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富养还是穷养,本质上都是控制式教育行为。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尝试彼此理解,尊重包容彼此的差异,做到“和而不同”。
本文来源:公众号“谈心社”(ID:txs163)。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资料图】
........................................
你是被“穷养”还是“富养”长大的?
如何培养孩子,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议话题。
有人说,“男孩子要穷养,女孩子要富养”,也有人说,“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对孩子来说,到底怎样的家庭环境才算是优质的?富养女孩和穷养男孩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
关于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都在社会学学者沈奕斐、心理学专家贺岭峰和知名主持人陈铭的一场对话中,一一得到解答。
对于“穷养儿,富养女”的论调,沈奕斐表示:“最好是做真实的父母”。
刻意的穷养和富养,都会破坏孩子成长的天然性,任何一个谎言,都会对孩子身心造成巨大影响,让他在成年后努力寻求弥补。
在贺岭峰和沈奕斐看来,教育一定不是家长自我的欲望投射:“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满意的样子,才是培养他们最好的方式。”
一、“放弃控制”,是更高级的教育模式
无论是富养还是穷养,本质上都是控制式教育行为。
父母总想通过各种方式“把握”孩子的人生:
在孩子年幼时,为他/她营造完美的温室环境,或是主动创造困难,让孩子提前感知到社会艰难;
长大后,作为过来人的身份给出对学业和事业的参考,离家近的大学优先,有编制、够体面的工作优先。
找对象的时间也一定要精准把控,大学毕业前算早恋,有了正式工作后还没找对象,各种相亲立马安排上。
父母良苦用心,孩子们却不为所动。在家长眼里,自己做的一切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却一直逃避,甚至彻底叛逆。
沈奕斐认为,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在于“身份的错位”。
目标感强、且极具理性的人生规划者式父母,被称为孩子的“教育经纪人”。
当父母成为“教育经纪人”时,孩子很累,父母也很累。
比起控制,更高级的做法是跟随。
“多问为什么这样?你希望我怎么做?有什么是我能帮到你的?当角色和身心全部沉下来之后,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节目中,主持人陈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当女儿上小学之后,陈铭发现自己逐渐无法和孩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于是在一次家长会上,他偷偷记下了女儿班级里十个同学的名字。用一个个名字做切口,勾出孩子生活中的无数故事。
“如果不是这样,我永远无法进入她的世界。”
孩子不是家长权力意志的附属品,而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世界,对于家长来说,只有“放弃控制”的想法,才可能拥有“掌控教育”的权利。
以平等亲和的姿态进入孩子的世界,自然能获得打开孩子心扉大门的钥匙。
正如沈奕斐所说:“我觉得我很强大,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成长得很好,我就必须收拢我的强大。
但如果父母本身是个弱势的家长,那其实需要树立权威的。因为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在强与弱之间把握平衡,寻求一个动态的“和”,才能获得和谐的亲子关系。
二、“健康教育”,从正视性教育开始
节目中,心理学专家贺岭峰分享了关于自己女儿的性教育故事。
在女儿年幼时,贺岭峰买了一套6张的光碟,内容是一个国外科普两性知识的课堂,科学地解释了人类如何孕育、出生,成长。
“看完之后,我女儿上幼儿园时,就已经是她们幼儿园的性教育大使了”。
在贺岭峰看来,性教育不是秘密。相反,这是一门功课,一门孩子和家长需要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功课。
在中国许多家庭中,“性”一直是禁忌话题。
家长们一边希望避免触碰关于“性”的话题,一边又希望孩子通过自己的渠道方式,最终能够获得关于性的知识。
沈奕斐强调:“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儿童的性教育,而在于成人的性教育。”
在许多成年人的内心里,关于“性”有着太多复杂的情感想象,当他们自己都无法科学理性地面对男女性别差异,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就更是无从谈起。
对家长来说,首先需要根据孩子年龄阶段真实地表达,不要刻意地隐瞒或撒谎,任何谎言都会带来代价。
第二就是在进行性教育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实际上性教育就是教人们如何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怎么去拥有身体的主体性,怎么对身体不舒服的所有行为说不。”
当孩子在一次洗澡时突然拒绝帮助或探访,那可能正是他/她对身体主控权意识觉醒的时刻。
家庭性教育的缺失,其实也影射着一种畸形的成长观——家长所谓的保护,未必是健康的教育模式。
面对早恋的问题,许多家长坚决说不,但是面对催婚的议题,许多家长又从不缺席。
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情感发展,也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沈奕斐长期调研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前期,许多父母对“性”不恰当的描述和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女性认为“性是可怕的”。当她们发展到婚恋阶段时,会有一种背叛感,无法正常进入深度关系,也出现类似恐婚等心理。
对于性教育、生理卫生教育、情感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过程,也导致了许多孩子长大之后的情感障碍,最终导致消极,甚至是畸形的婚恋观。
如何让孩子生理认知和情感塑造中获得健康的成长,在贺岭峰看来“性教育其实是越早越好”。
对性别产生萌芽兴趣的时段,一个是青春期,另一个就是幼儿园时期。
“性教育最关键的时期就是幼儿园时期。当孩子问你的时候,你就直接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如实地告诉他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
真正健康的教育,是正视“性教育”,用“平和”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带领她/他理性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
三、最好的亲子干系,是“和而不同”
节目中,列出了这么一组数据:
1990年,中国大学毛入学率只有3.4%,2000年,中国大学毛入学率为12.5%,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6.5%,而现在的大学毛入学率是60%。
三十年前,考上大学意味跑赢了96.6%的人,成为社会金字塔尖上的存在。现如今,时代变了。
像贺岭峰所说,“再把所有的时间、金钱、精力都砸在刷题考试上面,这可能就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投资,因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人才,绝不是依靠一纸文凭就能拿到后半生的入场券。”
拼学历、拼成绩、拼刷题,是父母时代的“葵花宝典”,如今未必适用。
只有摆脱过去成长的路径依赖,才有可能为孩子创造和而不同的多元人生。
我们已然进入了文化反哺的“后喻时代”。
在信息化社会中,年轻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速度更快,反而需要给家长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家长到了孩子青春期就彻底丧失话语权。
“后喻时代的特征就是你老教育我,但是你的东西并不能证明正确,”沈奕斐说,“这就是今天这个年代年轻人特别讨厌‘爹味’的原因。”
如何在众多的不同中去求“和”,是许多家长后半程教育中所面临的难题。
真正和谐的家庭关系中一定会有“不同”,但那并不代表着不和谐,而是一种“和而不同”: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尝试彼此理解,尊重包容彼此的差异。
“父母不是NPC,你要去了解父母的故事、他们的人生,其实他们也是个活生生的人,也有情感,也有做不到的时候,但他们有爱你的时候,有很努力的时候。”
父母和孩子,都是丰富的、多元的、具象的个体。
在今天,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焦点问题。
为了孩子的积极成长,作为家长需要有“放弃控制”的格局和魄力,也要有“健康成长”的方式和路径,更该有“和而不同”的智慧和境界,以此化解时间与空间的鸿沟,带来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温度。
本文转自网易文创旗下公众号“谈心社”,关注谈心社寻找共鸣。公众号:“谈心社”(ID:txs163)微博@谈心社社长。
- 今日视频推荐 -
热文推荐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出国留学导师微信号: guanjia333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27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4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