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则“14岁跳楼女孩的遗书”的消息在网上传开,长达1500字的诀别书,有几段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当代孩子的精神状况,需要社会正向的关注,而不应在酿成悲剧后才幡然醒悟。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留学》也为大家总结了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孩子们为什么不快乐?
现在时代变好了,不愁吃不愁穿,物质条件如此充足,可为什么总是想躺平,想逃避,不愿意过多的社交,看起来那么不快乐呢?
(资料图)
在中国社会,教育孩子上清华北大几乎是所有家庭共同追求的目标,逢年过节亲戚串门,见面就是一番话:“成绩怎么样?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你看那谁家儿子考上了清华,以后一辈子都不用愁了!你也要好好学习才能成功。”而不是:“最近交到朋友了吗?在学校过得开心吗?今天不用写作业带你出去玩个痛快吧。”在大人看来,让孩子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其他问题都不重要。
中国的父母常常给予孩子高度期待,随着近年来升学压力的不断增长,家长的焦虑一步步也转移到了孩子们身上。冲动与不理性的行为,压抑的环境让很多当代青少年对自我产生怀疑,甚至从小学开始心理产生了问题,觉得自己满足不了爸妈的期望,是不是自己天生比别人差,为什么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变得有自卑心理,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出现逆反、自残等极端行为。雪上加霜的是,很多家长反而会觉得孩子很脆弱,打不得骂不得,太难管了,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娇生惯养,对孩子就应该严格一些,一切以学业为重。然而,每个青少年都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正确的引导和交流才能触达孩子的内心,先拥有快乐的童年,拥有健康的心灵,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业也能随之变好。如今社会上对“为人父母是否需要考试”的反思,与这种情况是分不开的。
家长们越是把重担压在孩子身上,孩子越是想要逃避,一旦肩上的重担压垮后,一些孩子会选择躺平,一些孩子心理会产生阴影,变得害怕父母害怕学习。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中最核心的人物,是从启蒙到一生的教育者,应当担负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责任,而不是将学习功利化。家长都应该把培养中心放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上,培养孩子直面失败的能力,探索新事物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发现世界的美好,主动去掌握新知识,而不是让其硬着头皮学一些并非真正兴趣所在的内容。
如何防治心理问题?
空心病、自我焦虑、丧文化、躺平等流行词汇,都是近些年在年青一代中常说的。这些词要是放在几十年前,大概率不会出现。而到了现在,缺乏价值观的学生很容易出现空心病,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从小被功利的目标推着,长大了就会变成没有“心”的工具人,这些人大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样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发生在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
自我焦虑也是现代人容易患上的心理问题,焦虑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焦虑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工作后还焦虑工资能拿多少,裁员时会不会波及自己,太多的焦虑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这些心理问题尚不足以导致疾病,但往往像一根针一样扎在现代人的心里,拔不出也放不下,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逃离都市逃离大环境。有数据显示,焦虑症的发病率在20世纪80年代为1%~2%,现在已经上涨到了13%,100个人中就有13个患有焦虑症,经济越发达患病的人数越多。
防止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家长、老师、社会都需要积极配合,给孩子呈现美好的东西,让孩子认识到存在于世界的快乐,当他第一天来到世界上,所有人都在为新生命的诞生而微笑,我们要给他的是爱和智慧,顺应孩子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生存能力,而不是终日强调唯分数论,考不上大学就一事无成的思想。
要真正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请尝试将单向命令转为双向交流。父母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表达、命令、批评,也要听听孩子的想法。养成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培养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能力,可以避免在日后因为交流障碍而产生的隔阂,有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共同商量,一起解决。其次,家长需要认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之路有很多种,学习只是其中之一,成绩不是衡量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家长千万不能只看分数。有些孩子通过家长的“拔苗助长”,确实成绩提高了,但是却不懂得在社会上立足,人格不健全,甚至缺乏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等,这样“高分低素质”的人比比皆是。
在教育内卷的时代下,盲目地追求分数是不可取的,当然冲破这样的困境显然单枪匹马是做不到的。国家在保护祖国花朵的心理健康上也在不断努力,2019年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提道,要在2022年底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50%的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教育引导儿童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电脑和智能终端设备,预防网络沉迷和游戏障碍。推广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倡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引导家长传承良好家风,关注自身和子女心理健康,依法履行监护责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子女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同时,还要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两个一”行动,促进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子女,开展家庭关爱教育,辅助成长。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积极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将青少年置于风暴眼的困境,尽量减少青少年在学业、就业、家庭、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遭遇的压力,让青少年能够轻装上阵,负担更少地迈上人生之路。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五月天《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反映了当下年青一代的心声,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方面形成合力,科学施策,才能让青少年拥有真正的快乐。所有的青少年都应该有一个温暖明媚的童年,衡量教育成功的标记物不应只有分数,衡量工作成功的标记物也不应只有赚钱多少。学习固然重要,但人生的路还长,善良、勇敢、正义、无畏这些品质都是需要现代人掌握的基本素质。成功是一个复合概念,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周末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运动一下劳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成就阳光少年。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180期,图片源于网络,如侵删
监制:李璨
审核:刘煜
责任编辑:田江含
记者: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