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包括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科学文化活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思想萌发等。以下是小编的整理,大家可以参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
1、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争鸣重组的机会。
2、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争鸣提供了前提条件。
3、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4、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百家争鸣有什么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的几个争论问题
第一是儒墨之争,仁爱与兼爱问题。墨家主张爱人如己,无分亲疏远近,兼相爱的目的就是为了交相利。这样不仅不能建立起道德的内在纯粹性,还会抹煞人禽之辨、义利之辩、王霸之辩、华夷之辨的界限,导致世界主义的民族、文化、历史、道统虚无主义。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不仅建立在内在的纯粹性上,还必须建立在内外亲疏远近的差别上,否则仁爱就会沦为道德虚无主义的说教。
第二是儒道之争,道家看到了文明的异化对于人性本真的遮蔽,主张自然无为,儒家则主张沿着道家的文化反思路径重建新的文明形态,重新调整人的天然情感与文化成果的关系。儒道之争更多的是互补性而不是观点的根本对立;
第三是儒农之争,这次争鸣主要体现在《孟子》当中,由孟子和许行发起,许行主张取消社会分工,大家共同生产、共同交换、共同分配、共同消费,这种观点也是墨子所抱持的平均主义。
孟子则指出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现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分别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平均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合理的,如果奉行平均主义,人的主体性就根本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