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资料图)
以上漫画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漫画标题为《孤岛》,画面上是一座座建立在智能手机之上的孤岛,而每个人都只在自己的孤岛上生活,与他人、外界的联系仅仅是网络。漫画表面上揭露了手机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手机的初衷是为便利沟通与交流,现在却成了断绝联系、隔绝人心的孤岛,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际反映的是人类在现代科技文明下的物化现象,人类本该利用科技改善生活,却反被科技产品控制,失去了生活的平衡。
考生应联系自身经验和社会现实行文,可以辩证分析手机等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既要看到科技方便生活的一面,又要警惕电子产品对人的负面影响;可以谈辨清虚拟与真实,走出手机的桎梏,感受真实的社交;也可谈要理性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避免人的物化。
具体构思:可以引用名言亮出观点,然后辩证分析,手机是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手机也可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让人心被幽禁。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写我们不该成为“孤岛”,我们终究要拥抱生活,回归现实。然后从怎么办的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搭设三座梁桥,帮助人们走出手机“孤岛”,如:多读厚重的文学名著;和身边的亲友们交流;到大自然中放飞自我。最后总结全文:走出孤岛,让心灵重获自由;融入现实,体验那美好的人间烟火,山河远阔。
立意:
1.走出孤岛,拥抱现实。
2.搭设桥梁,走出孤岛。
3.穿过屏幕拥抱你。
4.孤岛囚禁人心,现实温暖可亲。
【佳作赏析】:放下手机,拾起生活
百年前,梭罗提着一把手斧只身走进瓦尔登湖旁的森林,今天的人们则用一部手机将自己送上“孤岛”,与世界割裂,各自漂浮。
网友戏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个人坐在一起,却各自沉浸于各自的手机。”过去的人们因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而受限,今天的人们却因有了手机,被无孔不入的“信息海”淹没,忘记了手机之外的天空。
从公交车上整齐划一的低头族到寝室内一动不动、只有手指翻飞的“手机党”;从抱着手机不肯放的咿呀学语的几岁孩童,到终日沉迷盯着手机看的耄耋之年的银发一族,说不清我们和手机谁才是生活的主角。但可以很清楚的是,人们不再像福楼拜那样“每天按时看日出”,而是按时查看手机消息;不再像托尔斯泰那样欣然于“全俄国最好看的霜”,而是贪婪地查找“更有趣的视频”。
同时被手机切断的,还有我们与他人更亲密、更深入的联结——抱着手机对话,替代了过去相聚时的欢声笑语,屏幕上的“聊天框”取代了可以沉淀情感的书信……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偏偏手机让我们与自然和社会都保持着距离。“人”的定义,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孤岛上寻求到的快感,倘若淹没了这两种内涵,就一定会流于空虚与焦虑。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金字塔”,并将“爱和归属感”“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放在极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社会需要人,人也离不开他人。无论是被“爱”,还是被“认可”,都无疑需要与“他人”产生联系。至于大自然,它一向就是人的心灵导师、审美导师。唐代画家张璪有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蒋勋说“我们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其实会变成一个更高的心灵教育”。
总而言之,生而为人,如果被手机从“社会”和“自然”中拉拽出来,那么再舒适、再梦幻的岛屿,也会因精神上的贫瘠而沉没。
人有五感,个个直通心灵。你可以透过手机略窥见阿尔卑斯山的风光,但你只有置身于那片天地,你才能感受到山边的清风,俯瞰远处的村庄,仰望头顶的蓝天。诸多事物都蕴藏着细微的美感,尽管并非明晰到可以被描述或量化,但它们能够也只能够被走入其中的人感受。与人相处也同理——信纸的气息能引起人无限而缥缈的遐思,眼神的交汇能铺垫心灵的交融……
要想改变因手机而相互隔绝的小岛,显然放下手机才是出路,而非企图用桎梏打破桎梏。比起乔治·奥威尔的《1984》,当代人更应当警惕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人们迷失在新技术中不再愿意抬头。手机的确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便捷,然而它们不过是生活的工具,而非生活的主角。
拿起手机,放下的是与社会、自然的紧密联结;放下手机,则可以拾起本被屏蔽的情和景,回归本真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