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尊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的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曾言: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
张伯苓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 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在他创办的南开学校里,体育真正摆在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体育的育人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在实践中,有一群体育教师出身的校长,他们或带领学校开辟出特色发展之路,或把体育精神注入办学理念,使校园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位“体育校长”的治校育人故事。
01
邹亮
一根跳绳带来的突围之旅
让童年在跳绳上舞动,
以体育带动整体办学水平提升
跳绳是江西省南昌市曙光小学一张耀眼的名片。
全国跳绳运动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全国跳绳运动大课间示范学校……凭借跳绳,学校获得各项荣誉称号,学生的体质、精气神也焕然一新。
“体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看到因跳绳而起的变化,校长邹亮满怀喜悦。
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的邹亮,一直信奉体育的教育力量。他的职业生涯,也因体育增添无数亮色。
体育老师成了新校长
楞上小学是邹亮工作的第一站。
初登讲台,他只带两个班的数学。彼时全校没有体育教师,恰逢马上有个广播操比赛,没人带操。 邹亮便成了“教数学的体育老师”,带着全校学生跳广播操。
也没秘诀,就是埋头苦练。没想到,学校在比赛中拿了名次。
一工作就和体育结缘,让邹亮明白 “多做多练”的重要,同时也磨炼出迎难而上的性格。
2004年,邹亮被调任到曙光小学当校长。
外人眼中的高升,在邹亮看来却是 困境:学生300余人,教师平均年龄近50岁,缺少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学竞赛无一能手;煤渣铺就的操场,简陋的教室,设施缺乏,校门口短短几百米路,却要拐上六七个弯,学校一度被戏称“七弯小学”;周边名校林立,家长对学校不认可。
在师资短缺、办学条件不优的条件下, 如何为师生搭建成长的舞台?如何做好家长满意的教育?
“彷徨思考了很久,也尝试了很多方式。”邹亮最终落脚到 学校的育人本质上。
此前,学校没有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听评课流于形式,教师评课能力有所欠缺,教学竞赛缺乏参与积极性。邹亮相信,每位教师都有向善、向上的本能,不能一味批评他们“不愿动”。他决定, 将工作重点放在发现教师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平台上。
“一开始确实挺难的,因为有些亮点不是一下就能观察到的,只能耐下性子给他们时间和平台,让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育给了邹亮不服输的劲头,沿着认定的道路,他开始行动了。
从体育这块短板突破
体育,曾是学校的短板。
“一年一度的学生体能测试,学生们的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跳绳,很多学生不能达标。”担任校长之后,邹亮还是上着体育课。
他下定决心,要让学生跳出“绳”采飞扬,让体育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
为此,学校制定了一分钟跳绳评分标准,由体育教师保障技术教学,班主任牵头抓达标,学校校务会成员分年级督导,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这六个字,以班级为单位,利用每周体育课及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给了我们莫大的惊喜。”邹亮回忆说,学校打算给按照国家标准得100分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谁知道全校80%的学生都得了100分,忙坏了印证书的教师们。
在弱项取得突破,师生们有了信心。
因为跳绳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适合学校面积小的条件,2016年,学校决定将跳绳作为特色课程来抓。
为破解师资瓶颈,邹亮一边邀请专业教师来校培训,一边选派教师参加全国跳绳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如今,全校所有教师均取得全国跳绳教练员、裁判员证,师资水平达到专业化标准。
为保持学生跳绳的兴趣, 学校还开发了“跳绳课程”和“编绳课程”。前者包括速度跳绳、花样跳绳、“绳韵”大课间跳绳等课程,后者则主要从绳韵、绳技等板块开展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例如语文课的“探究结绳记事的故事”,美术课的“绳子缠绕画”等。
小场地也有大梦想,让邹亮欣慰的是, 因为一根小小的跳绳,学生们变得更加阳光自信。竞技上,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的跳绳精英队,参加全省乃至全国跳绳比赛,并多次夺冠。强身上,每逢“绳韵”大课间活动,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跳跃的音符,趣味的跳绳运动让学生快乐的童年在操场上激荡。
