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招生方式。很多家长对此还感到陌生,甚至分辨不出是好是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大类招生就是按照学科大类来招生。大学在招生时,把类型相近的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就比如将金融、国民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招生,合称为经济学类。
这种招生方式,在很多985、211大学中都有试用,但与此同时,它的优缺点也暴露无遗。而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高考中,这种“大类招生”也将受到限制。
大类招生刚出现的时候,有些家长看着新鲜,也有些家长感到排斥。一些认可大类招生的家长认为,高三选专业,难度和风险都很大。
高三的学生,能确定专业的大致方向就很不错了,更别说直接选定专业了。当下喜欢的专业,毕业后未必喜欢。
况且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专业的了解都不够深刻,因此在做出选择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做出错误选项。
换专业的成本也不低,而大类招生,只要学生明确了方向,在大一学习了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之后,就可以根据成绩和喜好,再进行一次专业选择。
而持反对意见的家长则认为,这种新模式,就跟实验班一样,把学生当成“小白鼠”,是帮了学生还是害了学生,四年之后才知道,谁想冒这个险?
而事实发展也证实了,这类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部分高校在采用大类招生模式时,打包专业采用了“冷热搭配”的方式。
只有1-2个热门专业,其他都是冷门专业,学生考进去,最后分数不够、竞争不过,分专业时只能选择冷门专业。
这样的操作缓解了冷门专业的招生问题,却坑苦了这帮懵懂的孩子。中山大学就曾经因为大类招生遭到家长们的抵制,部分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一路降到了一本线。
直到去年,中山大学才改变了招生策略,称不再进行大类招生,就算采用这种模式,也会保证都是好专业融合,不会再出现一块肉压着一堆骨头的情况。
大类招生的选择,优势背后暗藏风险
有关部门也对大类招生陆续提出过要求,其中的具体内容就差直接点名道姓了,毕竟喜欢用这种“小手段”骗优质生源的高校,早就臭名在外了。
除了中山大学外,也有几所985大学曾经采用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被“利用”最多的专业就是计算机。
用热门的高分专业计算机,搭配一堆和计算机搭边,但却常年招不到人的冷门专业,组成计算机类,分数比计算机低个二三十分。
不少学生一看,又是计算机又是985,脑子一热就报名了,去了之后才发现上当了,能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有三四十人,其余都高分进了冷门了。
至于这几所985是谁,家长们只要查一查最近几年,哪些学校搞那些计算机类、经济学类,还有“某某实验班”这种大类招生,就都明白了。
有中山大学的前车之鉴,想必部分高校和有关部门也发觉,这样的招生方式不是长久之计。
2023年,高考有关单位发布消息,警告这些大类招生的高校,在制定政策和选定专业时,都要收敛一些,不能乱来。
大类招生,原本是一种模式的创新,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了学生的择业而考虑的,但从现在的走向来看,明显被“玩坏了”。
造成这样的后果,不是政策的锅,而是某些高校“私心太重”。想钻模式的漏洞,为自己招揽高分学苗,填补冷门专业的坑,这样的私心只会把新模式扼杀在摇篮中。
写在最后:
这样的表面功夫,能蒙蔽家长一时,却早晚有露馅的一天,到时候不仅没给学校提升档次,反而把高校的名声都搞臭了,得不偿失。
不过现在的家长也学聪明了,一见到这种“实验班”,就会不自觉地提高警惕,你学校越是描述的千万般好,家长越是不敢轻信。
其实换位思考,这不就是天上掉馅饼。“低分录取,热门专业,自主选择”,这些好事聚在一起,就注定有人要为之做出“牺牲”。
现实也是如此,很多学生不甘于被挤进冷门专业,于是从大一就开始“卷”,侥幸成功还好,失败了就是付之东流,悔之晚矣。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