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優教育”编辑推荐,节选自【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资料图片)
文|知错就改的杨捷
在这个疫情肆虐全球,经济放缓甚至面临衰退,大家都在恐慌“全球化就此终结”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何帆教授谈了大家关心的留学、中国教育和家庭教育。
何帆教授认为:留学正在发生变化,但越是在全球化退步的时期,越是需要逆行者;未来的社会各方面都是变局,而“迂回的路,可能会更好”。
“教育从来就是整个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经济又同时会对教育产生影响。”
有着20多年政策研究和市场咨询经验的何帆教授,跟踪过国家很多重大决策的讨论,主持多项世界性课题研究,出版了《变量》《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等多部专著。
本文将从第一人称角度探讨:变局下的中国教育和家庭教育。
▲何帆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兼任熵一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北大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01/
变局之下的中国教育
“越是经济高速增长,人越焦虑”
中国的教育现在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里可能有体制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教育中有一种惯性:就是特别习惯去培养听话、懂事、不惹麻烦的孩子。那些比较另类的、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在这种教育里就不太受鼓励。另外,这一代的中国父母在教育方面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军备竞赛,所以就裹挟着整个教育。
教育,不只是一个体制的问题和学校的问题,更多其实是在父母这边。但这又不是家庭的问题,它是个社会问题。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往往在经济增长最高速的时候,人是最焦虑的一代。
整个社会都慌、都焦虑,个人很难做到不慌。但是,你要提醒自己慌也没用,你要应对,因为你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社会。所以你得学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的办法,同时不要让自己完全陷到里头。
孩子也是在一个社会里,所以比如说像打游戏这件事情,你可能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格,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这个孩子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他们没有共同话题。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跟别人比较一样,但在这个比较一样的区间里,你只要能够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其实腾挪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我既不同意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观念是对的、别人的是不对的”,就坚持走一个特别特别少有人走的路(那条路当然也可以走,但是会很难很难);也不同意“别人都这么做,我们就完全跟别人一样”。你可以跟别人比较一样,但同时内心知道“我是我,我跟你不一样”。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现实主义的对策。
“未来一个人可能得有两份工作”
未来的变化会这么多,各方面都是变局,孩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才是他独立生活的开始,离他具备应对社会的能力还远。
未来会有4亿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再加上社会变局的风险,我们下一代所需要的生存技能和我们这一代会有很多不一样。
以后不分白领蓝领,那些能够被标准化、程序化的都会被替代。比如原来蓝领工人搬运大件的工作,现在基本上全都被机器替代了;白领行业中,类似填写纳税表、做证券分析等可以被标准化的东西也都会被替代。
在未来,千万不要认为我选了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就一定能够保证我一辈子衣食无忧。应对未来最好的办法,一个人得有两份工作,一份主业 + 一份精通到可以作为职业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辅助你的主业,让你变得更加不一样。
比如说我是个经济学教授,假如同时我的西班牙语能够达到口译的程度,这时候我可能就有一个独特的技能组合。如果真的有一天金融专业没了,我就可以转到另外一边去,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路。
对于教育来说,你学得越杂、越跨界,以后可能生存能力越强大。
“中美的教育模式都不是完美的”
其实教育就是一个手段,最后的目的就是一个,怎样能更好地激发兴趣。
中国的教育强调的是“有一些东西你如果不刻苦训练,你是没兴趣的”,比如练钢琴、小提琴都会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过程,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居然能玩了,有自信心了,继而产生了兴趣。美国教育强调“给你充足的自由,你自己摸索出兴趣”。
但问题在于,这两个模式都可能出问题:不断地练习有时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同样美国的那种给他充分自由,他可能就变懒了,也不会有兴趣。
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才会有兴趣,有的孩子适合给他压力他会更有兴趣,因人而异。其实用压力还是自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种方式能够让他找到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兴趣,而这种兴趣会不断地产生内驱力让他前行,他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