让老师“近距离投篮”体验收获
在邹亮的办公桌边,贴着一张早已发黄的打印纸,上面是黑体加粗的一行字:把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第一位,搭建平台发现亮点,挖掘潜力体验成功。
针对教师“遇教学竞赛就退缩”的心态,邹亮主导建立“聘请专家指导教学工作常态化、走出去学习经常化、交流互动常规化”的制度,让教师们在一个个“近距离投篮”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并选派教师赴省外教育高地参加各类培训,教师向上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为了积极营造愿干、想干、争干事的氛围,学校聘任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师傅,实行师徒结对,并给予师傅一定的奖励或者课时津贴。
邹亮还多方努力,大力改善办公条件, “对老师好一点”,通过 “暖心假”和“励志牌”,让教师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一系列举措下来,教师不仅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被激发,归属感和价值感也被唤醒。如今,教师不仅积极参加磨课,还一改单打独斗的传统,经常集体合作参加各类比赛,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
02
孙晶
想要艺体教师“被看见”
以艺体教师为队伍建设的“牛鼻子”,
从艺体教育中寻找育人能量
体育专业出身,从体育教师到大队辅导员再至一校之长,合肥市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校长孙晶的履历上始终镌刻着“艺体”二字。成为校长后,孙晶更是以对艺体教育一贯的重视和思考,带着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做艺体工作,和孩子们靠得格外近
2007年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后,孙晶便成为了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一名体育教师兼学校大队辅导员。
回想起这一段时光,孙晶倍感珍贵,“做艺体工作,会和孩子们靠得格外近些。 这种亲密,源于体育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孩子们体格健硕、心态阳光,自然身心愉悦,我是跟着体育沾了光。”
孙晶在六安路小学本部担任了十年大队辅导员,其间,曾有多次转岗提升的机会,但都被她婉拒,“ 就是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孙晶依然记得,刚工作不久,一个小男生无意间和妈妈说的话让她感动了许久:“我长大也要成为一个像孙老师一样的人,传递快乐,看到她就开心!”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体育老师赋予我的光环,也让我真正感受到所谓边缘的艺体教师并不边缘,甚至可以发挥超乎想象的更大作用。”孙晶说。
2017年,孙晶调往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担任起这所新建学校校长一职。从城区优质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到新建学校校长,孙晶用传承加创新的方法快速适应角色转换,让“艺体育人”的思路得以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新区的大操场、活动室、宽阔的走廊都让我非常激动,不能浪费学生的每一寸活动场地。”初到伊始,孙晶便创新设计了 艺体6+X项目: 6指每个年级都有一项特色体育课程项目, X则指在艺术学习中以音乐合唱为主,同时培养学生美术中的色彩、手工、线描等多项艺术技能。
随着课程的开展,引发了孙晶深入的思考,“ 艺体课程质量向纵深处挖掘的密钥在评价”。据此,孙晶带着全校艺体教师为不同年级创制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特色评价体系。以课标为导向,每一阶段的课程要细化达成的目标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据此安排课时节奏,家长也对孩子在校的艺体表现有了更加量化的认知。
如在二年级的乒乓球特色课程评价标准里,综合评定A、B、C等级,在学生的运动参与、技术评定、能力表现等各个维度均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如技术评定环节,细化到了小臂挥拍动作达到什么标准、20球累计上台个数等。
在孙晶看来,亮眼的课程、明确的评价最终导向的是艺体教师不断强化的话语权。“想要让艺体教师‘被看见’,就需要从课程的评价导向上加以细节化。”
让艺体教师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如何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孙晶同样选择了 以艺体教师为“牛鼻子”。
“在一般的认知里,小学艺体教师常处于‘ 附件’地位。”但体育专业和体育教师出身的孙晶坚定地认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艺体教师队伍将对教师队伍整体产生高频的 “能量震动”。
孙晶大胆创新,率先采取 艺体教师全员担任班主任、学校骨干中层,学校管理层必须参加艺体教师教研会议,以制度倒逼、搭建舞台、奖励赋能等多种方式为艺体教师鼓与呼。
这一举措的效应立竿见影,语文教师鲁玲燕担任班主任已有5年时间,提起曾担任过学校美术班主任的曾梅,她掩饰不住地赞叹:“我平时做班级管理工作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学校活动怎么布置我们就怎么做,和这些年轻的艺体班主任相比,他们的办法既新颖又管用!”
