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的学生用墨斗体验点动成线,用椭圆规浪漫地认识椭圆,用日晷、滴漏认识时间,用激光测距仪、测距测亩轮、手机软件、测绳、直尺甚至身体去认识长度。
可以看到,在学生学习长度的过程中,浓缩融合了人类的整个测量史,了解了测量的演进和文化,所依靠的就是这几种学具,而在我们学校的全景数学体验馆中,万物皆可为学具,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老师。
突破传统学具认识和使用的天花板
(相关资料图)
我们努力让每个知识点都可体验、可操作、可躬行、可六觉,突破“颈上数学”的窘境,真正实现了具身地学、全身心地学。当学生使用完这么多的学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涵养好了学生各方面的动手能力和行动的素养。
这根纸条是每一届学生一开学都会“动一动”的学具,它的背后是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突破,是创编的1-6年级的非传统数学。
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把纸的两端接起来,形成一个圈,大家都折成了一个圈。接着,我启发学生,就像纸圈一样,可以正着接也可以反着接,所以凡事都可以正着做一做,反着做一做,正着想一想,反着想一想,很多事一旦反过来做,反过来想,可能就有不一样的结果和发现。就像这个纸圈,正着接的圈剪开是两个圈,反着接的圈剪开竟成了一个圈,孩子们在倍感震撼和惊奇的同时,也启迪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学具的演示,我告诉大家,很多事情,不能只顾着急着做,要适时地暂停下来,从头回顾、记录、反思实验的过程,总结下经验再继续。例如数学的猜想,先实验再记录,然后从头观察找到规律,最后按规律去猜想。我们启蒙了孩子追问、联想、猜想的意识,还在无形之中给孩子们讲述了非欧几何的内容,让他们认识了空间图形,更看见了数学的另外一张面孔,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超越了数学涵养,乃至以后生活、工作都不可或缺的通用素养。
这正是我们一直主张和践行的数学教育,一定不止于数学。教师每一节课都应去思考,除了数学,还可以让孩子获得哪些可迁移的,超越数学的通用素养,实现学生超越学科的成长?
打破"视听学、纸上学、学纸上"的
天花板
我们提倡数学教育的“生活实验”是指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生活本来的样子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去做真实的事儿,真实地经历生活的实际,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获得真实生活能力和生活经验,真的能做成事儿,并自然地习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必备的核心素养!我以南京赫贤学校学生刚刚做过的“我来分饼”和“我定柜位”两个典型的“生活实验”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实施及反思。
我来分饼——浪漫认识分数的“生活实验”的设计与实施7个一样的 饼平均分给8个人,你会怎么分呢?
我调查过20多位老师(其中,小学数学特级教师2人,中学特级教师兼校长1人)、3位国家教育媒体记者、2位我们学校打扫卫生的阿姨、还有我一位徒弟的妈妈(居家主妇)。打扫卫生的阿姨、家庭主妇给的分配方案完全不同,而老师给出的大都是如下两种分配方案:一是把每个饼平均分成8等份,一共分成了56等份,每个人取其中7份;二是8个摞在一起,平均切成8等分,8个饼摞在一起,接近20厘米厚,用刀平均分成8份根本不现实。
调查完后,我回到班里,组织二年级两个班的孩子分别进行了生活实验。之所以称之为生活实验,而不是教学,因为,我们是真的拿了真的饼,真的给孩子,让孩子们真实操作,自己去分、取到属于自己的饼。它就是活生生的真实生活,做真真切切的事儿。
此时,二年级的孩子刚刚学习完表内乘法,还没学过除法。我把孩子每8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操作台。每个操作台上有一个大菜板,一把刀,7个白面饼,10余副卫生手套。一开始,先明确他们要做的事儿:张老师老家在山东,给你们带来一些山东面饼,但因饼的数量有限,张老师一合计,你们每组分7个饼刚好够分。现在你们要想办法把7个饼平均分给小组里的8个人,分配好后,可以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
要做的事儿明确后,我就在旁边欣赏、激励、提醒注意用刀安全和卫生,至于怎么分, 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研究。经过尝试、分析和讨论,5组孩子一共给出了以下四种分饼方案。
第1种:每个饼平均分成8份,每人分得7小块。
第2种:把其中6个饼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24大块,剩下的一个平均分成8小块,每人分得3大块和1小块。
第3种:把其中4个饼平均分成2份,一共分8大块,剩下的3个都平均分成8小块,一共分成24小块,每人分得1大块和3小块。
第4种:把其中4个饼平均分成2份,一共分8大块,把其中2个饼都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8中块,剩下的1个平均分成8小块,每人分得1大块、1中块和1小块。
在分法的分享交流中,最后孩子们一致选择最后一种分法。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分法又省事(切的刀数少)、切掉的渣最少、块数也最少、拿到手的饼更整、更方便、看着也更舒服……
南京赫贤学校的学生在分饼
原来,学校打扫卫生的阿姨和我徒弟妈妈(家庭主妇)的分法,就是二年级孩子发现并最终选择的分饼方案:先分4个,每人1/2个;再分2个,每人1/4个,最后一个8等分,每人1/8个。
