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学的逻辑必须基于学习的逻辑
学习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驱动性因素,如动机、情绪、任务、流程与管理等;也包含了支持性因素,如学习资源、学习支架、学习伙伴等;还有引领性因素,如学习目标、高阶思维、表现性评价等;以及贯穿始终的过程性因素,如学生的自主、持续的探索,师生交往互动的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因为学习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在推动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追问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到底该怎么学?
首先是为什么学?我们所有的学习目标,都是为能够运用知识、创新知识而学习,为具备社会生存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而学习,也为具备社会价值而学习。
因此,学习的内容,无外乎包含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21世纪核心素养。
关于怎么学,大家越来越有一种共识——做中得学,知行合一,真正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和情景当中,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认知,加深对学习的理解,获得学习的素养。
当下的中国教育问题主要不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而是学习方式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是较多解答习题的学习,较少解决问题的学习,较多分科割裂的知识记忆,较少学科联系的综合运用。
所以,如何促使知识传递的学习向主题探究的学习转变,促进获得确定性知识的学习转向开放、协同、探索的发现学习,这是我们基础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02
新课程教学是基于素养导向的学习逻辑
记得在《福尔摩斯的探案集》当中,福尔摩斯对华生说:“你在此,但你没有感知;你似乎在听,但倾听并没有发生;你似乎在看,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观察。”我们的教育怎么样去回应这样一些问题呢?
这次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就对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课程教学一定要基于素养导向的学习逻辑。2022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有五个基本原则,它怎么体现素养导向的学习逻辑?第一,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第二,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第三,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第四,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第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在这样的原则的指导之下,课程内容有三个很重要的立场。
首先,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决定课程的内容;
其次,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深度关联;
最后,实现课程内容的统整及结构化,加强综合课程建设。比如,强调以主题、项目、任务为单位去组织课程内容;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明确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的主题学习。
与之相应的教学实施,首先强调学科实践要在真实的情景当中,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其次要大力推进综合学习,强调用大单元教学、主题化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来组织推动学习活动;最后要落实因材施教,通过开展差异化教学,进行个别化指导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03
新课程教学改革聚焦学习方式变革
不难发现,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育人方式的深层次的转型。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突破的难点。我现在来给大家捋一捋。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定要通过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来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一定要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真正意义上的落地。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书中学、用中学、做中学和创中学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起来,着眼学习,倡导真实情境当中的问题解决,通过综合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方式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通过学科实践和跨学科的教学,来实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关注知识的深度关联,发展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涵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这样一闭环当中,育人方式的变革是关节点,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着力点,学科实践和跨学科教学是改革的抓手。
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育人方式深层次转型的流程闭环
我举两个例子,看看学科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它们有哪些基本的立场和共同的指向。
在语文学科实践当中,有人设计了“整理家族历史”的活动,孩子们深度参与四个前后相连的活动,首先是寻根采风,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其次是边读边写,学生要去查阅资料,去采访,去记录,整理笔记,阅读九篇参考文章。随后,对如何写家族小史进行思考归纳,自己写家族小史,边写边改。最后,完成写作,在家庭、小组和班级进行交流和分享。
语文学科实践活动:整理家族历史
整个过程,是一个地道的语文学习,体现了听、说、读、写技能的提升,同时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协作、交流、分享、信息素养、审美,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会在其中得以实现。
因此,它是基于学科的多学科协同的实践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跨学科主题学习。
上海教研室的徐淀芳主任曾经做过一张图,跨学科主题学习包含了四个前后相连的环节。
徐淀芳主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示意图
第一个环节是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包括确定内容的范畴,注重关联,明晰能力和方法,注重迁移,凝练育人的价值,确立学习的目标。
第二个环节是主题学习的信息获取,包含网络资源、场馆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多渠道的获得。
第三个环节是主题学习的信息加工环节,要着眼建立内容联结,着眼手脑并用的创造,着眼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当中亲历,在亲历当中加深对学习的理解,产出学习的成果。
最后一个环节,是主题学习的结果输出,包括了多种符号、多种表现形式和多元主体。
这样一个跨学科学习的示意图,它体现的是学科之间的融通,学习方式的做中学、创中学、用中学。
无论是学科实践活动还是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取向——整合取向。它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整合、儿童经验的整合以及社会生活的整合。它对传统教学当中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割裂、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割裂、知识和儿童经验的割裂有针对性纠偏。
04
展望课程教学的未来图景
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改革事业中,我们展望一下未来教师对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应该具备的视野。
第一,教师要更完整地去理解课程,课程不仅包含着“课”,也强调“程”的意义和价值。过程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它的程序、规程、流程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是通过亲历、反思、总结、力行,加深对学习的认知,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从结果思维变为过程思维,从认知的逻辑逐渐走向做事的逻辑。
第二,教师要重新审视“课堂”的概念。课堂一定不是个封闭的时空,它的基本内涵是学习及其支持系统,包含学习场所、学习流程、学习规则、学习资源和学习组织等。课堂是无边界的、泛在的、体现了互动协作的活动场域,它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第三,教师要更全面的去理解学习的形态及其价值。教师要去了解接受学习、应用学习、实践学习、项目学习、综合学习、设计学习和表现学习不一样的地方,也去理解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口和效用的实现。也要求教师更多地学习理论和教育基本理论的滋养,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及其价值。
当我们在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发现学习和社会学习的理论浸染当中,就能从知道分子变成智识分子,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就会进一步地确认在复杂适应的系统当中,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当中,学生学习为什么要从储备性的学习走向应用性的学习,就能更深刻地去理解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未来的课程教学一定会更多地聚焦PBL,推动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学习。
原因在于:
1)PBL是推动学生开展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方式。在PBL当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建立联系、深度卷入和个性化表达,实现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的深度融通。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调控性也得到充分发展。
2)PBL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开展学科实践和跨学科教学的能力。经过20多年的课程改革,老师们接受了很多新鲜的概念,比如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问题解决、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老师们在这样一种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重心强调的这种相互交错的概念当中,常常会迷失方向。如果我们仅仅是用概念轰炸的方式去推动教室的教学改革,是很成问题的,我们需要用化繁为简的方式去促进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而PBL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通过教师设计实施PBL的项目,他会更好地去理解课程内容的关联与统整,去理解什么叫问题解决能力,去理解什么叫做中学、创中学和用中学,他也会更加深切地去理解无论是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还是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质上都是强调问题的驱动性、育人的综合性以及参与的开放性和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教师们最畏怯的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其实可以通过PBL这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教师对学生PBL的指导来实现能力提升。我坚信项目化学习将成为学校生活的常态。这就意味着PBL的学习将涵盖全部师生、全部学科、全部课型和全部学段。
第五,未来的课程教学一定会更加聚焦培养自我导向的学习者,让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发展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关于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有很多种表达,所有自我导向的学习者都有这样一些特征:能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明确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学习需求;能够尝试建立对自己有效的学习模式;能够为自己设置一定范围内的学习目标;能够确定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源;能够合理的评价自己的学业成就;充满好奇,永不满足;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行为负责;能够把学习经历变成愉快的经历;能够拥抱错误,善于回顾,具有自尊和认知上的韧性。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目标,但无论怎么说,人生而为人,“自我反思、自我定义、自我筹划和行动”的学习意志天生就有,如同肌肉,与天俱来。它唯一需要的是通过运用来拓展范围,激发潜能。作为教育者,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成为陪伴学生、锻炼学习意志的人,最终发展他们成为自由心智的智识分子。
作者 | 李大圣(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来源| 文章据作者在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主题演讲整理
图源| 本文插图由宁夏银川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友情提供
责编 | 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