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中小学教师每天都要读书,这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一方面,我们每天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前提是必须读透教材,并读好相关的文本资料等,这样既能读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又能独立设计出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写好工作计划、总结和学科论文,包括班主任要撰写班级工作计划和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读书获得启发和借鉴。
然而,笔者发现,当下不少教师备课时都在照搬照抄名师的教案和课堂实录,上课时都“照本宣科”,撰写其他材料更是用复制粘贴应付了事,导致教育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归根到底是他们早已失去了读书的耐心和习惯,已经丢掉了读书的“绝活”,已经不读书了。
(资料图)
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又要陪伴和引领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改变认知,而读书才是正途;如果我们都不读书了,那么,我们拿什么去要求和指导学生读书?拿什么去改变过度应试?又拿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读好书”?
基于此,笔者呼吁教育有关部门和中小学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读书的重要性,应该坚决顶住各种压力,应该为教师的读书营造生态环境,既唤醒他们的读书良知,又压实他们的读书责任,以此推动他们的专业可持续发展。当然,为了读出成效,笔者以为,教师的读书尤其需要“三种力”。
一是要有“坚持力”。所谓“坚持力”,指的是教师读书必须心无旁骛,必须长期坚持。一方面,读书是“慢活”“细活”和“长期活”,也即读书的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们只为读书而读书,或者靠任务驱动而读书,抑或只读一、两书以及只读一、两个学期就“金盆洗手”,这怎么能收到读书的效果呢?
另一方面,因为教师的知识基础、学科背景和文化底蕴等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坚持选读合适或需要的书。
再一方面,因为书籍的“爆炸式”增长,因为教师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要坚持“教师阅读用为先”的读书原则,坚持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阅读的导向,真正做到书为我所读,书为我所用,坚持做读书的主人,而不做书籍的奴隶。这是教师应有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况且,当下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我们的教育对象——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变化,比如“双减”的深化存在着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又比如当下学生从其他地方习得的知识完全有可能比从教师那里多得多……
为此,我们需要通过读书来增强应对各种变化的本领。既要坚持读好跟教育教学有关的书,不断传承和丰富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用跨界读书来创新思想,更要用读书的力量和智慧研究出深化“双减”的实招;同时,要坚持选读一些文学名著、社科哲史等“无用的书”,从单一的“教书匠”变成文理兼备的“杂家”和育人高手,真正化“无用”为“有用”和“大用”。
另外,还要学会检索和阅读教育教学资讯和文献资料,学会文献综述等,通过借力打力,“借脑生智慧”,不断走向研究型教师的彼岸。
可是,搜集文献资料和“啃读”理论读物既枯燥又艰涩难懂。这就需要我们守住孤独,耐住寂寞,更要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意志和毅力,认准读书的方向,明确读书的目的,手不释卷、青灯黄卷、孜孜不倦、长期阅读,并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搬家的精神,坚持一本一本地阅读和“啃读”,坚持用一本本书籍去垒高专业精进的“脚手架”,坚持用一本本好书去铺就专业成长的“金光大道”,坚持用一本本好书走向教育教学的“诗和远方”。真正做到“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二是要有“转化力”。所谓“转化力”,指的是教师要把所读的书转化为自己的学识、思想和智慧,把书中的知识和贤人的高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把所读所思转化为实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产力”。
然而,当下不少教师在阅读时,往往“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尤其缺乏读书的“转化力”,导致课堂教学仍然苍白无力,专业发展依旧处于瓶颈期。
所以,为了提高我们的读书“转化力”,笔者建议大家不妨用好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倡导的两种读书武器——“钉子”和“钩子”。
首先每个教师都要学做“钉子”,牢牢地把自己“钉”进书里,不断走进到书的“内核”,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反复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努力和书中的知识“同频共振”,真正把书读透,不断产生新的认知,为蜕变自己奠定基础。
其次要擅做“钩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书中涌现的有用的资源“钩”出来,尤其要把深藏和隐藏在书中的规律、精髓、哲理、内涵等“钩”出来,实际上这就是信息和资源的捕捉力。
一方面,要把有价值的东西“钩”到自己的脑海和电脑里,分门别类建立资源库,还要“钩”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这样的转化力既接地气,又有力量。
另一方面,要把听到的和看到的,经过分析、比较、筛选、梳理和总结等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出来。“这种转化力是教师在读书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力,也是专业发展最关键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教师读书的宗旨:为转化而读书。这种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读书方法,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为现场学习,在现场中学习,回到现场去学习”。
三是要有“写作力”。所谓“写作力”,这里指的是教师边读边思、边思边写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要把读的做出来,把做的写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争做有心人,把读书和实践中的所思、所得、所失及时记录、分析和整理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写作力”,又能克服写作的恐惧症,促使读书更有价值和意义。
其实,古人所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指读书要有效,写作不可少;同时,写作也能反哺读书,促使自己读得更好。这样看,读书和写作不但须臾不可离,而且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当然,如果我们把读书看作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如果我们真想读有所得,就必须让思考和写作“在场”;如果我们都能养成思考的习惯去读书,就会产生各种看法和想法,或者对书中的相关内容会提出批判和质疑,并产生新的见解,这时就需要用写作把思考的结果固定下来,而且写着写着,新的思想火花又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这时更需要我们用写作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也固化下来,并把这些“小珍珠”“串联”成思想和智慧的“项链”,使之形成“草根理论”。
由此看来,以读引思,以思引写,边读边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不失为提高“写作力”的好方法,又能促使读书和写作跃上新的高度。
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养成习惯,把读书和写作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就会随之而提高,我们离好教师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其实,许多优秀教师就是在读书和写作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也即读书和写作是我们走向优秀教师的不二选择。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读书和写作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建立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我们可以及时推介好书以及把读书感悟、读书随笔、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大胆地发布在这些平台上,既让同行分享应用,又能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建议乃至批评,以帮助自己读得更好、思考更深、做得更实,写得更优。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平台的力量“抱团取暖”,打造教师读书和写作团队,并与同道者的平台连接起来,这样更能从同行那里得到启发和借鉴,大家碰撞思想,交流切磋,培植智慧,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为共同走远专业发展之路“添砖加瓦”,为共创教育教学艳阳天提供正能量。
(作者周建国 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