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老师们的日常动作。青年教师如何备好一节课?上了多年的老课,又如何备出新意?1月13日15:00,蒲公英教育智库视频号直播间为您解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的青年,带着电脑来,这里修修,那里改改,很快就完成了设计初稿。成本很低,因此收益也不高。 想起自己年轻时,找老教师备课,非常辛苦。没有电脑,每一次试教,40分钟的教学实录都是手写,每一次的修改后,都要重抄。所以,一课备完,产出十万字的手稿真不是神话。也正因此才练出了硬功夫。
在我看来,当下很多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三个坎,必须予以正视与回避:
第一:入课太慢
这是流行病。似乎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要让人觉得自然而然,妙趣天成,因此,在入课时,青年喜欢采用各种方式:放电影、看图片、猜谜语、读诗歌、听音乐、话聊斋……花样繁多,打的是“花式组合拳”。有时候过了三五分钟了,还不知道要做什么。而后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抛出话题。此时再一想,之前的各种花架子,皆可删去。别的不说,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得不偿失。
也有不少青年在这个问题上很不服气:你看,那么多老师的公开课,上了那么长时间,入课时耗费的时间也很多,怎么“州官放火”就可以,“百姓点灯”就不行?我呵呵一笑,劝告说:等你成为名优教师时,上课你说了算。如今的“四十分钟大魔咒”,即是约束,也是一种执教与设计的艺术。要知道,名优教师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四十分钟对其的制约,逃不掉。
第二,推进太平
这是致命伤。一整节课上下来,顺如流水,平如嚼蜡。确实,设计求稳,确保顺利也是要义,但教学没有层次,没有递进,即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表现。
具体说,推进太平,基本上陷入三个坑中的一个:从头讲,逐段讲,重复讲。一篇课文有几段,就从开头第一段讲起,每段都讲;一个学期不管几节课,凡是遇到要讲的内容,都讲一遍,生怕学生不会。例如,凡是遇到比喻句,就问一次: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回答后不放心,继续问:你在说说,这句话是用什么比喻什么?什么都不放过,上课像念经,教师自己就快成为“小和尚”,因为讲这些很轻松,不费力。
其实,有效教学,就应该做到层层推进,举一反三,而不是事无巨细,一一挂念。
例如执教统编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商量》,原本推进式教学就应该对于商量的方式、策略、话术等有所计划,不断推进,不断提升商量的难度,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情境下的商量,在实战中解决问题。
而平推式的教学,商量只不过是根据教材要求,“换话题”“换对象”而已。第一,和值日生同伴商量,让自己先走一步,回家过生日;第二,和同伴商量,借书延迟归还;第三,和爸爸商量,让自己先看动画片。商量了一节课,商量的本事一点都没涨,一律是“我对你说,你答应我”。
第三,要点太多
这就有点绝症的意思了。要点多,又奉行从头教到尾,生怕遗漏。字、词、句、段、篇,事无巨细,逐一灌输,教学没有设计,就没有重点,没有目标达成的可能。我们也承认,这是青年在教学设计上的必经阶段,但应该尽快清醒,尽快度过。
设计,就是根据教学的意图,合理组合教学内容,借助教学方法,抵达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计划、策略、方法的总称。一节课,教学的目标绝对不是“一生所需的语文”,必定是“一点的语文要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板块,这就是设计该做的事。该做的没做,教学就彻底崩溃了。
要点繁多,为什么是绝症呢?因为其至少导致三个结果:
其一,课,碎了,散了。一节课,这里讲,那里讲,老师讲的很辛苦,但不成系统,学生装不下这么多零敲碎打的知识点,讲了也白讲;
其二,人,忙了,乱了。老师并非万能机器人,也有工作极限。这里讲,那里讲,讲得辛苦,但每处都只能蜻蜓点水。讲不透,讲不明白,讲得自己手忙脚乱,讲到自己都累了,听的人自然也累;
第三,语文,虚了,空了。老师看起来很负责,这里讲,那里讲,什么都讲,其实学生什么都没学会,没搞懂,知识不牢,地动山摇,能力发展不系统,语文素养犹如沙丘上盖大厦,迟早要倒。
每节课,那么用力,原来都在掏空语文大厦的地基啊,想想吧,多可怕。
文章写到这,读者都会留言:光说毛病有啥本事,该怎么改,你倒是给些干货啊!
每次被读者逼问,要拿出干货,我也心虚。所以,仔细思考:到底有没有一种套路、模板,能够直面三个问题,让着急想解决问题的读者心满意足?
解决的方案,无非就是:入课快一点,推进有层次一点,要义精练一点。我们只能给出方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设计。真有一个模板打天下,才是真正闹笑话。设计,如果是艺术,就应该随机应变。
鲜活的变化,可以有;干货,真没有。还是吃鲜吧,老吃干货,很上火。
作者 | 何捷 ( 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语文榕
责编 | 芋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