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决定做什么任务,谁来做这些任务,任务如何分组,谁向谁报告,在哪里决策……其背后就是组织结构在支撑。而在基础教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正在进行的背景下,一成不变的 学校组织结构显然难以持续适应现实的要求, 学校管理者们必须思考“怎样选择并构建一个适合的组织结构”,因为这是发展的基础与根本。
接下来,就以本人办学实践为例,谈谈我是如何选择的,并自我剖析我为什么如此选择,以及选择并实施之后的反思。
【资料图】
案例背景
我是谁?我是无锡市新吴区幸福外国语小学的创校校长。在教育领域从业二十多年,是一名数学教师,做过近十年校长、四年教育局副局长,也兼任过一年的乡镇副镇长。三年前从家乡合肥来到无锡,创办了这一所民办国际化学校。
我从哪里来?十年前,我对学校组织结构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并在原任职的学校进行过组织结构变革的实践研究。2015年,发表《“协商管理”:实现学校治理的路径探索》,初步形成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形式;2016年,所发表的《“课程整合”及其触发之学校管理变革》一文中,也重点阐述了当初的学校组织重构的案例。2017年,与北师大张东娇教授合作撰写的一万余字的案例《一项学校组织变革的行动研究》,入选了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
我要到哪里去?以学校组织结构变革为核心,探索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并结合课程改革、教学改进、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尝试系统建构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校本案例的同时,真正办好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Q1
挑战是什么?
常有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我的理解是,一位好校长,可以组建并领导一个好的教职工团队,进而建立一个好的运营机制、形成一种好的学校文化,那就能够办好一所学校。
所以, 组建一个优秀的教职工团队,是我创校以来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我给自己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我深知,要想完成这个KPI,首要的任务、也是最大的挑战,就是思考、研究并确定:学校采用什么组织结构?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首要任务呢?
第一,“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人员需求”,如果不能确定组织结构,就无法制定系统的人力计划、无法展开人员招聘;
第二,“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组织特性”,学校组织结构的类型,决定着学校的管理机制、运营流程,“安排和设计员工的工作”的组织职能,也取决于组织结构;
第三,“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办学方向”,组织结构是办学的底层逻辑,影响着组织文化的构建,也决定着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
Q2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挑战?
其一,没有现成经验。我要创办的是一所民办学校,过去公立学校的管理经验,不一定适用。在公办学校,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学校建设等都由政府支持,学校虽然自主权有限,但保障性很强。而民办学校,却必须要考虑独立运营,除教育质量外,人员、财务、后勤、招生等,总体上要自主负责、统筹兼顾。也就意味着有许多新的组织职能,是我过去未曾涉猎并深入研究过的。
其二,直面许多两难。结构决定着人员数量,而员工人数与学校现实的财务计划之间,永远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有时组织臃肿、人力冗余,也会带来更大的组织灾难;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面对的是不太相同的工作重点,一成不变的组织结构,显然难以持续适应现实的要求;理想办学目标与现实社会需求之间的两难选择,也同样倒逼着学校组织结构的自适应性灵活设计。
其三,进行思想实验。这是一所新建学校,既要谋划满员时的组织结构,又要分阶段去思考和实施每一年的人力计划和组织运行。我需要构想每一年学校的实际规模、运营重点、管理机制等,进而在大脑中建立若干个不同时期的学校模型,从而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这无疑就是一个学校管理者的思想实验。
Q3
如何完成这个挑战的?
第一步,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
组织结构决定着学校发展方向,其实反过来亦然,二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不同的办学理念,也对组织结构类型的选择,起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做学校组织结构设计之前,校长要先进行学校办学理念的研究、设计与确立。
校长需要思考: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分别是什么?也就是说,我首先要想清楚三个问题:为何办这所学校、办怎样的学校和如何办好这所学校。这时,我又再次追问自己:我心中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写下如下的教育信条来回答:教育应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根本;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生活即教育,应当让世界走进学校;社会即学校,应当让学生走向世界;今日教育即未来之生活、今日学校即未来之社会;学校应当因材施教,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应是儿童世界,健康生长是儿童的基本权利;教师应是真正的学习者,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教师、学生和家长应当成为学习共同体;我们不会因挫折、挑战而怀疑和动摇自己的教育信条。
明晰了教育信条,坚定了教育信念。之后,我决定将“博喻”作为学校的使命,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学校愿景为“博喻书院”,目标是把学校建成为儿童世界、学习中心和未来书院。为了能够达成这个办学目标,学校的核心价值确定为“共进”,这也是学校的校训。希望未来全体成员可以携手进取,完成创校的使命。
第二步,明确组织设计的原则。
可以说,办学理念也是学校要秉持的教育哲学。如果要让我再将上述的办学理念再进行提炼概括,我想就是一句话:“让人成为人”。这既是对我教育理念的总体概括,也是我们学校组织结构类型选择的重要标准。为了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成长,成为学校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那么,如何看待组织结构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呢?历数管理理论研究的历史,“人性假设”始终是不同管理流派的核心问题,也是组织结构类型选择的底层逻辑所在。
