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后和90后成为家长后,对教育问题思考的也更深刻了。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只有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学生的教育发展,而为了使家长和校方“朝一个方向使劲”,加强沟通成了关键所在。
(相关资料图)
家长群、家长会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家委会”应运而生,有余力也有能力的家长,活跃在所有家长和老师中间,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景象。
这份工作听起来简单,但也并不轻松。没工作的家长有时间有精力,但缺乏统筹协调的能力;而有能力的家长要工作,无暇兼顾。
因此这种家委会的工作,最后都落在了那些热心肠、爱管事的全职妈妈身上。而设立初期,也的确给学校老师的工作增加了许多便利。
但随着发展,家委会从“热心肠”沦为了“讨人嫌”,许多家长呼吁:尽早取消这种家委会吧,实在是忍不下去了!
家委会的选定,一般是通过全体家长的投票方式,还算公开透明,并且会定期换届选举,保证人人参与。
但理想和现实终归还是有差距的,多数年轻家长都没有精力参与家委会的选拔,这也导致选定的不规范,甚至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断定或者家长自荐的。
这样的方式给后续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引发了许多乱象,不仅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甚至还演变出了异化的现象。
起初,是班主任在群里发布通知、消息时,会有家委会的家长及时附和,担任气氛组,但渐渐地,家委会成了班主任的跟班秘书。
不仅要附和通知,还要帮老师处理一些杂事,甚至个别班主任,直接将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抛给了纪委会的家长。
而家长也心甘情愿,毕竟自己为班主任分忧,她也能在学校里念着自己的好,多照顾一些自家学生,从这开始,家委会彻底变了味。
甚至已经和其他家长站在了对立面,而有了家委会的助力,一些心思不正的家长也开始放松自我要求,甚至为所欲为了。
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方式远不止家委会这一种
有不少家长反映,家委会为了讨老师的欢心,会要求所有家长出钱均摊,在节假日买礼物送给老师,这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不满。
如果说教师节送礼是表达感恩,那其他节假日送礼就显得很刻意了。家长这份钱也花的很憋屈:不花,就肯定不对,老师在学校针对孩子怎么办?
花了,也是冤枉钱,家委会出面送礼,老师记得的,也是他们的好,跟其他人没啥关系,这样的乱象让很多家长都挤破头想进入家委会。
家委会的暗箱操作,最终引起了央视的注意,并遭到点名批评:家委会管的太宽了,这种异化行为,不仅平添教育焦虑,而且损害教育的公平。
家委会的异化,无疑是选任缺乏严格规范导致的,班主任直接任命或者个别家长自荐的方式,都会埋下隐患。
可现实同样摆在眼前:很多家长没有经历担任家委会的工作。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算是严格的换届选举,也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
因此如果条件不允许,就没必要非搞这个家委会,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把学校和家庭都搞得乌烟瘴气,那就本末倒置,毫无意义了。
况且想让家长参与进学生的教育中来,也不是只有家委会这一个方式,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遇到问题,班主任和家长互相之间积极沟通,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写在最后:
个别公立学校会采用排班让家长来学校看管晚自习的方式,来增加家长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了解。
同时,晚自习的时间在七点之后,多数家长都已经下班了,两个家长共同照看纪律,平均下来每个人一个月看一次的频率,也不会给家长增加过多的负担。
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比组建家委会要好很多。家委会本质上只能让个别家长关注教育,而出发点未必是对学生的关注,而是对特权的渴望。
权利欲望驱使下的选择,就很难保证在后续的发展中不出问题,因此家委会遭到点名批评,不仅是众望所归,而是必然趋势。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