一次班主任月度分享会上,鲁玲燕看到曾梅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做成一些美篇、手账送给家长:“当时我就反思, 有时候讲大道理未必有好效果,要多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才能贴近学生内心。”
体育教师能通过运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毅力、忍耐力; 美术教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与情感表达,拓宽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 音乐教师能细腻地感知学生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释放压力、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
这些都是重要的成长品质,而这些教师更擅长在活动、竞赛、游戏中完成学生的人格培养。在孙晶看来,艺体学科有着独特且难以被取代的育人价值,这些年轻的艺体教师往往能让这些价值发挥放大效应。
对教师来说,她是同行者也是引领者
目前,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85后”教师占据了半壁江山,在教师们的眼里,同样是“85后”的孙晶,是同行者,也是引领者。
2015年入校的教师黄静见证了学校从无到有,学生从不足千人到如今3000多人的跨越式发展。而她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成长为学校管理层,在内外环境的双重提升中,她从孙晶身上学到了果敢和执行力。
有一天,黄静接到孙晶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孙晶向黄静沟通了自己希望在学校建立教师发展积分制的想法,希望黄静先想想,拿出一个具体方案。
教师积分要和年度绩效、年度评优、职称晋升等考评挂钩,会不会引发不同的声音?短时间拿出方案是不是不太实际?想象中困难和难以周全的考虑让黄静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
“大胆去做,有问题我来处理。”孙晶给予的信任,让黄静有了底气和动力。
在孙晶看来,只要对学校有利的事就坚定去做,在过程中不断修正调整,而不是等到思虑完美再出发。在孙晶的支持下,黄静成功主持完成了教师积分制管理方案的制定和修正,“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出发了,事情就能做成,人也会成长。”黄静说。
“双减”之下,艺体课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艺体育人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孙晶渐渐感受到,学校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孙晶依然怀有坚韧的初心。
03
管杰
办学就像打球,我挺想赢的
以竞技精神办学,
尊重规则和办学规律,
穷尽全力提升学校品质
管杰一天的工作从早上爬楼开始,巡视教室、进班听课、跟着广播操舒展筋骨……体育教师出身,尽管已经当了20多年校长,管杰仍坚持把锻炼融入日常。 每天走8000步以上,工作间隙,他的放松方式是在办公室的地上放本杂志,做平板支撑。
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管杰在北京十一学校工作了19年,其间有6年担任学校教育教学副校长。2008年,他从教育强区海淀区“转会”到丰台区,先后出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书记兼副校长、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把北京丰台区教育集群——方庄区域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什么样的校长是好校长?如何做一名好校长?在管杰看来,校长不能任性,就像打球一样, 尊重规则和办学规律是前提,同时,也要穷尽全力提升学校品质。
“体育对我而言,是救命的”
1米85的个头,管杰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又因常年坚持锻炼,他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不少。但鲜为人知的是,管杰幼时 患有严重哮喘,用他的话说,“差点活不成了”。
学龄前,管杰被放在乡下祖母家养病。农村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人也容易变得活泼。跟着小伙伴下河摸鱼,上山找蘑菇,爬树掏鸟窝,渐渐地,他的哮喘症状轻了。
因为身体原因,在学业上,父母反而不太鼓励管杰去学习,要求他“ 先把身体锻炼好了”。每次上完课,当别的学生沉浸在题海里时,管杰就自己拿个球去操场偷偷玩。到了初二,他的哮喘症状消失了,病也彻底好了。 “体育对我而言,是救命的。”管杰说。
2005年,丰台区政府主责教育的领导找到时任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的管杰,邀请他到丰台区从事教育工作。“当时没怎么上心。”管杰回忆说。在之后的3年里,丰台区政府、区教委一直不断找机会说服管杰。
三年的纠结在2008年有了结果:管杰决定调到丰台区。丰台区也给了管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在北京十二中担任书记和副校长。管杰的父辈都是教书的,从小的教育情结使他有种冲动,想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一所学校的品质。
办学更讲究规则,要着眼于人的成长
体育竞技比赛注重规则意识,要懂得在规则里获胜。对管杰而言,办学更讲究规则,要遵循教育规律,他认为,校长的一切行为都应着眼于人的成长。
