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是孩子学习中最常被提及的词之一。但是有想做好事情的动机很简单,如何长久地坚持却最是困难。很多人的普遍印象会觉得要成习惯要靠自律,靠反复执行,靠延迟满足来锻炼。但斯坦福说服力科技实验室主任福格却找到了不同的方法,他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也让养成习惯不再充满痛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行书院 (ID: tongxingplan)
文丨韩乐 编丨May
(资料图片)
“福格行为模型”,这种方法简单实用,却又颠覆了人们对习惯养成的固有看法。
很多人借用福格研究出来的部分成果,写出了掌控习惯的畅销书。
福格模型还受到了产品经理的欢迎。我们使用的互联网产品、产品经理使用的设计工具,其背后逻辑也多是源自“福格行为模型”。一些作者也在以福格行为模型为基础,写出了打造爆品、让用户上瘾的畅销书。
不过,福格认为这些畅销书没有把他的模型讲透,于是他亲自出马把“福格行为模型”一次讲了个明白。
今天的文章主要来看看习惯养成容易陷入的误区。
只要有动机,习惯才能建立?
动机并不可靠,还需要能力和提示
动机是做一件事情的基础,但是想做一件事情只靠动机那完全行不通。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有健身的动机,但是《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约有1亿人买运动装备却很少运动,办了健身卡却很少去健身。
每年都有上亿人参加在线课程,但绝大多数人会半途而废。很多研究表明,最终结业人数只有不到10%。
很多人有健身和学习的动机,但是显而易见, “动机”靠不住,动机只爱画饼,至于怎么实现它可不管。
“大多数人都觉得,只要‘在马儿眼前挂上胡萝卜’,任何习惯都能培养。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它是错误的。动机的确是行为的驱动要素之一, 但问题在于,动机往往是易变的。”福格如是说。
强动机很适合一次性的行为,比如过年前的大扫除、亲朋友好友来家作客前的大扫除、一次性的断舍离等等。
但是在面对养成习惯的持续的行为,只依靠动机很难办到。“在涉及自我提升类事务,比如节食、健身、创意项目、报税、创业、找工作、策划会议时,动机通常都不可靠。”
动机易变的一个原因就是动机很复杂,有些动机是自己的,比如想要身体健康;
有些动机是外部的压力,比如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要求而做一些事;
还有些是情境的,比如直播间里的氛围会让你买下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而且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动机,这些动机甚至还是冲突的。比如想健身又想吃美食。这些冲突互相拉扯,消耗着我们有限的意志力。
动机是想做一件事,但是怎样将“想做”这种意念转化为行动,并形成习惯呢?
这就得提到福格行为模型里的另外两个要素,能力和提示。 动机、能力和提示,只有这三样同样出现的时候,才能够养成习惯。
“能力”这个词,我觉得用得并不好,因为能力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评价体系,再或者是一种需要提高的东西。而模型中的“能力”和我们对能力的刻板印象完全相反。 福格行为模型里的能力,是指我们容易做到的、简单的行为。
图片来源:《福格行为模型》
养不成好习惯是因为不自律?不是
相对于意志力而言,容易、简单更重要
我之前办过一张健身年卡,一年只去了四五次。一年时间连健身房的器械都没摸过。每次提到这事都觉得自己弱爆了,浪费了不少钱。
后来,我去了一家瑜伽馆,因为每天都能坚持去上瑜伽课,被别人夸自律。
我心想,我这算哪门子的自律呢?只是瑜伽馆就在我们小区,走路用不了三分钟,也因为只有这点距离,刮风下雨都对我造成不了任何影响。
就是因为容易到达锻炼的场地,所以运动就成为了习惯。后来因为收入减少,就没有再去瑜伽馆了,运动的习惯倒是保留下来了,现在换成跑步了。
要想让行动发生,还能成为习惯,还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我还得再举个自己的例子。
我一直很想学画画,却一直没有启动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的过程很艰难。不少的书和课程的介绍是零基础可以学,但他们实在是高估了零基础的基础。
后来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叫做《30天学会绘画》。只要学过几何,画过正方体就能上手画出自己的作品,真正达到了小白可以自学的简单度。学一节内容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正因为简单,这本书成为了我第一本跟完的学画书。
跟这本书学有一个困难点,就是太简单了,有点看不上,也就不会跟着画。但讲得深的书又学不会,所以想画画就只能停在“想”的层面了。
这其实就是习惯形成的一个误区。我们想做大事,不屑于做小事。大事很困难,很难启动更别说坚持了。
简单的行为就像是打火一样,打上火之后就能启动。一旦启动了,速度再慢时间久了也能看得出距离。不怕慢,就怕停。
“设计新习惯,其实是在设计其持续性。其中的关键在于简单,简单改变行为。”福格如是说。
直接采取行动,错
要有提示,行为才会发生
