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眼中,高考是改变学生命运的重要转折,学生只要考上好大学,就有好发展,但好大学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资料图片)
从本科到211、985,再到如今只有C9高校的大学生,才有机会选择,学历似乎越来越“便宜”了。
大学生不再是优质人才,10年后,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以及那些只能考上普通本科大学的学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想知道10年后的情况,看看10年前就知道了。以备受关注的教师工作者为例:十年前,能入职学校的老师,邯郸学院都算好的。
要是能有一个河北师大毕业的,那都算顶级人才了。而10年后的现在,一个学校招两名编制教师,一个是川大硕士,一个是华中师大硕士。
从教师队伍的跨越就能看出,学历越发展越贬值是趋势,想考教师编的在校本科生,十个有八个都做好读博准备了,另外两个是转行的。
某国企在进行校园招聘时,闹过这么一个笑话。部门有六个去年刚毕业的普通员工,四个复旦大学毕业生,一个上财毕业的,另外一个是南开。
在吃饭的时候,南大的员工和老板聊到校招,随口来了一句:某理工那种学校就没必要去校招了吧,简历都入不了眼。
坐在对面的领导脸一下子就垮了,缓缓说道:这学校,也还好吧。第二天,上财那位和南开的说:领导就是那所理工大学毕业的。
十年前,普通本科毕业能进国企,能考体制,并且发展顺利成为领导;十年后,普通本科的大学生别说当领导了,连简历都投不进去。
这就是现实,后浪就算拿着985硕士的学历跻身企业,最后勤勤恳恳多少年,也比不上前浪二本毕业的小领导。
所以10年后,学历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那就是两极分化,在当下已经有体现了,未来只会更加严重。
学历贬值,受伤害最深的,却不是成绩垫底的学生
有学习天赋的学生,会不甘人下,疯狂内卷,本科和高中毕业一样不值一提,硕士只是底牌,卷211的本科、拼985的硕士。
到最后演变成“双985硕士”、“双C9硕士”、常春藤名校等等。甚至个别受欢迎的岗位,比如公务员、教师编,会把博士学历和论文数量当成应聘门槛。
那些没天赋的学生,看清这一点,想卷也没实力,最多读到职高,多数可能读到初中就完事,转身去学一门短时间内,不会被机器快速取代的技术。
比如家电安装、机械修理等,看似不体面,实际上随着人口的不断负增长,这些曾经被瞧不起的低学历人才,之后的工价会越来越高。
有没有天赋,至少未来都能“自给自足”,现实社会,不谈理想,吃饱穿暖才是最重要的,也是谈发展的基本前提。
而在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中,被最先牺牲的,就是那些半吊子,分数不低、学费还挺高的大专生;挣扎了好几年也考上的专升本;以及双非本科大学的冷门专业大学生。
这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跟随浪潮一起向前走,巨大的沉没成本,让他们没法拉下脸,做对不起学历的事情。
如果不是大学生,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去做服务员,去端盘子,去做这些自己心里也觉得不体面,但在至少能靠双手获得收入的工作。
但他们是大学生,是父母用许多年供出来的大学生,卷不过最有天赋的,找不到和自身学历对等的合适工作,过年回家混得也不如那些没天赋早辍学的。
写在最后:
这类大学生,是最容易家里蹲的,不用10年后,现在这样的学生就有一大堆,拿着考公、考研做挡箭牌,理所当然的在家里啃老。
美其名曰提升学历,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心备考,连基本的手机游戏都戒不掉,又怎么能争得过那些有天赋的学生呢?
提升学历能做一时的借口,可一辈子呢?没人会考一辈子的研究生、公务员,不认清现实,只会越来越痛苦。
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抱怨是最没用的,要么努力卷进优等生的队列,在未来的稀缺资源中分一杯羹,要么尽早看清局势,靠双手创造价值,无论选哪个,都比自欺欺人好很多。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