域,也就是前额叶皮层,负责着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平衡风险和回报的作用,是大脑的领航员,也是理性决策者。
而大脑的这个区域其实在20岁前是发育不完全的。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很多时候,都很难做出理性的决策,做事也很容易分心和走神。
就像蒙台梭利所说: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如果一看到孩子稍微拖延就开始催,不仅会让孩子对父母养成依赖,还可能会激发逆反之心。
所以,我的建议是:
1. 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催促,不苛责,这点很重要。
2. 和孩子明确事情的界限感,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也自己承担后果,培养他的自主意识。
3. 要允许孩子“慢”,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和包容。
要知道,养孩子,就像牵着蜗牛在散步,慢下来,反而会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孩子顶嘴
其实是独立意识在发展
前几天,我去商场的时候,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幕:
一位父亲跟5岁的儿子说,一次只能买一个玩具。
孩子不满意,跟父母叉着腰争辩:
“为什么你们出门能买很多东西,我只能买一个?”
父亲横眉冷目:“哎呦,翅膀硬了,敢跟大人顶嘴了!”然后拎着小男孩的衣领就往家拽。
生活中,很多大人都会像这位父亲,直接用权威粗暴地回应孩子的顶嘴。
实际上,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思维发展都是不利的。
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孩子的成长有3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是2-5岁,也是自我意识萌芽期,他们会通过“不”、“才不是”等语言来表达抗议;
第二个叛逆期是7-9岁,他们开始有较强的独立意识,经常对外界的各种规则不满;
第三个叛逆期是12-17岁,他们正值青春期,对个体的独立、自由的追求更甚,讨厌一切束缚。
而顶嘴则是每个孩子叛逆期都会出现的典型行为,这恰恰说明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尊严正在觉醒。
敢于顶嘴的孩子,一般逻辑思维能力都不会差。
曾看过一个视频,父亲质问女儿为什么学习不如别人;
小女孩立刻回击:“因为我没有一个好爸爸”。
随后还冷静地展开分析了原因:
我就是比佳兴(被比较的同学)落后很多,在你心中我就是排在最后一名;
但别的小朋友都是有家长的努力和陪伴才能那么好,不像爸爸三心二意的;
更何况学习是一点点进步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会的。
不得不说真是有理有据,逻辑缜密。
弗吉尼亚大学曾跟踪调研过150个13岁的孩子,最终发现:
那些在家跟爸妈经常争论的小孩,更能轻松应对外界的意见分歧,更能冷静承受压力,职场上的表现也更优秀。
如果孩子一顶嘴,父母就发怒、反驳,其实就是在压抑孩子的思想,打压孩子的尊严。
所以,父母不妨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这可以让他发泄不满情绪,心理更健康,还能培养孩子的主观意识,锻炼表达能力,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允许孩子顶嘴,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网友 @我爱吃红烧肉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小的时候,妈妈怕我洗澡感冒,总是放很烫很烫的水。
那种热水当然不至于把人烫伤,但是对于皮肤娇嫩、大半个身体都要泡在水里的幼儿来说,那个水温确实很烫。
我不止一次跟妈妈抗议:“水太烫了。”
而我妈却始终无动于衷,每次都说:“我觉得一点也不烫啊,洗着洗着就凉了。”
终于有一次,我实在烫的不行,崩溃了,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妈懵了,连忙问我怎么了。
我哭着说:“洗澡水太烫了!”
我妈这才一边埋怨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一边给我兑凉水。
这让我想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人永远不懂孩子的世界?
有一个回答说得特别好:
因为大人从来没有真正蹲下身来。
是啊,你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又怎么能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理解孩子的感受呢?
你只有真正蹲下来,才会知道,那个上课经常走神,东张西望的孩子其实并不是贪玩,只不过是感统失调;
你只有真正蹲下来,才会知道,孩子跟你发脾气,不是不乖,而是想寻求你的帮助。
孩子的世界,真的没那么复杂。
如果父母愿意蹲下来,好好听听孩子的声音,很多教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善解人意的父母,在自省中走向成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