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能不能给孩子用手机的问题,想必是让很多家长为难的问题之一。
(资料图片)
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2021年04月22日,《韶关日报》发表过一篇深度报道文章《禁令,能否让中小学生摆脱“手机控”?》文章中列举了手机对于中小学生的危害。
手机虽然会带来一些危害,但我们不能否认手机的好处。2023年,手机已经成为接受信息的主要终端,孩子们处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可能与这个时代割裂。
手机是一个工具,但也像一把双刃剑,是利是弊,主要还是取决于使用手机的人。
关于是否给孩子使用手机,我认为“堵不如疏”,正如当年电脑普及,伴随而来的孩子玩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的问题,给孩子使用手机,也是类似的处境与问题,是否要“因噎废食”?我认为大可不必。
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可以从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以及使用的主要场景、需求进行分析。中学生和小学生是有差别的。
1.小学生:这阶段的孩子对手机最主要的使用场景是与父母联系,例如:放学之后,打电话给爸爸妈妈接自己,或者是上了晚托的时候,和爸爸妈妈联系接自己等等。最常用的功能是通话功能。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不强,会很容易被游戏、动画片等吸引。所以可以考虑给这个阶段的孩子选择带有通话功能的电话手表。既方便联系家长,又杜绝了孩子在学校私下玩游戏等行为,而且电话手表比较容易保管,相比于手机,会更安全。
2.中学生: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场景会更多一些,除了日常的通讯沟通之外,还可以用于查资料、看咨询、社交聊天等,可以引导孩子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情感交流等。
选择的手机价位不必太高,现在只能手机的功能差别不大,价位高低更多体现在硬件设备(如摄像头、处理器等)上 ,普通的智能机基本能满足需求了。
最后,我看到一份关于《中国与日本学生媒介素养比较研究 态度和策略》,研究者对中国黑龙江、内蒙古、陕西、山东等8个省、自治区及日本中小学生进行了有关媒介态度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对手机的态度的比较研究,分别从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否定方面对中日两国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
分享一些报告内容:
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学生能通过手机获得比中国学生更多的有关学习的知识,从思维上到获得新的知识这个过程中,日本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手机这一媒介的学习特质,在他们手中手机不仅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工具,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媒介。
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应该认识到手机的这种学习的特质,并加以充分的发挥。手机以便携、小巧、功能强大等优势,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学生要知道利用这些优势使手机成为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
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学生都对手机作为学习工具这一有用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所以,中日学生都应该对手机的有用性做进一步的了解,手机不仅仅是作为消遣娱乐,面对现在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手机,应该学会利用这一工具在学习方面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有用信息。
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把手机作为一种相互联络的工具,拥有手机是为了朋友或者家人之间联络更加方便。日本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手机可以让更多的人看,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但是对于手机更深层次的交流传播扩张技能,例如“与世界相互联络”、“一起可以做某件事”,中日两国学生都没有充分的认识。
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中国中小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很低,而且学生没有形成通过手机进行学习的观念。对于手机这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媒介工具,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只重视它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上的影响。
我们不应该把手机想象成“洪水猛兽”,让孩子与之隔离。相反,身处于信息时代,学会使用手机,将手机变为自己获得知识的媒介,将手机变为强大的学习工具,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技能之一。在全球经济已密不可分的趋势下,学会利用于手机更深层次的交流传播技能,例如“与世界相互联络”“一起可以做某件事”“通过手机看世界”等,对孩子的见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对待手机的态度上,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形成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观念,只有观念形成以后,才能更充分地利用手机的其他功能,才能避免沉迷于手机游戏。因为,这时候,手机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而并非一台游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