“提示”是福格行为模型的最后一个要素。
想让习惯坚持下去,先不要着急采取行动,要先设置提示。就像学校宣布孩子们要居家网课上了,家长首先要做的事情一定是根据课表,设置一长串的闹铃。
要让行动持续下去,形成习惯,就得设置提示。我们可以用各种APP、闹钟提示,也可以让别人提示你,不过这些都不如自己的“行为提示”来得靠谱。
“行为提示”就是 在你每天的固有安排中插入新习惯,在一个旧的固定行为后面缀上一个新的行为。
比如记不住扔垃圾,但是有晚上出门溜弯的习惯,那就用出门遛弯这个固定动作来提示自己 顺便把垃圾扔掉。再比如把孩子送去学校后 顺便去跑步。
这样的行为提示,我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就会用到。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利用“顺便”的力量,那习惯的养成岂不是水到渠成。
我想要家里变得干净,这就是长久的动机,也就是愿望。如果有愿望没有行动,那就不如去做梦。所以需要找到可以实现这个愿望的简单行为,并把它固定在日程里,形成顺便的习惯。
我想要家里变得干净,可我没有清理家里灰尘的习惯。我在家里每天会擦的是餐桌。小时候餐桌总是一股子抹布味,所以现在我会用湿纸巾来擦餐桌。
很多时候,餐桌并不多脏,看着擦完桌子后还干净的纸巾就会觉得浪费。所以在擦完桌子这个固定行为之后,我缀入了一个新行为,用同一张湿纸巾(前提是比较干净的)擦擦冰箱、饮水机。
这个简单(只擦冰箱表面、饮水机表面)、又有提示动作(饭后擦桌子)的行为很容易就成为了习惯。
怎样巩固习惯?“重复”创造习惯?
并不是,情绪才是创造习惯的关键
习惯这事会形成 涟漪效应,看到落灰被清理掉之后,心情大悦,下次还会继续清理。今天擦这件家活什儿,明天擦那件,顺手的事,也就不会觉得有负担。
所以,是重复在创造习惯吗?并不是,是 因为感觉不错才会重复。
“我找不到科学证据能够证明‘重复创造习惯’。其他书籍引用的研究,也只能证明他们有相关关系,但并不是因果关系。 真正创造习惯的是情绪,是我们在做一个新行为时所感受到的情绪。如果你在做这个新行为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积极情绪,你很快就能养成习惯。”福格如是说。
比如手机从键盘改为触屏,根本不需要适应;耳机从有线换为无线的, 这些设计太好用了,根本不需要适应。
以前想让小孩和我一起跑步,费了一些劲,也获得了一些得意的经历,但是孩子还是没有形成跑步习惯。再后来他找到了一个跑步组织,小区里有一帮小孩每天晚上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跑步。这下好了,小孩每天在吃晚饭之前就会盯着闹钟,时间一到就拿着手电和朋友们集合夜跑了。
我问他为什么那么惦记跑步, 他说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还有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跑得快。
可以说,是内心的喜悦让他养成了跑步的习惯。就像福格说的: “习惯来自让你感觉美好的情绪。”
怎样巩固习惯?
要延迟满足,错。要立刻开始庆祝
“在行为完成之后立刻庆祝,这里要注意的关键在于‘立刻’。即时性是影响习惯养成速度的因素之一。”福格如是说,“庆祝这项技巧对培养习惯来说会有突破性的作用。原因就在于, 通过巧妙地庆祝,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自己在发光的感觉,进而促使大脑对新习惯进行编码。”
我们小区里小孩们的夜跑很有趣。每天会选出两个队长,队员们会自己站队。两队开始比拼,开始接力跑。
那场面是相当激烈,队员们会在那里呐喊助威。赢了的队会立刻开始高喊庆祝,甚至会抱成一团。输了的队也不会多落寞,不服的还可以单挑,有点华山论剑的味道。
我娃跑完步,很多时候会开开心心地回家,给我们讲那激烈的赛况。我们有时也会去观战。
我还试过福格强力推荐 “庆祝闪电战”,具体是这样进行的:
❶找到家里或办公室里最不整洁的地方。
❷ 设定倒计时3分钟。
❸每完成一项清理工作之后,立刻为自己庆祝。
❹继续清理和庆祝。
❺ 3分钟结束后,停下来,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你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学到了什么?
阳转阴后,又过了一个星期,我的身体好了,情绪上却是恹恹的,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我不想再被这种情绪给缠绕住了。
于是我进行了一场“庆祝战”,我要收拾一下灶台,不限时。我打开音乐,一边摇滚一边收拾,唱一会儿咳一会儿,甚至还会“舞动”身体。结束清理后并不累,看到巨型作业完成后,精神上振作了起来,就是吞过刀片的嗓子受到了震动。
自那天后,我单方面宣布自己要开启三年之后的新生活。
最后强调一下,福格行为模型注重的是从小事着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无论你追求的是大改变还是小改变,从小事做起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今天举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事,福格行为模型的应用范围其实很广,包括产品设计、团队管理等等。
祝大家在2023年得偿所愿。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