中国教育通过不断训练,可以训练出刻苦、吃苦的精神,我觉得这都是挺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你训练的许多东西,比如刷学科题目等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后,拿到那个录取通知书只是一个开始,在真正的职场中,这些东西都是用不上的。
所以,面对变局,我们需要的实际上是应对现实的能力,他跟你学的什么专业都没关系,说白了无非就是你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识别人心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等等。
02/
变局下的家庭教育
“敢于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中国的教育还是太单调,而且什么东西到最后都弄成标准化,家长们由于视野比较窄,受功利心驱使,跟着标准化“鸡血”。
中国父母这种特别鸡血的教育,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因为它看起来好像特别注重实效性,但反而,这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你越在乎的东西越得不到。比如中国家长普遍有很严重的“名校情结”,其实不然,孩子能考上名校,是因为你的孩子厉害,而不是因为名校厉害。
有很多研究发现:比如说这个孩子他考到了哈佛,然后他不去,选了另外一个不如哈佛的学校,最后的成就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你到底是在一个大池塘里当一条小鱼,还是在小池塘里当一条大鱼”的问题,往往是在小池塘里当大鱼,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同样需要被打破的,还有对排名的焦虑。到了美国,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没有排名。除了大家都能说得出来的几所名校外,排名50和70的都没啥差别,其实排名100以内的都相当不错,大家心里就应该从容一点,降低一些期望值。对于期望值比较高的家长,其实你在top30的学校,基本上世界的舞台就为你开放了。
孩子在中国学校读书也是这样,最好的选择,肯定不是考第一名,当然也不能考最后一名。最好就是你能够考到群体里的15%以上,100个孩子你能考到15名左右,证明你的智力和考第一名的智力基本上是一样的。
当那个考第一的人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考试上时,你可以很轻松地考到第15名,但同时会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玩,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更重要,因为最后是兴趣使得你更加多元化,也可以带给你内驱力。
“未来成功的一定是能打通各个社会阶层的人”
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名校之后,再处处向上攀,将来就能够出人头地。他们可能有努力向上的情结,让孩子只去接触比自己更高的社会阶层,不去看别的事情,但到最后你很可能既够不上更高的阶层,也忘了自己原来的阶层。
按照这种培养方式,只能培养出来很多未来职业地位岌岌可危的中层,是培养不出来领袖人物的。
我要推荐给特别焦虑的家长一本书,就是写美国最顶尖私校圣保罗中学的《特权》,作者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后来又在这个学校担任老师。在这所中学里,有一批美国顶级精英家庭的孩子,也有来自中产阶级和弱势群体中的非常聪明的孩子。
这本书的作者就观察到,特权阶层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淡定”。
《特权》书籍封面
对待学校里负责扫地的、厨房里的这些校工,往往是中产阶级家庭出来的孩子不跟这些校工讲话,因为他们太熟悉这个社会阶层了,就觉得跟这些阶层讲话的话很掉价。反而是那种特权阶层的孩子,愿意去跟他们聊天,他们不会觉得这种行为有危险,所以可以很从容很淡定地交往。
事实上,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成功的话,他一定是能够打通各个社会阶层的人。
当他看到贵族的时候,他知道贵族的生活是什么,丝毫不发怵;当他看到社会底层的时候,也绝对不会嫌弃,作为领导者,有义务去了解那些跟你不一样的社会阶层。
“迂回的路,可能更好”
现在的家长特别关心孩子的教育,但问题是视野太窄。他确实不知道未来的孩子会遇到什么,他以他的生活经历去教育孩子时,给孩子想的出路也都非常窄,基本上就两条路:考研和考公务员。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非常丰富,所以有时候会堵死孩子的很多路。
你必须要知道,未来孩子的成长期会比我们想象的时间长很多,不应该把孩子成型的时间定在20岁,而是预测他未来很可能直到30岁、40岁才会成型。
美国经常会出现那种大学毕业之后(哪怕是很好的大学、文理学院)不急着工作,而是去阿富汗、去印度一年两年,回来之后再读个商学院,再找寻自己的事业方向的人。中国家长会觉得“孩子花了这么多钱,上了这么多学,怎么还不挣工资”,而美国家长觉得这样很正常。其实那条更迂回的路,反而可能是更好的。作为家长,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支持孩子,要有 “淡定的心态”,这也是我看《特权》的一个启发。
比如,很多家长会以为希望孩子将来经商,就应该让他大学去学经济学这样的专业。其实这完全是死路一条,因为学经济学和经商一点关系都没有。合理的道路是什么呢?是先让他学个别的专业,如果理科好就学数学或者统计学之类;如果对文科感兴趣,就学类似考古学、人类学这样的专业,只要孩子喜欢就好。等到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后,出去再闯荡两年,然后再去专心上一个顶级的商学院,这才是最佳的配置。
“‘淡定’父母才能获得‘先行者红利’”
我们的教育焦虑,很大原因是“这一代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这样,说啥都没用”,这种情况下,谁先觉醒谁就能获得红利。
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关键就在于“你敢不敢”。如果大家都用一个办法的时候,是没有超额利润的;如果你敢于走一条另外的、不一样的路,你比别人醒得早,你更有胆量、有从容的心态,就有了教育上的“特权”。
▼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教育,从家庭开始”
主讲人|张祥教授
延伸阅读:
李希贵:家庭教育十大原则
朱永新:现代家庭教育体系的十个关键,奠定孩子幸福成长的起点
班主任转发:请家长收藏这5张家庭教育表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常备哪些观念?听听校长们怎么说
家庭教育中,永远不要低估“贴标签”的力量!
周克平主播:家庭教育从语言散步开始
学校教育为何替代不了家庭教育?(老师转给家长看看)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