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应该是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但是现在的孩子脸上还有多少的激情澎湃呢?走在校园里,孩子们就是下课,都是低着头在奔跑,更不要说上课的时间了。这样的一种状态,谁看到了不痛心呢?但是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即便我们想要改变,却又什么都改变不了。
尽管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能拥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生活。但是,现实如何呢?恐怕大多数家长除了摇头,能做的就是低声叹气了吧,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
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就是想得再美,没有一个强力推行的措施,最后都只能流于形式。这不,云南的一位教师就发文控诉了自己所在的市教育局另类的做法——
(相关资料图)
今天上午我们又开会了,传达教体局的新指示,其中有一项的内容是:期中期末考试,学生成绩全市后5名,或全市名次排名下降很大的学校,校长和任课教师一起被约谈,并在全市教学质量分析会上,点名学校、班级和任课教师。咱也不明白,咱也不敢问,这番操作是否与素质教育和“双减”相悖呢?
教育部的《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里,就明确提出了不以成绩来评价老师,但是现在他们却来一个放卫星,直接把考试成绩依然作为悬在老师头上的剑。
这样的一种状况之下,有哪一个老师能等闲视之呢?不说其他,是人都是要面子的吗?老师能怎么选择呢?他们能做的只有是牺牲自己的时间,压榨学生的时间,逼着学生去学习,让学生做更多的作业,考更多的试。如此一来,“双减”还有可能落实到位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都在慨叹,为什么双减了,孩子的睡眠却越来越少了的根本所在吧。
也正因此,就是一所初中,他的老师和学生的都是很忙碌的。每天五点多起床,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这样的日复一日,体质差了,抵抗能力弱了,许多学生也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不能不吃抗抑郁药来保证学习。这样的一个局面不让人感到悲哀吗?
这不,就有一个高二的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喊出了谁来拯救孩子的呐喊。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儿子班上50人,吃抑郁药的竟然有29个。不得不说,比例严重失调。”“现在的教育实在是太卷,他们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啊,却顶着不同对比的压力,不敢停下脚步,为了高考,拿健康赌明天,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因为一堂健康心理课,就让孩子们带着病上课的状况暴露在阳光之下,竟然达到了一半以上——这事很让人惊恐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失眠、爱哭、暴躁得跺脚,撕书,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其他人拳脚相向。这偶尔有那么一两次还能够理解,但是到了就医吃药的地步,那就说明这种情况已经需要到了必须要深度关注的地步了。
正是因为这位家长对此没有一点心理准备,才会喊出这是教育的失败,谁来拯救我们的孩子的话。而实际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已经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尽管我们专家的研究数据,还没有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但是也已经很是危险的程度了。
尽管我们已经在许多学校开展了健康心理课,也开展了“家校协同干预”,让学生遇到心理问题要多与老师和家长沟通,但是在现实的升学压力之下,有多少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放在第一位呢?
对于家长,除非他们理解,否则说了也没用,反而家长会觉得就是想太多了。现在青少年抑郁症比例是1/4,也就是说每四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是抑郁症,而很多家长对抑郁症并没有正确认知,觉得就是孩子想多了,多笑笑就好了,这样会导致孩子更加排斥父母,最后可能导致孩子不愿主动接受帮助或者产生不好的倾向。
除非是孩子真的出现了心理问题,需要医学干预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放下对孩子必须要考取好大学的执念,但是这时候孩子已经被深深地伤害了啊。他就是能恢复健康,那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将伴随他的一生啊。
因此,笔者认为,在健康面前,成绩永远排在第二位,希望更多家长和老师能接纳和认可这种原则。家长们,千万别等孩子出现了严重的情况,才去关注。
亲爱的读者,对于一个班级50个学生,29个学生罹患抑郁症而不得不吃抗抑郁药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是蝴蝶花雨话教育,专注教育时事和最新教育动态,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我:蝴蝶花雨话教育】