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首都中小学科学教育营造了浓厚氛围。多年来,北京市先行先试,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科学知识,从市级、区级到校级,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借力人才计划
(资料图片)
培养科技后备队伍
广受关注的 “翱翔计划”就是北京市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从高中阶段入手探索培育现代化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的开拓之举。另一项在全市具有广泛影响的科学教育活动当属 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有人曾形象地把金鹏科技论坛比作是一块科学试验田,认为它围绕“兴趣、体验、合作、求实、创新”理念,致力于引导中小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除此之外,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由北京市科协组织实施的“三大人才计划”不得不提,它们分别是 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英才计划(北京)和北京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今年2月21日,北京科学中心发布了 “北京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凡是对其中一门具有突出潜质的北京市全日制公立中学初二至高一年级学生均可报名申请。该计划自2016年启动以来,为北京市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
依托区域特色
做强做精科学教育
做好科学教育,科学教师是关键。作为培养教师的区级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教研为支撑,助力教师整体提升。为了让科学教师保持对教学的持续热情与投入,区教科院不断创新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
以物理学科为例,组织相关教师分别开展题为“魔术物理”与“生活物理”系列教研活动,旨在通过价值引领,加深教师对学科的热爱。同时,聚焦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实施与评价能力、诊断反馈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了对教师关键能力整体提升的合力。
此外,为促使年轻教师提高日常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区教科院组织全区骨干教师开发教学系列资源,以此实现全区优质资源共享。另据了解,区教科院还借助分层任务驱动和搭建展示平台,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
北京市 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区,早在2000年国家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前,就着手研发 小学综合性科学教育课程,明确规定小学全学段每周不少于2节科学课。20余年来,海淀区科学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和教学方式变革成为五个鲜明的特色。
以文化建设为例,海淀区引导各学校让学生浸润在充满科学味的育人环境中。
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七彩豆荚”植物科学实验室。在机制建设方面,海淀区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激励机制,让学生保持对科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在课程建设上,海淀区积极研发科学类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科学实践课程。在资源建设上,海淀区开发科技场馆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科学家资源,为学生打造更广阔的科学学习空间。在教学方式变革上,则借助STEM教育、项目式学习和小课题研究,让学生爱上科学。
京西 门头沟区被誉为“中国地质学家的摇篮”,为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天然条件。近年来,区教育研修学院通过实地考察、聘请有关专家、利用原有活动基地等方式,不断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丰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门头沟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校内教学”模式、“室内教学—野外实践”模式、“野外实践—室内教学”模式、“室内教学—野外实践—室内教学”模式、“野外实践—室内教学—野外实践”模式,进一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以最后一个模式为例,学生可以进行“我是小导游”活动设计,任选一处旅游景点搜集材料(野外实践),再编写一份有关该景点的导游词,教师进行指导(室内教学),最后在适当时机为旅游者进行一次义务导游活动(野外实践)。
兼顾课堂内外
为学生寻找发力点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成立20年来,特别重视对学生实施科学教育。据校长张龙介绍,在硬件上除了建有天象厅之外,学校还开设有天文课程、观鸟课程、指尖探索课程,立足于通过课程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课堂上,学校每个老师都有一个文件夹,专门用来记录学生的各种问题。课下,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师生会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记录在该文件夹中,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接。课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高精尖比赛,以赛促练。天文社团学生黄嘉翔表示,“学校给我搭建了很多平台,让我更加自信地展示自我,朝着自己的梦想远航”。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红连为学生讲解地质知识
北京市延庆区千家店学校地处世界地质公园,拥有硅化木化石群、恐龙足迹以及岩溶地貌等地质遗迹。学校在硬环境上做文章,将地质科普教育“环境化”,同时将地质教育“学科化”,要求各学科教师深挖地质科技知识点,开发地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聘请专家教授走进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深入了解地质科普知识。
“双减”背景下,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科学教育继续做加法。学校教科室主任李黎明告诉记者,学校通过模块化科技课程、个性化科技兴趣小组、主题性科普活动、“五个一”工程科技节、科技成果区域共享等举措,开发高端选修课程、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科学的魅力。
北京市第九中学分校学生在机器人社团活动中
在 北京市第九中学分校校长魏文娟看来,学校的科学教育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在大科学教育的统领下,学校通过开足开齐科学教育国家课程,面向所有学生设置实践活动、评选“科技之星”、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科技元素,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活动课程邀请专家进校园,或带领学生走进中国科技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等场所,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保护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品牌课程发展学生的特长,学校设置了机器人社团、无线电社团、单片机社团、编程社团,让学生通过小项目、小课题研究,将学生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衔接课程面向有特长、学有余力的“精英”学生,实行初高中贯通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升学和专业选择助力。
加强科学教育
校长教师望破困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谈到如何加强科学教育方面,校长教师们坦言还面临一些困境。北京市延庆区教科研中心科学教研员白毅全表示:“由于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不少学校比较小,科学教师甚至只有一名,校本教研无法开展,这个短板急需解决。”
“初高中阶段,由于考试方式和内容的原因,不如小学有统一的科学教育,还处于分科教学的状态,学科之间的融合还有待提升。” 北京市延庆区教科研中心物理教研员宫显生对记者说:“如果可以做好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
除了教研和跨学科融合方面的壁垒,一位不愿具名的校长告诉记者,当前小学科学教师在一定比例上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学科转岗而来。相对低年级浅显的内容,转岗教师一般还能胜任。但是随着学段提高、教材难度加大、科学性加强,非科学专业的教师会感到力不从心。对此她建议,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应该向生物、化学、信息等专业的毕业生倾斜,经过专业培训后,能够更好地胜任小学科学教师。
魏文娟则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高端实验室,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主管部门可依据实验室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取得的业绩进行考核,保证资金用到“刀刃”上。
来源:凌月云 郝彬
编辑:张秋颖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