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前的孩子天天挨打, 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2023-02-09 07:48:33 来源: 蓝橡树

“精神内耗”一词,已经成为许多成年人的困扰。但比起成年人的迷茫和矛盾,孩子世界的精神危机,却很少被重视。大人总认为,孩子能有什么烦恼?

殊不知,“精神内耗”就像两个在内心打架的小人,左右为难、患得患失、自我怀疑,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对世界的看法消极,对未来无望,已然让许多孩子深陷崩溃的边沿。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 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资料图)

........................................

点击预约,不错过精彩分享

无忧无虑的孩童最让人羡慕,仿佛他们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儿。

但其实,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患得患失,每天总是在纠结中摇摆不安,虚度光阴,最后又在不了了之中自责自纠,悔恨不已。这样的心理内耗不仅成人会有,很多孩子也深陷其中,甚至带来身心的一系列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内耗引起的慢性压力,若任由其长期发酵,不仅会造成孩子学习缺乏动力、生活提不起兴致、遇事焦虑不安……甚至会给内心造成巨大困扰,引发烦躁、厌恶、颓废、抑郁等各种身心疾病。

“精神内耗”,已经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忽视的问题。

成绩好的孩子忙着学习,

成绩不好的孩子忙着内耗

人脑是一台24小时运转的机器。

每当我们在思考时,大脑的数百万个神经元时刻都在马不停蹄的运转,将信息和指令传达到身体各个部位。

而一个长期深陷精神内耗的孩子,内在过多的声音和念头,时刻在进行一场场大型的战斗。如同开车的人,一脚踩着油门,一脚补上刹车,不断的拉扯只会持续耗能,不管怎么开,汽车始终停滞不前,无法到达终点。

不抓紧写作业又得挨骂,但想打游戏的心管不住,怎么办?

知道运动很重要,但又提不起劲,内心一直在纠结。

列好了计划表,但就是没动力执行,每天都在惭愧中虚度。

这次考砸了到底要不要说?不说心虚,说了怕爸妈炸毛。

同学们在议论什么?是在取笑我的新发型吗?是我说错话了吗?

……

所以有人说“成绩好的孩子忙着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忙着内耗”,这话一点也不假。

一个思想坚定,心无旁骛的孩子,面对问题,第一个念头是想“如何解决”,而一个负面情绪多多的孩子,在行动前说的最多的就是“好难,好烦,好累”。糟糕的情绪控制着他们的大脑,消耗着无谓的精力。越纠结,越焦虑,越内耗。

当精力都用在内心争斗的消耗上,自然没有心力再专注去学习。而学习不好又导致孩子内心抵制学习,厌烦没动力,自然学不进去,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习只会越来越糟糕。

想得多,做得少,明明没干什么,大脑却总处于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之下,消耗的不仅是自身的能量,更重要是损耗对生活的热情。

我们看到许多孩子年纪轻轻就毫无生气,颓废没劲,大多就是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的孩子。常见以下的表现:

(1)做事拖拉:比起快速完成任务,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反复纠结上“我是现在做?还是再等等呢?”拖拉磨蹭的后果,就是导致效率低下。

(2)提不起劲:对什么都没有太大兴致,时常觉得很累很无趣。

(3)犹豫不决:渴望改变,又害怕变化,精力浪费在做决定前的左右摇摆中。

(4)驱动力弱:目标感不强,做事常常半途而废,还没开始就想放弃。

(5)敏感脆弱:玻璃心,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常过度思虑,带来无谓的烦恼。

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却让人意想不到——完美的成长环境,是健康成长最大的障碍!

越完美的环境,

孩子越容易脆弱

曾经知乎有个话题讨论过“为什么从前的孩子天天挨打,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反过来问就是,“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深受重视和呵护,却心理问题频发?”

上千条回答,概括起来的总结是:

“过去的孩子虽然挨骂挨打,但他们有很多情绪出口,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在外面疯跑……”

有专家做过类似的研究,发现农村子女啃老的少,情绪问题也少。反而问题最多的却是中产家庭的孩子,啃老现象最多,情绪问题也多, 已然成为心理门诊的“新生客源”。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农村的孩子大多家境贫寒,小小就要肩负起分担家务的责任,甚至早早就辍学去打工赚钱养家。父母跟孩子的沟通也简单粗暴,高兴了给颗糖,不高兴了给顿揍,没有太多弯弯绕绕的大道理,只有最现实的生存学。

