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教育的热点话题,再度成为家长们关注的重点。而有一个“组织”,却让很多家长,备受煎熬,叫苦连天。
就连寒假也不得“安生”,这就是“家委会”。家委会原本是由家长代表组成,构建家长和学校联系的一个组织,本意是为教育分忧解难。
但在部分家长口中,“家委会”成了最令家长头疼的组织,甚至一度遭到了央视的点名批评,而当部分地区要求解散家委会后,却有家长站出来,坚决反对。
(资料图片)
家委会,顾名思义,家长委员会,既然由家长组成,理应是站在家长和学生这边,来监督学校的同时,协调沟通的。
但正如央视所言,家委会,管的太宽了,失去了原本的用意,个别家委会甚至已经开始“异化”,变成了“绑架”学生的“帮凶”。
这样的形容虽然犀利,但也情有可原。据知情家长透露:家委会让大家吃了很多哑巴亏。
起初,这一提议是深受家长欢迎的,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家长投票的选举制度,都是本着公平,且为学生着想的。
但由于部分家长工作忙碌,无暇接手家委会的工作,因此选举并不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后期,家委会的成员都是“自荐”或者老师内定。
公平被轻视了,问题也就出现了。先是老师把本职工作的内容推给家委会做,家长敢怒不敢言,如果得罪了老师,最受影响的还是学生。
后期,家委会为了保证老师能对自己的学生更“尽心尽责”,不仅帮助老师处理工作,甚至以家委会的名义,向其他家长集资,给老师送礼物。
其他家长有苦难言:不送,老师肯定有意见;送了,也不是自己的功劳。如此种种,压得很多家长喘不过气。
在被央视点名批评后,许多家长都呼吁:“取消这个毫无意义的家委会”,部分地区响应家长意愿,做出了对应举措。
柳州某教育集团发布的一则公告:学校现有家委会终止一切行为,全部解散。
是因噎废食,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未曾想,却又有家长站出来坚决反对取消家委会。反对的家长分两类,一类是本身就是家委会成员,另一类则是非成员。
前者反对的原因很简单,长期担任家委会工作,让这些家长早已习惯了手中“有权”,有话语权意味着,他们可以为自己的所思所想争取权益。
而作为表面上承担沟通、协调工作的他们,在老师和其他家长之间,也可以做很多“小动作”,满足自己的同时,还能慷他人之慨,去搏老师的欢心。
而他们也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早就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了,因此,一旦失去家委会的位置,这些家长既担心自己失去老师的偏爱,又担心自己受到其他家长的排挤。
而另一类非家委会成员的家长,出发点则更加客观。这些家长认为:受到央视批评的,和一直被我们所反感的,不是家委会。
而是那些“异化”的家委会。家委会本身没有错,出发点也确实能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便利,当下的教育环境,更需要家长参与到教育当中来。
作为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承担作为家长的那份教育责任。而应该遭到反对和抵制的,是家委会中的那些“乱象”。
每个家长都有能力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要做的,就是每个人都拒绝“随大流”,坚持家委会的公平选举原则,保证公平是减少乱象的第一步。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老师和家委会的监督工作,避免赋予家委会任何实质性的“特权”,没有特权,小把戏就玩不转,马屁精也没有操作的空间。
写在最后:
与此同时,也要严防家委会成为“摆设”,或者沦为老师“免费劳动力”的现象,老师不压榨家委会,家委会也不欺压家长,才能保证家委会不“变味”。
因噎废食,并不可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发展的正确解法。今年,教育部关于“协同育人机制”发布的意见中,也明确了家委会是教育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只要管理好、利用好,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个别问题而“一刀切”似的取缔,这样的方式太武断了,也有悖于政策的基本指向。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