“经济人假设”逃不脱“人是工具”的历史局限;而 “社会人假设”则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在研究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员工的满意度; “自我实现人假设”建立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之上,强调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四种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上,最终会到达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这非常符合教育者的崇高目标; 而在 “复杂人假设”的提出者沙因看来,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行为,以更加灵活多变的组织结构来与之相适应; “学习人假设”源于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如果学校要实现学习型组织的目标,那么在做组织结构设计时,就必须要充分予以重视并实践这一人性假设。
回到学校组织的现场,“人”有哪些呢?我认为,在校长眼里,应以“教师为主体”,组织结构设计要在遵循“复杂人假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学习人假设”的功能需求;在教师心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结构要力求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包括教与学的全流程),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创造更友善的环境、构建更美好的生态;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要强调“提升家长满意度”,以“学习人假设”为重点,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辅之以“社会人假设”,重视家长们自育的非正式群体建设,也是实现开放民主办学的一种策略,学校组织结构要将家长(以家委会为代表)作为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纳入其中。
第三步,规划组织结构的框架。
依据办学理念和设计原则,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在学校组织结构中的需求,我首先把学校组织结构分解为决策、职能、业务、研发和服务五部分,每部分设立不同的机构,对应不同的组织管理需求。这些机构相互之间通过指挥链和流程设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了学校总体的组织结构框架模型。
其一,决策由理事会、教职工大会(工会)、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家校共进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共同行使。其中,理事会和教职工大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审议和批准学校的运营计划(包括学校的招生、人力和财务计划等)和重要管理制度,同时决定学校重大项目的审议和批准。同时,家校共进委员会和少代会是重要的决策协商机构,借助这两个机构,在制定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决策实施过程中起到监督作用,决策实施之后以家长的满意度和学生发展质量作为最重要评估要素。而校务会委员会是决策的实施机构,执行理事会和教职工大会的决策,负责日常学校的运营,对学校的发展负具体责任。这五个委员会相互制衡,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其二,职能组织是学校两个独立的“事业部”,对应学校两个“校中校”日常的运营和管理。这两个事业部分别指的是两个学部:乐群学部、博习学部,包括低年级段(乐群学部)的House(6个)和高年级段(博习学部)的年级组(3个),分别在两位学部主任的独立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学部的日常管理。
乐群学部每个House有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级组成,形成6个小型的班组群。每个班组群里,有3位班主任(在班级办公)和6名导师,以及三个班级90名学生。约100名师生的House班组群里,师生共同生活,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博习学部实施全员导师制和走班教学,每名老师担任约15位学生的导师,形成更小型的师生群体,以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
业务和研发组织指的是课程中心和图书馆,一是学科教研组,在课程中心的指导下,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负责学校课程建构与实施、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二是学校图书馆,负责具体研究和落实“学校即图书馆”的理念,营造学校阅读文化、研发学校图书馆课程并实施,同时以图书馆为重要学习资源,支援学科教师的教学,负责学校跨学科学习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服务组织包括服务中心和后勤中心。服务中心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务管理、招生宣传、信息管理、家校联系等具体工作,同时也是学校各管理部门的“粘合剂”和“催化剂”,承担着重要的服务与支援的功能。
后勤中心负责学校的财务、人事、总务和采购工作,是学校重要的保障部门,协同服务中心,为全体师生、家长的生活、学习、交往需求,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保障。
其三,促进成立非正式组织。“善喻书院”为非正式学术组织,支持和推进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和青蓝工程,以经费支援和非行政化的方式,促进教师间的学术交往和研讨。“Thursday Club”以体育、艺术为载体,创造更多教师间、家长间的非正式交往,构建美好的校园生活。同时以家长学校为平台,建立更多的家校共育平台,促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小群体的非正式交往,提升全体成员个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四步,制定结构的更新计划。
1. 直线型+变形虫结构
筹建初期,成员较少而事务繁多,所以采用的是直线型组织结构,即由校长直接领导所有成员,其特点是组织小型、反应快速。与此同时也采用变形虫结构,根据筹建初期的阶段性特点,因项目任务的不同,聚合相应的成员,形成若干各小型的team,如发布会策划组、教师培训组、招生宣讲组、家具采购组等,人员多有交叉,项目结束即解散,人员再集合到新的项目组中。
2. 职能型
筹建后期,学校即将开学,学校也陆续招聘了多位管理专业人员,教职工大约二十余位。此时,学校许多工作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来推进,所以图书馆、服务中心、后勤中心、课程中心等研发、业务和服务组织相继成立,形成了职能型组织结构。
3. 矩阵型
开学前夕,首年度教师全部入职。学校除成立了文科、理科、综合三个大的教研组以外,职能组织以大年级组为基本形成逐渐形成,负责学校开学前后的日常管理。就此,业务和职能组织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矩阵型结构。
4. 事业部型
开学后,为强化“学生中心”的理念,正式宣布成立乐群学部,由学部主任统筹常规管理,其他部门予以支援、服务与保障。在此过程中,逐渐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将传统学校的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的工作职能进行结构,并重新建构形成了全新的学校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5. 矩阵+事业部型+委员会制
开学一年以来,陆续完善了理事会和教职工大会的机制,成立了少先大队和家校共进委员会(包括校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以及家委会领导下的膳食委员会、校车委员会和安全委员会等,初步构建成为一种复合型的新型组织结构。
Q4
有什么新挑战?