但也就是在这种看似“放养”的成长环境中,农村孩子拥有更宽阔的自由空间,高兴了漫山野疯跑,不高兴了也是漫山野疯跑, 情绪有释放的出口,探索欲、好奇心也能肆意挥洒,不会被诸多的“后果说”牵绊。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他们,肩上扛着的只有责任,大脑没机会长期浸泡在情绪里。

但反观家庭条件较好的中产家庭,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但给孩子的空间却最有限。

他们通常都是高知家庭,父母最关注如何让孩子“生活得更好”,所以对孩子的成长最不遗余力,事无巨细,诸事过问,从吃喝拉撒到学校、兴趣班、交友、出游……恨不得帮孩子安排好所有。

殊不知这种密不透风的裹挟下,孩子毫无喘息之地,个人空间、探索空间都被挤压到极致,压抑的情绪无处释放,遇到问题就最容易走极端。

这类父母也觉得冤枉,我们关怀备至,不打不骂,苦口佛心地讲大道理,为什么最终孩子却如此脆弱,稍不如意就要死要活。

答案恰恰是因为,在父母过度的关注下,使得孩子被众多“后果说”所束缚。从小被父母用各种“应该思维”的标准来评判,不断被否定的他们,害怕犯错,遇到选择的时候就忐忑不安,稍微遇到问题和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钻牛角尖,陷入严重的“身心内耗”。

长期“寄生”在父母保护伞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求生存能力几乎为零。他们所能看见的、能感受到的,都是单一又狭隘的体验。他们应对世界的模式就是“父母说”,以父母的评判为界限,以父母的喜好为标准。

长大后,发现自己达不到父母标准,失去目标,又恐惧面对挑战的他们,最容易自暴自弃,躺平当个“啃老族”。

他们已无多余的精力去应付问题,因为精力都集中在情绪消耗上了。

轻装上阵:停止内耗,做有用的事

精神内耗的内核是对自我的负面信念,导致过度思考。要想孩子能够乐观应对人生,首先我们要帮助他卸下负担,轻装上阵。

1、放手去冒险,营造松弛感

瑞典和挪威的科学家曾经把鲑鱼分成三组,做了个实验。

第一组:放入装有捕食者鳕鱼的水箱中,这些小鲑鱼和风险共存,需要躲避鳕鱼的袭击和捕食;

第二组:也被放置在有鳕鱼的水箱中,但关键的区别是,有一张透明的网将鳕鱼隔离在一边。小鲑鱼能看到他们致命的敌人,也能感知到敌人的游动是如何掀起周围的水波,却不会被吃掉。

第三组:则被放置在普通的水箱里,没有任何捕食者,鲑鱼可以怡然自得。

实验显示,第一二组的鲑鱼在危险面前变得更加聪明,他们还进化出了不同的应对风险的策略。

但第三组鱼就糟糕多了,要么过度反应,要么压根没有反应。科学家将后面这种无反应称为生理应激,属于受到惊吓后的呆滞状态或者惊恐发作的样子。当风险来临,它们的大脑已没有力气去思考如何逃离困境,而是深陷恐惧的情绪中无力自拔。

再回头看看,我们的孩子遇到问题时,与第三组的鲑鱼是否惊人相似。

研究表明,当我们在做复杂的、体验感丰富的事情时,大脑的神经元就有序增长。而长期做单一的事情,大脑神经元会退化,情绪应对能力会很弱。

这就像30年前,英国流行病学家戴维·斯特拉昌提出的 “卫生假说”一样:人体免疫系统在过于干净的环境中,因为没有外来病原体的侵袭,就会转向内部攻击自己的身体,将正常的组织误认为病原体。

当生活条件越变越好时,自身免疫性疾病诸如狼疮(lupus)和克罗恩病(Crohn’s)的患病率却增加。

所以他认为:通过冒险去接触危险对保护自己是有益处的,这能帮助他们发展自我防卫机制,提高面对危险的能力,并防止意识过剩导致的抑郁。

而“第三组鲑鱼”的这类孩子大多恰恰是成长在温室中,没有经历过风雨,无需思考生存问题,所以将太多的能量花在处理和控制内心的纠葛中,以至于没有多余的能量来应付外界的事情。长期的“情绪压力”,又让他们在生活中日复一日的进行无谓的精神消耗。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精神内耗”?

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他像3岁前那样,去尝试,去冒险,去探索。

为什么3岁前的孩子永远对世界充满热情,每天就像个永动机般,无时无刻不在爬上爬下、上蹿下跳、搭积木、拼拼图、鼓捣家里的瓶瓶罐罐、拉着你玩过家家,出门骑车、滑滑梯、搬石头、看蚂蚁搬家……

这时候的他们,还没有被家庭、学校、社会的那套集体规则所束缚,内心是松弛的,身心是自由的,时间和精力都沉浸在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中,每天都处于心流状态,成长的速度也飞快。

越自由,越松弛,越有劲,越成长。

所以,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生活选择权,让他们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去经历、去摔跤、去爬起来。强壮的内心从来都不是在温室中浇灌出来的,而是在风雨的抗击中磨砺出来的!

