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评孩子注意这16个细节,否则后悔一生
(资料图片)
批评孩子,不是声调越高、语气越狠,效果就越好。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以爱为底色,用科学的方法,启发和引导孩子不断改变成长。
作者 | 土豆妈
又一起悲剧。
12月11日,江西抚州崇仁县16岁女孩在夜里走失。
家人焦虑万分,赶忙发布寻人启事,救援队也在第一时间展开了搜索。
可整整两天过去了,仍然毫无音讯。
直到14日,救援队在崇仁河里打捞出了一具女性遗体,经家属确认系失踪女孩。
到底是什么天大的事,让这个花季少女如此决绝,在寒冷的冬季里跳河身亡?
据了解,女孩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是班里的学霸,可是这一次考试她却退步了,爸妈忍不住说了她几句。
也就是这几句话,击溃了女孩的心理防线。
当天上完晚自习,她就离家出走了,之后再也没有回家。
让人痛心的是,这样的悲剧从来都不是个例。
我们亲眼见过多少孩子,在被父母“说了几句”之后,赌气赴死,走向绝境。
到底是孩子太脆弱,还是大人的教育出了错?
我们总以为,孩子小,打几下骂几声,都是为了他好。
却不知道, 大人一句无意的批评,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内伤。
今年5月,一位妈妈带着一双儿女出门。
路上,13岁的哥哥和妹妹因为一些小事吵了起来。
妈妈没问缘由,劈头盖脸批评了哥哥,愤怒之下语言有些过激。
然而,父母以为的再平常不过的几句话,却如千斤巨鼎般,压得这个13岁男孩喘不过气来。
在他心里,错的明明是妹妹,为什么母亲却总是不听解释、不分是非地说他。
男孩一气之下,冲到河边,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消防员想要救他,他却使出浑身力气挣脱,嘴里一遍又一遍地嘶吼着“别管我”“谁都别管我”。
好不容易被捞上岸了,面对母亲的关心,他开口第一句话是:“你不要讲话!啥都怪我......”
可想而知,这个男孩在过去,咽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委屈。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了,批不得、骂不得、更打不得。说一下就离家出走,骂几句就崩溃跳楼。
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是大人的批评,触碰了孩子的底线,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然后在日复一日中,把孩子推上了绝路。
著名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曾经指出—— “坏的力量比好强”,人类大脑天生更关注危险和消极的事物。
也因为如此,人们对于尖刻的批评记忆得更准确,反应也更快速、更深刻。
心智已经成熟的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身体、心理都还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都是日积月累的,像个气球一样,撑不了,就爆了。”
那些看似鲁莽冲动的悲剧,往往都是无数次委屈、伤害累积的结果。
四川曾有个14岁孩子,那天下午,他在厨房熬油,一不小心把油熬糊了。
父亲又吼又骂,口不择言,一怒之下还扇了男孩好几耳光。
男孩当着父亲的面开始收拾衣服,父亲没有服软,反而提高音量继续刺激儿子:
“你出去了就别回来了!”
男孩负气出走,他还在日记本里一字一句地写下了自己的绝望:
我总共被我爸骂了4次,我不想顶嘴,因为他总是我老汉(爸爸的意思)。
他从来不会像对平常孩子对我,在他那儿,永远在理,我不会还嘴,我去阳台角落里哭了,我不会让别人看见我脆弱的一面。
父亲打压、辱骂越来越多,他声泪俱下开始控诉:
我是有错,但纠正的方法不是骂!
我是人,我有尊严,不是畜生!
你,尊重过我的感受吗?会不会换位思考,总是这样,我会控制不住地去恨你,懂吗?
我是你的儿子,不是一个任你玩弄的玩具!
字字诛心。
父亲从来没想过,他自以为“为孩子好”的那些话,却如利刃般一次又一次刺痛孩子的心。
很多父母,批评孩子就是发脾气、甩脸色、放狠话,句句带着讥讽、挖苦和打击,早就脱离了错误本身。
蔡永康曾说:
“批评的目的在于打动对方,使得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贬低对方。”
真正的批评,是一种反馈,是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回应。
可许多父母,却把它当成了羞辱和攻击孩子的手段。
“你是猪啊?”
“你怎么这么笨?”
“你不如死了算了!”
这样的批评,不是教育,也教不会孩子是非曲直,只会酿成悲剧。
怎么批评孩子,才能既不伤害孩子,又能让孩子改正错误?
教育家陶行知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陶行知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时,正巧碰到了一个男同学在用泥块砸别人。
他立马上前制止,并且命令男同学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一趟。
当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男同学已经早早在等着了。陶行知没有训他,反而给他递了一颗糖: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而我却迟到了。”
男同学满脸诧异,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二颗糖:
“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同学瞪大了眼睛,十分不解。这时陶行知接着掏出了第三颗糖: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这说明你很正直很善良,还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值得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此时,男同学已经羞愧难当,后悔不已,他哭着说:
“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知道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
听到这些,陶行知笑了,随即掏出了第4颗糖:
“因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颗糖。”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点醒了很多不懂批评的家长,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没有疾言厉色的咒骂,反而是在关爱、宽容、肯定中循循善诱,唤醒了孩子的良知,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有了自省和改进的力量。
好的批评大抵如此,其实很多时候,微笑比打骂更有力量,赏识比贬低更有效果。
人民日报曾经指出,批评教育并不是劈头盖脸骂一顿那么简单。
错误的批评不仅不能让孩子进步,反而会使其自卑或叛逆。
批评孩子,注意这16个小细节,才能让孩子改错、进步、不逆反。
著名教育专家黑幼龙先生的二儿子黑立国,是加州大学的医学博士,后来在美国一家医院担任副院长。
可他小时候,也是个淘气包,成绩不好、逃学、偷东西,干过不少调皮捣蛋的坏事。
黑立国说,每当自己犯了错或者闯了祸,父母会批评他、惩罚他,但是也会清楚地让他知道,错的是我的行为,而不是我这个人。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过:
“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孩子接受批评、对抗挫折的能力,愿意去改变的欲望,其实跟他得到过多少爱相关。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咄咄逼人、伤害自己的父母。
他们想要的,是一个会关起门来教育孩子的父母;
是当自己犯错时,在批评里夹杂着欣赏和赞美的父母;
是当自己无措时,能为他指明方向、牵着他的手一起努力的父母;
是无论发生什么,都百分百爱他的父母。
所以,千万别再一边摧毁孩子,一边苛责孩子了。
我们,应该成为孩子的退路,而不是逼着孩子走向末路。
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