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创:陈礼林 来源: 陈礼林名师工作室
三位上课老师都注重用学案来推动课堂教学,都能做到有自己的个性化追求。她们的共同点是:第一都能用问题贯穿课堂,来推动课堂教学进程,注重问题导学。第二是都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尝文本味道,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文字的魅力和底蕴。第三是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营造了良好活泼的课堂氛围。
首先来说一下王老师的课,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基于生活情境,积极落实新课标要求。她采用让学生用明信片设计推荐词的方法,抓住“江”“月”两个意象,体会苏轼的心路历程,品味文章。为课堂教学搭建学习支架,使学生学习更加便捷。同时王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可圈可点,相较而言,另外两位老师的板书则稍显不足。
对于王老师的课,我还想提两点建议,第一,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情境设计要贯穿整个课堂,要将学生的思考与文本进行比照,看是否符合文本。第二,文本中的“江”“月”意象具有场景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妨在这方面深入解读。
其次是季老师的课,季老师的课非常流畅、自信,环环相扣,把控课堂能力很强,课堂圆融一体,课堂环节紧凑,能够充分挖掘文本,引发学生思考,富有浓浓的语文味。对这节课,我的一点建议就是课堂尾声部分,我认为可以去掉。我们在挖掘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文章的核心意象。这篇课文,我认为核心意象应该是“赤壁”,苏轼在赤壁之地写词作赋,是因为“赤壁”之地具有浓浓的历史沧桑感和浓厚的文化味道,给作者以人生启迪。所以,我们可以从文字、文学、文化的角度,聚焦核心意象,层层深入探究。也可以从文章文体赋体的角度,探究文章主题与文体的关系。这是一篇文赋,那么苏轼为什么选择文赋这种文体呢?赋体有汉大赋,骈赋,抒情小赋等等。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言志,适合失意之人抒发心中郁结。这样看来,苏轼选择赋体抒发自己内心情怀也就可以理解了。
还要说一下板书问题,信息时代,课件的翻页速度很快,板书显得格外重要,上课时,板书一定要最大限度体现课堂核心内容。
再说说周老师的课,周老师的课设计格外华美,让人赏心悦目。这节课非常有创意,用列表格的形式,来突出学生预习,自然审美和精神突围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设计符合单元教学目标——自然情怀。新课标注重单元整体教学,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周老师的课堂很好的落实了新课标。
最后我想说,关于文言文的公开课,许多老师选择第二课时,其实敢于选择并上好第一课时更见教师基本功。这里,我提几点想法,文言文的第一课时,我们要善于抓关键词,关键句。在文言文教学立场上,应该坚持三个方面,第一基于文本,开发文本。第二基于学生,符合学情。第三基于创新,锦上添花。
总之非常感谢各位上课老师,大家辛苦了,我们评课较为苛刻,还请大家多多包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