还没学除法的二年级孩子、打扫卫生的阿姨和家庭主妇竟然给出了比老师们更合理、更生活、更现实的分法。这种最生活的分法其实就是7/8=1/2+1/4+1/8,这正是印度分数都写成分子是1的分数之和的根源和依据。
后来,我把二年级的分法转达给了我前期调查的数学老师们,那位参与调查的初中数学特级校长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变成2年级了,知识越多似乎越笨了。”徒弟的妈妈也对徒弟感叹到:“哎,到底不是做事的人,想的都是数学方法。”
原来,数学真的不等于生活,做题真的不等于做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根本不等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我们数学教育所有课程和教学都应该更多地指向生活、指向了做事、指向了真题解决。
我定柜位——行列和数对“生活实验”的设计与实施针对行列和数对的学习,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
(1)让孩子自己扎气球,记住自己扎破的气球的列与行,并用数对记录(就是自己的幸运奖位置);
(2)根据自己记录的数对,在大橱子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取出自己幸运奖品;
(3)学生角色扮演:新上岗的司药,为自己编制抓药的索引。
一开始,学生做的索引是数对+药名,如:(1,1)地肤子 ,(1,2)茯苓 ,(1,3)冬瓜子……在模拟实际找药时,发现这样编根本不能用,还不如直接找呢,这就是典型的数学都会,用的也对,就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经过讨论,学生们决定改用药材首字首字母+数对的方式作为索引,再操作时他们发现数对起作用了。
而面对首字首字母相同的药材,学生们又发明了首字首字母+次字首字母+数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这样的现实和问题:有的药店的药柜,每个抽屉左、右两边装着不同药。学生针对此种情况,又发明了“字母+数对+◐或◑”的索引……
如此这般,学生在类似的“数学教育系统进阶的生活实验”中,凡事总能多想一点,多看一段,更进一步,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后续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逐步地、进阶地走向全面、完整、扎实、深刻、灵活、创新……我们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生活实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而是动真格的——是“做真事、真做事”的行动,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过美好的数学生活,做美好、真实的事儿,而且在学会做事儿的同时自然地就学会了相应的知识,毓养了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一如杜威所言:教育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结果他们自然地就学到了东西。
其实不仅仅是数学,其他各科亦如此。如果学校课程和教学更多地“生活实验化”(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实经历,获得实际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打破“视听学、纸上学、学纸上;会做题,不会做事,会解决数学题,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的学习困局和怪圈。
比如,我们在操场奔跑中研究“速度”,在马路上走出“里和千米”,瓶瓶罐罐中品尝出“分数和倍”的味道,在承包的菜地里解决“垄数、肥料、种子、覆膜”等真题,在餐厅里完成最受欢迎美食的统计,在公园里断“方向与位置”,在校园里解决真实的周长和面积,在间隔遍布的中庭和马路边解决植树问题等。原来课堂完全可以有另一种样子,可以有第2空间,第3空间……第n空间。
南京赫贤学校的学生在菜地里解决真实问题
我们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学材,胸怀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本身就是最接地气的方式,好的习惯,高的境界和素养。
我们还挖空心思,千方百计打破数学学习情感和心理的天花板,更多地创生各种计算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玩加法器,玩数学飞行棋……
南京赫贤学校的学生通过“加·乘五子棋”进行学习
大家可能会说,那他玩几次不就腻了吗?是啊,教师打心底就得悦纳一个现实,小孩子就是爱变的,所以我们要先于孩子做出改变,以万变应万变。不断开发各种数学学具、游戏,让学生热血沸腾,乐此不疲,玩得开心,玩得快乐!
我们深知,兴趣、好奇心、热爱、信心,这些健康的情感和心理是学习,也是做好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基础和根本。回到主题,老师还需要捅破什么天花板呢?我们认为,不单单是老师要捅破天花板,更重要的是,我们用心、用爱和信仰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不断地捅破各种天花板,让孩子自己看见更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世界,看见更远的山。
作者 | 张宏伟(特级教师,北京全景式数学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赫贤学校学术总监)
来源| 文章据作者在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主题演讲整理
责编 | 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