2、感受“被需要”,给予价值感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青少年问题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曾经说过:今天的孩子什么都有,却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价值感。

过去生活困苦,每个人都要承担家里的家务、照顾弟妹、打工帮补家庭,每个人都是被需要的。但如今不愁吃穿的孩子,生活一切都被安排妥当。听得最多的就是“你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仿佛除了学习,他们一无是处。

但第一名只有一个,考不到第一名的却有千千万万个。那些无法取得父母心仪成绩的孩子,就容易陷入沮丧和挫败感。离开了学习,他们再也找不到别的目标,更感受不到“被需要”,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人生的价值感。

建立孩子内心价值感的最好办法,就是多给他们机会做贡献。

如参与家里日常事务,如分担家务、照顾弟妹、养育小宠物、协助家庭采购、修建花草、制定家庭计划表,在参与中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也可以是参与各类户外训练营,跟同伴一起扎帐篷、露营、爬树、攀岩,在互助中感受个人被集体需要的成就感。

这种“我在做事,我学到了本领,我赢得了大家认可。”的感觉,会使孩子体会到“鲜活的自我”,感受到生活真实的触感。

当心理能量聚焦到具体的小事,情绪波动就会减少,内耗的怪圈也会慢慢缩小。

3、停止无谓攻击,建立安全后盾

父母之爱如潮水,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父母总怕孩子的人生出差错,所以想尽办法要为孩子保驾护航;殊不知,抢着要划船的人多了,船就开不动了。

曾经有位高三学子向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诉苦:“我现在就如同逆水行舟,一个人应付学习已经很吃力了,我爸妈又从岸上扑通扑通地跳到船上来,说是要帮我划船,可他们一上来这船就翻了。”

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中写道:“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要想帮助思虑过重的孩子减少消耗,就需要父母学会“闭嘴”,戒掉源源不断的唠叨,停止向孩子输入过多信息。

将说的权利转交给孩子,认真听孩子说。倾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渠道可以释放,更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定海神针的存在。“无论我是什么样子,都会被接纳”,这种笃定感是抵御内耗的定心丸。

一个被接纳,被共情的孩子,跟世界产生的联结越多,当负能量拉着他往下坠时,就能感受到一只有力的手在拉着他,让他重新回到安全有爱的区域。

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乔·卡巴金曾经说过:“你无法平息海浪,但你可以学会冲浪。”

情绪袭来不可怕,陪着孩子,迎难而上就能解决它。

点击预约,不错过精彩分享

热文推荐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出国留学导师微信号: guanjia333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27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4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3

编辑:Edt_58

最近更新

焦点讯息:青海2023一年级建造师考试报名流程
青海2023一级建造师考试报名时间:6月30日-7月10日_每日聚焦
江苏2023年度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
青海2023年度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
为什么不建议自考新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202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各专业招生人数是多少 头条焦点
2023西安工商学院招生计划-各专业招生人数是多少
2023山东航空服务本科分数线多少分
天天视点!2023湖南女子学院招生计划-各专业招生人数是多少
2023贵州高考志愿有哪些批次
愿你带着欧亚DNA远行——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_世界热资讯
访企拓岗促就业|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一行赴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洽谈校企合作事宜
牛津大学发布2023年度录取报告!录取3271人_全球观焦点
【时快讯】创新高!深圳2023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12.45万人
哥大宣布永久退出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评选!
天天关注:深圳再添一国际高中
北京将新建一所一贯制民办国际化学校
新疆2022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补考)合格人员名单公示(共709人)
呼和浩特2022年初中级经济师资格证书发放通知
每日视点!重庆2022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补考)资格复核通知
兴安盟2022年初中级经济师考试合格人员证书领取通知
福建2022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补考)考后资格核查通知 热文
2023山西省运城河津市教育人才引进公告-信息
2023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拟聘人员公示
2023湖北服装表演高考分数线(含2021-2022历年)
即时:2023山东编导本科分数线多少分(含2021-2022历年)
2023赣南医学院招生计划-各专业招生人数是多少-天天观察
2023湖北美术生本科分数线多少分(含2021-2022年)
2023湖北艺术生本科分数线多少分(含2021-2022年)
世界观察:印度尼西亚很快要禁止这一金属原料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