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心教师(ID:zxjs365)
最近半年,孩子们一直上网课,成绩下滑比较明显。
【资料图】
家长忧心,想利用假期帮孩子补习,却不知该从何“补”起。
我的建议是:寒假是学语文的好时机。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
“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
是的,语文的门槛很低。
但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得语文者得天下!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学好语文只要做好三件事:练字、读书、积累!
01
从小练字
孩子成绩普遍更好
经常有家长问我:
“为什么我孩子课文都背了,作业也会做,课外还经常阅读,可语文成绩就是上不去呢?”
我发现,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一点——孩子的字!
书写,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在中小学考试中,凡是能考高分的孩子,他的字不会差到哪里去,有的还接近印刷体。
相反,那些写字张牙舞爪,卷面惨不忍睹的孩子,哪怕题目写得再认真,也很难得高分。
一位高考阅卷老师曾透露:
“字写得好的孩子,一般会多得5分,1分相差1万人,5分相差5万人,决定他读的是211还是985。”
所以,练字一定要从小开始,寒假就是练字的最佳时机。
家长要注意这几点:
1.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练字环境。
给孩子准备合适的字帖和签字笔,准备合适的写字桌,坚持每天练字半小时。
当孩子有松懈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练字,比赛谁写得漂亮。
2.要注意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坐姿有“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握笔姿势更有讲究,如果孩子姿势不对,不仅写字丑,而且会伤手。
3.要多进行临摹与练习。
练字不能凭空练,要先学习基本的横竖撇捺,再跟着字帖进行临摹。
先学笔画,再去临摹,然后练字,持之以恒,才能写好字。
02
坚持阅读
拉开了孩子的差距
学校举办过一个图书漂流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三本书参加“漂流”。
有学生交上来是一些经典名著;
有学生交上来的是杂志、漫画书;
还有学生说,家里除了教科书外,就没有藏书了。
我想,这或许就是学生之间拉开差距的原因。
教育部曾调查发现:
家庭藏书量少于20本的孩子,和家庭藏书量大于100本的孩子,阅读成绩差异非常显著。
看看每年的高考学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阅读。
2019年黑龙江文科第一,张子昂,从小就爱看书。
他在11岁时就看完整套《明朝那些事儿》,还能和父亲一起探讨明朝没落的原因。
2019年江苏理科第一,李心晔,从一两岁就开始看书。
大量的阅读,让她学到很多人生哲理,也扩大了知识面,为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取决于良好的阅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1.要把选书权还给孩子。
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都不同,要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才会产生阅读兴趣。
家长只需做好“把关人”,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不断丰富家中的藏书量。
2.要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每天阅读一小时,每次都要做阅读笔记,每读完一本书就写心得体会。
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放下手机,自己先阅读,和孩子一起阅读。
3.要把阅读长期坚持下去。
阅读贵在坚持,阅读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仪式感。
不管多忙,都要看书,多分享,多交流,用阅读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附:
“双减”之下的小学生寒假阅读书单
03
语文积累
多背多记夯实基础
很多孩子其实不懂得怎么学语文。
他们上课就听,下课就忘,作业都会做,偏偏考试一塌糊涂。
因为,语文是最考验孩子耐心、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科目。
就拿写作文来说吧。
不少孩子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往外挤,顺着时间写流水账。
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可读性,没有一点美感,得分当然不会高。
说到底,还是因为肚子里没货。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
她要求学生,至少积累1000个成语,100个寓言故事,200条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词。
如果一个孩子在记忆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他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教孩子学语文,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积累。
1.要摘抄并记忆好词好句。
准备一个厚厚的本子,用来记录各种语文素材,字、词、句、段、篇,分门别类地摘抄。
平时多翻翻这个本子,复习语文基础知识,记下好词好句,随时运用到习作上。
2.要养成多动笔的好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语文就是要多动笔,多写日记,多摘抄词句。
把平日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宝库“。
3.要学会观察并记录生活。
语文其实就是生活,学语文就是要热爱生活。
家长要引导孩子走出课堂,体悟生活,以此得到最天然的语感、最浑然天成的表达与感悟。
陶潜老先生说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学好语文,不仅是在汲取知识,更是在构建人生框架。
家长和孩子一定要重视起来!
/ END /
版权说明:本文首发「知心教师」(ID:zxjs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