2011年,管杰调至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担任校长,十八中是丰台区四所北京市级示范高中校之一。“但尴尬的是,当时学校的高考成绩在四所示范校里垫底,老师们也比较消沉。”管杰在认真调研和分析后发现,学校的生源、教师队伍、办学环境等都亟须提升。
管杰先是 在生源上发力,他动之以情,挽留初中校的部分优秀学生留校读高中。把生源素质好的学生教好固然重要,但在管杰看来, 把大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带出名堂才是学校真正的本事。每个基础差的学生,其成因千差万别。管杰鼓励教师们多投入时间去了解这些学生,对他们进行科学诊断,对症下药。教师的责任心上来了,学生自然也就进步了。
同时,管杰也 在营造一种宽松的办学土壤。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适合他们自由、自信成长的空间。学校改造了校园环境和教学设备,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如学校为期两周的艺术节全部由学生自主策划实施,让学生尽可能体验生长和生命的意义,真正培养出具有“健康的体、温暖的心、智慧的脑、勇敢的行”的优秀青少年。
“ 苦大仇深的教师培养不出灵动、活泼、有创造性的学生。”管杰认为,教师是教育的根本,要营造信任和尊重的氛围, 不把教师盯得太紧,而是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不鼓励教师坐班, 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同时学校还在工作空间和家庭生活空间外尽可能给教师提供“ 第三空间”。瑜伽队、舞蹈队、合唱队、睡眠培训课……教师需要什么,管杰就四处奔走找寻资源和平台, 把给教师“减负”落入常态。
都说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而 在管杰看来,好校长必须依靠好老师。一位好老师会带来一个好的领域,要经常研究教师们的兴趣点在哪里,针对教师关注的领域去重点扶持,那么学校就会有新的增长和突破。
管杰的联系方式对全校师生公开,每个人都可随时向他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希望,在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让他们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成长。在管杰的带领下,北京十八中的办学品质连年提升。
引领集群,一枝独秀不如芳菲满园
方庄是丰台区的一个大型社区,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27所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管杰接任北京十八中校长岗位时,正赶上学校进入教育集群的改革中。“如何操作、有哪些具体实施细节…… 作为龙头校的校长,必须亲自规划好这些事情。”管杰说。
在集群内,学校间车程不超过15分钟,原有学校的物理边界很容易被打破。而管杰意识到,要想达到集群内资源共享, 必须建立信任关系,打破心理的边界感。
首先是集群的定位问题。作为集群的牵头人,他最初到集群成员校参观时,学校打着横幅——“欢迎方庄教育集群领导到学校视察!”管杰心里一咯噔,事后悄悄和学校领导说,这个关系搞错了, 我们是平行关系,是成员间相互需要的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
管杰是东北人,性格爽朗、大气,极具号召力和引领能力。要实现集群内的资源共享,管杰首先想到了给予, 先把学校自身的宝贵资源拿出去。比如:十八中有400米跑道的标准足球场以及大音乐厅,集群内学校来租借时,只需登记即可。管杰还经常跑到区教委办公室,为集群争取更多项目及合作空间。
时间久了,集群内的信任关系建立了,师资、课程等更深度的共享就成了可能。在集群内, 小学教师可以和高中教师一起培训,不同学校教师交叉站讲台,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更多元。
师资的共享也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的共享。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到十八中来上学科类课程,集群内的学生到职校去上职业体验课程……管杰认为,教师流动、学生跑校等措施,都是集群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所提供的服务机制。学生的选择多了,更好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在管杰看来,“美”不是用来争艳,而是 因为共享互增色彩,因为协同实现共育。十八中的足球教育、方庄二幼的数字化课程、东铁营一中的美术教育……一个个种子项目好似蒲公英,在方庄教育集群发酵、复制,最终受益的是每一所学校和整个集群的师生。
办好一所学校,开辟一条通道,引领一个区域,创出一片天地。管杰希望,通过共同创设集团化优质绩效,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要,最终实现集群内学校的价值共生,从而打造区域教育的新样态。
来源|本文由“校长会”编辑推荐,选自“中国好校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黄镇敏:体育,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万玮:未来学校的核心学科只有两门:体育和阅读
体育,是这世界最好的教育
大型纪录片《先生》04:张伯苓
张伯苓:强我华夏,体育为先
【人物】张伯苓:最可悲是教书匠
张伯苓:得入南开,即可放心
张伯苓与南开“公能”教育
请收藏|大型系列纪录片《先生》十集全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