随着学校新组织结构的建构,虽然初步完成了先期的挑战,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的挑战。如:
① 部门间协作。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后,虽然对于职责内的工作推进效率高,但涉及需要跨部门协作时,依然存在部门间壁垒森严、自建“护城河”的现象。虽然经过沟通与协调后有所缓解,但并未形成有效机制,进而对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有所制约;
② 指挥链交叉。在学校这个特殊的育人组织里,行政人员少,许多管理工作都是由教师兼任,研发、服务、业务组织与职能组织的人员大多交叉,纵向与横向指挥链形成的矩阵型结构,虽然可以有效节约人力资源,但也容易造成组织成员之间指挥链不清晰,导致管理流程难以有效落实;
③ 满意度降低。在推进组织结构建立,高效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同时,工作完成的绩效越来越受到所有部门管理者但高度重视。于是,重视事、忽视人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所有成员都不自觉地卷进了一个“黑洞”,深陷绩效的泥潭而无法自拔,甚至于产生许多消极情绪。管理者和所有成员的满意度逐渐降低,获得感、价值感、幸福感等亟待提升。
如何解决在推进组织结构变革中产生的新问题呢?未来计划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① 制度改进。有人说,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不要用制度解决,但也并不意味这,结构可以替代制度的作用与功能。学校在选择了适合的组织结构后,就要通过完善制度来弥合结构之间的缝隙,催化组织之间的“反应”,提升整体管理的效能。学校制完善度大多指向“任务如何分组、谁向谁报告、在哪里决策、如何决策”,要进行一系列流程再造,并制定更加明确的任务清单,以相对标准化的要求,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② 项目管理。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中,继续融入变形虫结构。在需要协作的重要工作中,成立周期性项目组,以灵活多变、小型快速的临时team,来重点解决部门之间难以协作的问题。同时,计划引进OKR工作法,引导组织成员在目标指引下协作共进。
③ 价值回归。以“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学习人假设”为基本逻辑,在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引导管理者关注自身与其他成员的感受,将“为了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成长”的理念贯穿在管理的全流程中。与此同时,制定并实施指向人的发展的考核制度,着力以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在追求高绩效的同时,通过多种非正式团队的建设,努力提升全体成员的满意度。
Q5
我有什么新认知?
通过三年多以来的创校经历,以及建设学校新组织结构的过程,我主要有以下两点新的认知:
其一,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组织结构。
可以说,不同的组织结构,都有其相应的优势和缺陷。组织结构因学校规模不同、不同时期的目标、成员的不同特点等,要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直线型组织灵活快速的特点,比较适合小规模学校,但因其过于集权,决策风险比较大。
职能型组织强调专业分工,对学校决策和管理具有很好的参谋功能,便于提升管理效能。但因其明确的职责分工,有时难以形成合作共进的机制。
矩阵型结构有助于管理和业务的双重功能的实现,但也因其指挥链交叉,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员工工作负担过重。
事业部型组织便以推进管理重心降低,更好实现扁平化管理,但也容易形成臃肿的管理机构,呈现人浮于事的组织状态。
变形虫结构能够推进成员的协作,但因其周期性、灵活性的自身特性,难以成为日常学校管理的正式组织。
管理者需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复合的组织结构,并且可以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定期更新学校组织结构,在总体稳定的情况下,探索最适合本校每一阶段适合的组织结构。
其二,变与不变:授权赋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明确一点:授权他人,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关键。管理者的能力毕竟有限、时间更有限,绝不可能一个人能完成所有工作。事实上,即使管理者认为比任何一个向你汇报工作的人做得更好,(包括校长和学校所有的管理者)也必须减少控制,分配给他人职权和职责以完成工作。
管理者的授权应该包括:
阐明任务、规定员工的自主权限、让员工参与、告知他人授权的结果、建立反馈控制机制、识别关键性绩效里程碑和成就。
与此同时,管理者要始终谨记,组织结构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机制,而不要成为限制人成长的工具。授权的同时,管理者要充分赋能所有成员,在具体工作推进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学习力的提升,在协调与指导中,让所有成员成事中成人。
作者 | 陈罡(无锡市新吴区幸福外国语小学校长)
来源| 文章据作者在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主题演讲整理
责编 | 芋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